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及控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076429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及控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具有:驱动部(7a),其通过使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的位置移动,而使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驱动部(7b),其通过使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的位置移动,使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驱动控制部(6a、6b),其基于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的部分的加工形状,对驱动部(7a、7b)进行驱动;校正量存储部(3),其预先存储与包含有线电极(12)的张力的加工条件对应的、对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量;校正量读取部(4),其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位置校正量;以及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其基于读取出的位置校正量,使驱动控制部(6a、6b)对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校正。
【专利说明】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及控制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通过对线电极的位移进行校正而减小加工轮廓误差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在使用线电极加工被加工物时,由具有喷嘴的线电极引导部将加工液输送至线电极。该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对由加工液的压力引起的线电极的位移量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出的位移量确定线电极的位置校正量。并且,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使用位置校正量,对被加工物和线电极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从而对加工轮廓误差进行校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604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由依赖于线张力的线电极引导部的弹性变形引起的线电极的位移,因此,存在不能对高精度的加工轮廓误差进行校正的问题。例如,在像粗加工和精加工这样线张力不同的情况下,由于粗加工时的加工轮廓误差,精加工时的加工去除量会依赖于加工方向而变化。因此,存在在加工去除量增大的加工面上加工速度降低的问题和加工面精度恶化的问题。
[0005]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进行线电极的高精度的位置误差校正的线电 极放电加工装置及控制装置。
[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第I线电极引导部,其在第I位置处对线电极进行支撑,并且,将所述线电极输送至被加工物侧;第2线电极引导部,其在与所述第I位置相对的第2位置处对所述线电极进行支撑,并且,对从所述被加工物侧输送来的所述线电极进行卷绕;第I驱动部,其通过使所述第I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置移动,而使所述线电极和所述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第2驱动部,其通过使所述第2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置移动,而使所述线电极和所述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第I驱动控制部,其基于对所述被加工物进行加工的部分的加工形状,对所述第I驱动部进行控制;第2驱动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加工形状,对所述第2驱动部进行控制;加工条件设定部,其进行加工条件的设定,其中,该加工条件包含有张设在所述第I线电极引导部和所述第2线电极引导部之间的所述线电极的张力;校正量存储部,其预先存储与所述加工条件对应的对所述线电极的位置校正量;校正量读取部,其从所述校正量存储部中读取与所述加工条件对应的对所述线电极的位置校正量;以及线电极位置校正部,其基于所述位置校正量,使所述第I及第2驱动控制部对所述线电极和所述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校正。
[0007]发明效果
[0008]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进行线电极的高精度的位置误差校正的效果。【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结构的图。
[0010]图2是用于说明依赖于加工条件而变化的线电极的位置的图。
[0011]图3是用于说明粗加工时的线电极位移对精加工造成的影响的示意图。
[0012]图4是用于说明由线张力及加工液压力引起的线电极引导部的弹性变形的图。
[0013]图5是用于说明在线电极引导部的喷嘴和被加工物之间的距离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加工液反作用力的影响的图。
[0014]图6是用于说明由线电极的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的图。
[0015]图7是用于说明由加工液反作用力引起的被加工物的弹性变形的图。
[0016]图8-1是表示被加工物的加工形状测量结果例的图。
[0017]图8-2是表示各种加工条件下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一个例子的图。
[0018]图9是用于说明在将加工条件在实际使用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设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实测点的情况下的加工条件的插补点的图。
[0019]图10是用于说明在将加工条件在实际使用时的中心值设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实测点的情况下的加工条件的插补点的图。
[0020]图11是用于说明测量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移量的方法的图。
[0021]图12是用于说明测量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移量及被加工物的位移量的方法的图。
[0022]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6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及控制装置。此外,本发明并不由这些实施方式限定。
[0024]实施方式I
[0025]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的结构的图。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是通过在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施加电压而对被加工物14进行放电加工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考虑由依赖于线张力的线电极引导部(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的弹性变形引起的线电极12的位移,对被加工物14和线电极1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
[0026]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具有控制装置10和加工部20。控制装置10具有加工条件设定部2、校正量存储部3、校正量读取部4、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驱动控制部6a、6b、指令生成部9以及电源控制部15。另外,加工部20具有驱动部7a、7b、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电源11以及线电极12。
[0027]在加工部20中,在对被加工物(工件)14进行加工的位置的上部侧配置有上部线电极弓I导部8a,在下部侧配置有下部线电极弓丨导部Sb。换言之,以上下夹持被加工物(工件)14的方式,配置有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和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
[0028]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从上部侧对线电极12进行支撑,并且,将线电极12输送至下部侧。另外,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从下侧对线电极12进行支撑,并且,对线电极12进行卷绕。如上所述,线电极12张设在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和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之间。而且,沿着恒定方向将线电极12从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向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输送。[0029]电源11与线电极12及被加工物14连接。在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通过电源11施加脉冲状电压,利用通过施加该电压而产生的放电,从而以线锯状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
[0030]从设置在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和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上的各喷嘴(后述的喷嘴30a、30b),沿着线电极12供给加工液13。该加工液13的供给例如是用于维持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绝缘状态,排出由于对被加工物14的加工而产生的加工去除物,并对被加工物14及线电极12进行冷却。
[0031 ] 驱动部7a对上部线电极弓I导部8a进行驱动,驱动部7b对下部线电极弓丨导部Sb进行驱动。驱动部7a例如使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的位置在垂直于线电极12的平面内移动。另外,驱动部7b例如使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的位置在垂直于线电极12的平面内移动。驱动部7a、7b及电源11由控制装置10进行控制。
[0032]加工形状从外部装置(未图示)等输入至控制装置10的指令生成部9。指令生成部9基于输入的加工形状,生成针对驱动控制部6a、6b及电源控制部15的指令。输入至指令生成部9的加工形状是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的部分的形状。此外,加工形状也可以是通过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而形成的被加工物14的加工后形状。
[0033]指令生成部9针对驱动控制部6a生成的指令(上部驱动指令)是用于驱动控制部6a对驱动部7a进行控制,进而由驱动部7a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进行驱动的指令。
[0034]另外,指令生成部9针对驱动控制部6b生成的指令(下部驱动指令)是用于驱动控制部6b对驱动部7b进行控制,进而由驱动部7b对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进行驱动的指令。
[0035]另外,指令生成部9针对电源控制部15生成的指令(电源指令)是用于电源控制部15对电源11进行控制,进而由电源11对施加在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电压进行控制的指令。
[0036]驱动控制部6a基于上部驱动指令,对驱动部7a进行控制。驱动控制部6b基于下部驱动指令,对驱动部7b进行控制。电源控制部15基于电源指令,对电源11进行控制。通过由驱动控制部6a、6b对驱动部7a、7b进行控制,从而由驱动部7a、7b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和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进行驱动。由此,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及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相对于被加工物14的相对位置,由与加工形状对应的上部驱动指令及下部驱动指令进行控制。其结果,将被加工物14切断加工为与加工形状对应的形状。另外,在加工过程中,电源控制部15对电源11进行控制,以将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放电现象保持为与电源指令对应的适当状态。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及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称为线电极引导部8。
[0037]在这里,对于依赖于加工条件而变化的线电极12的位置进行说明。图2是用于说明依赖于加工条件而变化的线电极的位置的图。在图2中示出线电极引导部8的剖视图。在上下一对的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和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之间,为了将线电极12保持为直线状而施加有线张力。
[0038]如图2所示,在线张力较大的情况下,线电极引导部8的弹性变形量增大。在这里,将弹性变形情况(线张力较大的情况)下的上部线电极弓I导部8a及下部线电极弓I导部Sb分别用实线示出。
[0039]在线张力较小的情况下,线电极引导部8的弹性变形量减小。在这里,将没有弹性变形情况下的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及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分别用虚线示出。另外,将线电极引导部8弹性变形情况下的线电极12用实线示出,将线电极引导部8没有弹性变形情况下的线电极12用虚线示出。
[0040]线电极12由线电极引导部8支撑,因此,如果线电极引导部8的弹性变形量变化,则线电极12被拉至与弹性变形量的大小对应的位置。如上所述,如果线张力变化,则对应于线张力的大小,线电极12切断被加工物14的位置变化,在加工位置中产生误差。
[0041]图3是用于说明粗加工时的线电极位移对精加工造成的影响的示意图。在图3中示出被加工物14的俯视图(线电极12的剖视图)。例如,对被加工物14的内侧(内部区域41)进行加工时,沿着实线所示的粗加工线31对被加工物14进行粗加工,然后,沿着虚线所示的精加工线32对被加工物14进行精加工。由此,从被加工物14上去除内部区域41,留下大致环状的外部区域42。此外,在图3中省略直至被加工物14的内部区域41为止的路径线的图示。
[0042]例如,在粗加工时,线张力设定得较低,在精加工时,线张力设定得较高。因此,在粗加工和精加工中,线电极引导部8的弹性变形量不同,其结果,线电极12在被加工物14上的位置产生差异。
[0043]如图3所示,如果在没有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的状态下,使用粗加工条件进行粗加工,则以沿着粗加工线31的轨迹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然而,在使用精加工条件进行的精加工时,与粗加工时相比,线电极引导部8的弹性变形量产生差异。因此,线电极12以沿着相对于粗加工线31偏离的精加工线32的轨迹,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此时,在纸面的左侧示出的被加工物14的位置处进行精加工时,被加工物14的去除量21增多,在纸面的右侧示出的位置处进行精加工时,被加工物14的去除量22减少。因此,如果在没有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的状态下进行粗加工,则会发生在加工去除量较大的位置(加工面)处加工面的加工精度恶化、加工时间增长的问题。
[004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实施粗加工时,通过对线电极12的位置进行校正而使得粗加工线31与精加工线32相同,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同一位置指令,使线电极12的位置在粗加工时和精加工时一致。由此,可使精加工时的去除量均匀化而不依赖于加工方向,使加工面的加工精度得到提高,并且,使加工速度得到提闻。
[0045]在这里,回到图1,对于加工条件设定部2、校正量存储部3、校正量读取部4、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进行说明。校正量存储部3是对线电极位置校正量进行存储的存储器等。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预先存储有各种加工条件下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046]加工条件设定部2将外部输入的加工条件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加工条件设定部2所设定的加工条件,包含有例如线张力等。此外,加工条件也可以是粗加工或精加工等加工种类。在该情况下,将加工种类和加工条件的对应关系预先登记在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并且,加工条件设定部2基于所登记的对应关系,提取出与加工种类对应的加工条件,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
[0047]校正量读取部4在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时,从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读取加工条件,并且,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校正量读取部4将读取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发送至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0048]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按照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对由驱动控制部6a、6b控制的控制位置进行校正。换言之,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以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对驱动控制部6a、6b输出至驱动部7a、7b的控制指令(控制位置)进行校正。由此,驱动部7a、7b将线电极引导部8的位置校正为以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校正后的控制位置。
[0049]下面,对于线电极12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位置校正处理步骤进行说明。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预先存储有与加工条件相关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另外,加工条件设定部2预先将外部输入的加工条件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另外,将加工形状输入至指令生成部9。指令生成部9基于输入的加工形状,生成针对驱动控制部6a、6b及电源控制部15的指令。
[0050]电源控制部15基于电源指令对电源11进行控制。另外,驱动控制部6a基于上部驱动指令对驱动部7a进行控制,驱动控制部6b基于下部驱动指令对驱动部7b进行控制。
[0051]此时,校正量读取部4从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读取加工条件,并且,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并且,校正量读取部4将读取出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发送至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
[0052]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按照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对由驱动控制部6a、6b控制的控制位置进行校正。由此,驱动部7a、7b将线电极引导部8的位置校正为以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校正后的控制位置。其结果,线电极12的位置被校正为与加工条件对应的位置。
[005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对上部线电极弓丨导部8a及下部线电极弓丨导部Sb进行驱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及被加工物14中的至少2个进行驱动即可。例如,与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及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的位置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对被加工物14和线电极12的相对位置、以及线电极12的倾斜度进行控制,也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0054]另外,也可以通过对精加工线32及粗加工线31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校正而对线电极12的位置进行校正。例如,也可以在实施精加工时对线电极12的位置进行校正,以使得精加工线32与粗加工线31相同。
[005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I对线电极引导部8是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及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I对线电极引导部8可以配置在任意方向上。例如,可以将I对线电极引导部8配置在水平方向上。在该情况下,一个线电极弓I导部配置在右侦牝另一个线电极引导部配置在左侧。按照这种方式,一个线电极引导部配置在第I位置,另一个线电极引导部配置在隔着被加工物14而相对的第2位置。
[0056]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进行与线张力等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因此,能够对依赖于加工条件而变化的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由此,能够得到不受加工条件影响的高精度的轮廓加工形状。例如,在粗加工和精加工中加工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能够使精加工中的加工去除量恒定。因此,与不对线电极12进行基于线张力的位置校正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加工面的加工精度,并且,能够缩短加工时间。
[0057]实施方式2
[0058]下面,使用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I中,作为加工条件考虑了线张力,但在实施方式2中,还考虑加工液13的反作用力(加工液压力),进行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
[0059]图4是用于说明由线张力及加工液压力引起的线电极引导部的弹性变形的图。在图4中,以剖视图示出依赖于线张力及加工液压力(加工液的压力)而变化的线电极引导部8及线电极12的位置。
[0060]在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上作用有由线电极12引起的向下的线张力和由加工液13引起的向上的加工反作用力(加工液压力)。关于图4所示的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示出的是线张力的影响比加工液反作用力的影响大的情况,即,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向下弹性变形的例子。
[0061]同样地,在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上作用有由线电极12引起的向上的线张力和由加工液13引起的向下的加工液反作用力。关于图4所示的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示出的是加工液反作用力的影响比线张力的影响大的情况,即,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向下弹性变形的例子。
[0062]在线张力较大的情况下,向被加工物14侧的弹性变形量增大,在加工液反作用力较大的情况下,向与被加工物14相反那一侧的弹性变形量增大。在这里,将弹性变形情况下的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及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分别用实线表示。另外,没有弹性变形情况下的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及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分别用虚线表示。另外,将线电极引导部8弹性变形情况下的线电极12用实线表示,将线电极引导部8没有弹性变形情况下的线电极12用虚线表示。
[0063]在这里,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加工条件设定部2、校正量存储部3、以及校正量读取部4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校正量存储部3预先存储有针对线张力和加工液压力的每一个组合而设定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加工条件与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对应关系)。此时,校正量存储部3针对每一种加工条件而预先存储有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与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和对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与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此外,也可以将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和下部线电极弓丨导部8b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设为相同的值。
[006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加工条件设定部2将线张力及加工液压力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作为外部输入的加工条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校正量读取部4在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时,从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读取加工条件(线张力及加工液压力),并且,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065]下面,对于线电极12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位置校正处理步骤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省略说明。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预先存储有与加工条件(线张力和加工液压力的组合)相关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由于存在加工液压力在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侧和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侧不同的情况,因此,作为加工条件,将上部线电极弓I导部8a侧用加工条件和下部线电极弓I导部8b侧用加工条件预先存储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
[0066]另外,加工条件设定部2将线张力及加工液压力作为加工条件,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另外,将加工形状输入至指令生成部9。指令生成部9基于所输入的加工形状,生成针对驱动控制部6a、6b及电源控制部15的指令。
[0067]电源控制部15基于电源指令对电源11进行控制。另外,驱动控制部6a基于上部驱动指令对驱动部7a进行控制,驱动控制部6b基于下部驱动指令对驱动部7b进行控制。此时,校正量读取部4从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读取加工条件,并且,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具体而言,校正量读取部4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线张力和加工液压力的组合)对应的、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与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例如,线电极位置校正量Λ Χ1、Λ YDo
[0068]同样地,校正量读取部4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对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与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例如,线电极位置校正量ΛΧ2、Λ Y2)。
[0069]并且,校正量读取部4将读取出的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发送至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按照线电极位置校正量Λ X1、Λ Yl,对驱动控制部6a的控制量进行校正。由此,经由驱动部7a,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与被加工物14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
[0070]同样地,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按照线电极位置校正量Λ Χ2、Λ Υ2,对驱动控制部6b的控制量进行校正。由此,经由驱动部7b,对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与被加工物14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
[0071 ] 如上所述,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使用上部线电极弓丨导部8a侧用的加工条件,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与被加工物14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另外,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使用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侧用的加工条件,对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与被加工物14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
[0072]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加工条件包含有线张力及加工液压力,因此,能够对依赖于线张力及加工液压 力这两者而变化的、线电极12与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因此,能够获得不受加工条件影响的高精度的轮廓加工形状。
[0073]实施方式3
[0074]下面,使用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加工条件考虑了线张力及加工液压力,而在实施方式3中,还考虑线电极引导部8的喷嘴(加工液喷嘴)与被加工物14之间的距离,进行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
[0075]图5是用于说明线电极引导部的喷嘴与被加工物之间的距离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的加工液反作用力的影响的图。在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的前端部(被加工物14侧)配置有输送加工液13的喷嘴(第I喷嘴)30a。另外,在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的前端部(被加工物14侧)配置有输送加工液13的喷嘴(第2喷嘴)30b。
[0076]在这里,对于图5的喷嘴30b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下部侧距离Db),大于图4的下部侧距离Db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与图4的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情况相比,图5的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受到的加工液反作用力的影响减小。
[0077]因此,即使线张力和加工液压力相同,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的弹性变形量也会对应于下部侧距离Db而不同。同样地,即使线张力和加工液压力相同,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的弹性变形量也会对应于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的喷嘴30a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上部侧距离Da)而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工条件中加入了下部侧距离Db、上部侧距离Da,实施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
[0078]在这里,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加工条件设定部2、校正量存储部3以及校正量读取部4进行说明。校正量存储部3预先针对每一种加工条件而存储有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与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和对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与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具体而言,校正量存储部3预先存储有针对线张力、加工液压力和下部侧距离Db的每一个组合而设定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加工条件和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对应关系)。另外,校正量存储部3预先存储针对线张力、加工液压力和上部侧距离Da的每一个组合而设定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加工条件和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对应关系)。
[0079]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加工条件设定部2将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以及下部侧距离Db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作为外部输入的加工条件。另外,校正量读取部4在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时,从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读取加工条件,并且,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080]下面,对于线电极12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位置校正处理步骤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在实施方式1、2中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省略其说明。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预先存储有与加工条件相关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校正量存储部3预先存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是喷嘴30a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和喷嘴30b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喷嘴30a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与线张力、加工液压力和上部侧距离Da的组合相关联。另外,喷嘴30b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与线张力、加工液压力和下部侧距离Db的组合相关联。
[0081]另外,加工条件设定部2将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及下部侧距离Db作为加工条件,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另外,将加工形状输入至指令生成部9。指令生成部9基于所输入的加工形状,生成针对驱动控制部6a、6b及电源控制部15的指令。
[0082]电源控制部15基于电源指令,对电源11进行控制。另外,驱动控制部6a基于上部驱动指令,对驱动部7a进行控制,驱动控制部6b基于下部驱动指令,对驱动部7b进行控制。此时,校正量读取部4从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读取加工条件,并且,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具体而言,校正量读取部4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线张力、加工液压力和下部侧距离Db的组合)对应的、用于对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与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083]同样地,校正量读取部4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线张力、加工液压力和上部侧距离Da的组合)对应的、用于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与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084]并且,校正量读取部4将读取出的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发送至线电极位置校正部
5。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按照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对驱动控制部6b的控制量进行校正。由此,经由驱动部7b,对下部线电极引导部Sb和被加工物14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
[0085]同样地,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按照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对驱动控制部6a的控制量进行校正。由此,经由驱动部7a,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和被加工物14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
[0086]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3,加工条件包含有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及下部侧距离Db,因此,能够对依赖于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及下部侧距离Db而变化的、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因此,能够获得不受加工条件影响的高精度的轮廓加工形状。
[0087]实施方式4
[0088]接着,使用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实施方式3中,作为加工条件考虑了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及下部侧距离Db,而在实施方式4中,还考虑线电极12自身的变形,进行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
[0089]图6是用于说明由线电极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的图。在通过线张力及加工液反作用力而使线电极引导部8弹性变形的基础上,线电极12依赖于加工条件而变形。因此,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
[0090]线电极12的依赖于线材质而变化的刚性越低,越容易变形。另外,线电极12的直径越细,越容易变形。而且,线电极引导部8a和线电极引导部Sb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容易变形。
[009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工条件,在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及下部侧距离Db的基础上,增加了线电极12的刚性和直径、以及一对的线电极引导部8a和线电极引导部8b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引导部间距离Dc)。并且,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考虑线电极12的变形而实施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
[0092]在这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工条件设定部2、校正量存储部3及校正量读取部4。本实施方式的校正量存储部3预先存储有针对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或下部侧距离Db、线电极12的刚性(线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线径)和引导部间距离Dc的每一种组合而设定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09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加工条件设定部2将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下部侧距离Db、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及引导部间距离Dc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作为外部输入的加工条件。另外,校正量读取部4在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时,从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读取加工条件,并且,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
置校正量。
[0094]下面,说明线电极12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位置校正处理步骤。此外,由于使用上部线电极弓I导部8a进行的位置校正处理与使用下部线电极弓I导部Sb进行的位置校正处理是相同的,因此,在这里对于使用上部线电极弓I导部8a进行的位置校正处理进行说明。另夕卜,对于与在实施方式I至3中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省略其说明。
[0095]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预先存储有与加工条件相关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喷嘴30a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与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和引导部间距离Dc的组合相关联。
[0096]另外,加工条件设定部2将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以及引导部间距离Dc作为加工条件,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在驱动控制部6b基于下部驱动指令对驱动部7b进行控制时,校正量读取部4从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读取加工条件,并且,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具体而言,校正量读取部4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其中,该线电极位置校正量与加工条件(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和引导部间距离的组合)相对应,用于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
[0097]并且,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按照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对驱动控制部6b的控制量进行校正。由此,经由驱动部7a而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0098]此外,也可以取代线电极12的刚性而在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设定线电极12的材质。在该情况下,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与线电极12的材质相关联地预先存储有线电极12的刚性(弹性系数等)。并且,校正量读取部4基于校正量存储部3内的关联关系,提取出线电极12的刚性。在该情况下,也能得到与在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设定了线电极12的刚性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0099]而且,作为加工条件,也可以增加线电极引导部8的形状、刚性、材质及喷嘴30a、30b的形状、刚性、材质等。在该情况下,通过考虑线电极引导部8的变形或喷嘴30a、30b的变形而进行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能够进一步实现加工轮廓精度的提高。
[0100]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4,加工条件包含有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及下部侧距离Db、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以及引导部间距离Dc,因此,能够对依赖于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下部侧距离Db、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以及引导部间距离Dc而变化的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因此,能够获得不受加工条件影响的高精度的轮廓加工形状。
[0101]实施方式5
[0102]下面,使用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实施方式4中,作为加工条件,考虑了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下部侧距离Db、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以及引导部间距离Dc,而在实施方式5中,还考虑由加工液压力引起的被加工物14的弹性变形量,进行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
[0103]图7是用于说明由加工液反作用力引起的被加工物的弹性变形的图。在通过线张力及加工液反作用力而使线电极引导部8弹性变形的基础上,被加工物14由于加工液反作用力而弹性变形。因此,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
[010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工条件,除了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下部侧距离Db、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以及引导部间距离Dc之外,还增加了被加工物14的形状(从支撑点至加工点为止的长度及板厚等)及刚性。并且,考虑被加工物14的形状及刚性,由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实施线电极12的位置校正。
[0105]在这里,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加工条件设定部2、校正量存储部3、校正量读取部4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校正量存储部3预先存储有针对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或下部侧距离Db、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引导部间距离Dc以及被加工物14的形状/刚性信息(形状及刚性)的每一个组合而设定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106]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加工条件设定部2将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下部侧距离Db、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引导部间距离Dc以及形状/刚性信息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作为外部输入的加工条件。另外,校正量读取部4在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时,从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读取加工条件,并且,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107]下面,说明线电极12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位置校正处理步骤。此外,使用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进行的位置校正处理和使用下部线电极引导部8b进行的位置校正处理相同,因此,在这里对于使用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实施的位置校正处理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在实施方式I至3中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省略其说明。
[0108]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预先存储有与加工条件相关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将喷嘴30a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与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引导部间距离Dc以及形状/刚性信息的组合相关联。
[0109]另外,加工条件设定部2将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引导部间距离Dc以及形状/刚性信息作为加工条件,设定在控制装置10中。在驱动控制部6b基于下部驱动指令对驱动部7b进行控制时,校正量读取部4从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读取加工条件,并且,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具体而言,校正量读取部4从校正量存储部3中读取与加工条件(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引导部间距离Dc以及形状/刚性信息的组合)对应的、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110]并且,线电极位置校正部5按照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对驱动控制部6b的控制量进行校正。由此,经由驱动部7a而对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a与被加工物14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
[0111]此外,也可以取代被加工物14的刚性而在加工条件设定部2中设定被加工物14的材质。换言之,也可以将被加工物14的形状及材质设定为形状/刚性信息。在该情况下,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与被加工物14的材质相关联地预先存储被加工物14的刚性(弹性系数等)。并且,校正量读取部4基于校正量存储部3内的关联关系和形状/刚性信息内的材质,提取出被加工物14的刚性。在该情况下,也能实现与将被加工物14的形状及刚性设定在形状/刚性信息中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0112]另外,被加工物14的形状随着加工的进行而变化,因此,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也可以使用多个与加工的进行对应的形状/刚性信息。另外,也可以在形状/刚性信息中增加被加工物14的大小、重量等。
[0113]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5,加工条件包含有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及下部侧距离Db、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引导部间距离Dc以及形状/刚性信息,因此,能够对依赖于线张力、加工液压力、上部侧距离Da、下部侧距离Db、线电极12的刚性、线电极12的直径以及形状/刚性信息而变化的、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因此,能够获得不受加工条件影响的高精度的轮廓加工形状。
[0114]实施方式6
[0115]下面,使用图8-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实施方式6中,根据在多种加工条件下加工出来的被加工物14的加工形状测量结果(加工后的形状),确定使校正量存储部3存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116]首先,对基于被加工物14的加工形状测量对线电极位置校正量进行设定的方法进行说明。图8-1是表示被加工物的加工形状测量结果例的图。在图8-1中示出加工后的被加工物14的俯视图。在图8-1中,X轴方向是与基准面50相同的方向,Y轴方向是与基准面50垂直的方向。图8-2是表示每一种加工条件下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一个例子的图。
[0117]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在多种加工条件下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此时,在能够实现最高精度加工的加工条件下对基准面50进行加工,并设为与其他加工条件的比较对象基准。通过连续实施多个加工条件下的加工,能够防止混入由被加工物14的设定误差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加工形状误差的影响。
[0118]在加工完成后对被加工物14的形状进行测量,从而预先掌握依赖于加工条件的加工轮廓误差。在图8-1的例子中,示出了使用基准面50和加工条件(I)至(4)而实施加工的情况下的被加工物14的形状。被加工物14的加工形状测量结果存储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
[0119]例如,如果加工条件(I)下的加工面(加工完成后的面)相对于基准面50为-2 μ m,则加工条件(I)中的Y轴方向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51为+2μπι。在该情况下,校正量存储部3存储+2 μ m作为Y轴方向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51。由此,在校正后的加工时,将线电极位置在Y轴方向上校正+2 μ m后进行加工。其结果,能够使加工条件(I)的加工面与基准面50 —致。
[0120]校正量存储部3例如以穷举的方式存储实际使用的加工条件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此外,在加工条件的组合数量过多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加工条件之间进行插补,导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由此,能够以很少的测量点数量、很少的加工条件设定点数量,实现适当的线电极位置校正。
[0121]例如,在校正量存储部3存储有图8-2中示出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情况下,在线张力=10且加工液压力=3的情况下,将对加工条件(I)和加工条件(2)进行插补而得的(2+0) /2=1设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即可。
[0122]同样地,在线张力=9、加工液压力=2的情况下,将对加工条件(2)和加工条件(4)进行插补而得的(0+1.5)/2=0.75设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即可。而且,在线张力=9、加工液压力=3的情况下, 将对加工条件(I) (2) (3) (4)进行插补而得的(2+0-3+1.5)/4=0.125设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123]此外,也可以使用通过插补而导出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进一步对加工条件之间进行插补。例如,在线张力=10且加工液压力=3.5的情况下,使用对加工条件(I)和加工条件(2)进行插补得到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以及加工条件(I)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导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在该情况下,将(1+2) /2=1.5设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即可。
[0124]图9及图10是用于说明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加工条件)的实测点和插补点的图。实测点是使用加工条件而实际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通过对加工形状进行测量而设定了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点(加工条件)。另外,插补点是通过使用在实测点获取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进行的插补处理,而设定了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点(加工条件)。
[0125]图9是用于说明在将加工条件在实际使用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设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实测点的情况下的加工条件的插补点的图。在图9中,将线张力和加工液压力的组合设为加工条件,X轴为线张力,Y轴为加工液压力。在图9中示出了在以线张力在实际使用时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和加工液压力在实际使用时的最大值及最小值为主的加工条件下,对被加工物14进行了加工的情况下的实测点61 (黑圈)及插补点62 (白圈)。
[0126]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实测点61的加工条件下对加工结果进行实际测量,插补点62的加工条件通过线性插补等插补进行补充。由于线电极12的位移的原因是线张力和加工液反作用力中的至少一方引起的线电极引导部8的弹性变形,因此,可以认为线电极12的位移量呈线性。
[0127]在这里,对于加工液压力来说,通过考虑喷嘴30a、30b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距离(上部侧距离Da、下部侧距离Db)而对加工液压力的设定值进行调整。例如,通过基于加工液压力的实际测量结果而生成参照表或近似式,从而对加工液压力的设定值进行调整。按照上述方式,能够以很少的测量点(实测点61)数量,导出与实际使用的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因此,在导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时,能够减少实际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的次数。
[0128]图10是用于说明在将加工条件在实际使用时的中心值设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实测点的情况下的、加工条件的插补点的图。与图9同样地,在图10中,将加工条件设为线张力和加工液压力的组合,X轴为线张力,Y轴为加工液压力。在图10中,示出在以线张力在实际使用时的中心值和加工液压力在实际使用时的中心为主的加工条件下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的情况下的实测点61 (黑圈)及插补点62 (白圈)。
[0129]在该情况下,也与图9的情况相同,能够以很少的测量点(实测点61)数量,导出与实际使用的加工条件对应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因此,能够减少实际对被加工物14进行加工的次数。
[0130]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6,由于根据在多种加工条件下加工出来的被加工物14的加工形状测量结果,确定使校正量存储部3存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高精度的线电极位置校正。
[0131]另外,由于根据测量出的加工条件下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通过线性插补而对未测量的加工条件下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进行推定,因此,能够以很少的测量次数,容易地导出期望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132]实施方式7
[0133]下面,使用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实施方式7中,在通过在实施方式6中说明的方法导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时,对加工中的线电极引导部8的位置进行测量。而且,基于测量结果,设定预先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存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134]图11是用于说明对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移量进行测量的方法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上设置有对线电极引导部8的位置(位移量)进行测量的位置测量器16a、16b。而且,在使用多种加工条件导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时,由位置测量器16a、16b对加工中的线电极弓I导部8的位置进行测量。具体而言,位置测量器16a对加工中的上部线电极弓I导部8a的位置进行测量,位置测量器16b对加工中的下部线电极弓I导部Sb的位置进行测量。
[0135]位置测量器16a、16b例如对被加工物14和线电极引导部8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测量。因此,位置测量器16a、16b例如配置在能够对被加工物14和线电极引导部8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测量的位置上。在该配置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位置测量器16a、16b固定在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的基座(未图示)上。在该情况下,位置测量器16a、16b对线电极引导部8和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的基座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如果由位置测量器16a、16b测量出线电极引导部8的位置,则基于测量出的位置,对线电极位置校正量进行设定。
[0136]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7,对在多种加工条件下进行加工中的线电极引导部8的位移量进行测量,根据该位移量测量结果,确定使校正量存储部3存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因此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线电极位置校正。
[0137]实施方式8[0138]下面,使用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实施方式8中,在通过在实施方式6中说明的方法导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时,对加工中的线电极引导部8的位置及被加工物14的位移量进行测量。并且,基于测量结果,设定预先在校正量存储部3中存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
[0139]图12是用于说明对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移量及被加工物的位移量进行测量的方法的图。位置测量器16c是对被加工物14相对于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a的基座的位置(位移量)进行测量的装置。
[0140]如果由位置测量器16c测量出被加工物14的位置,则基于测量出的被加工物14的位移量,对线电极位置校正量进行设定。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对线电极12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此外,根据被加工物14的加工形状测量结果而生成使校正量存储部3存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步骤与实施方式6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0141]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8,对在多种加工条件下进行加工中的被加工物14的位移量进行测量,根据该位移量测量结果,确定使校正量存储部3存储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因此,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线电极位置校正。
[0142]实施方式9
[0143]下面,使用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实施方式5中,对于使用图8-2所示的数值表(表格形式)而预先存储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而在该实施方式中,取代校正量存储部3,由校正量确定部17使用下式(I)所示的函数生成线电极位置校正量。此外,作为图13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Ib的结构,除了由校正量确定部17取代校正量存储部3之外,其 他与实施方式I的图1相同,因此,省略其他部分的说明。将系数输入至校正量确定部17。
[0144]Δ Y=f (T, P)...(I)
[0145]其中,Λ Y表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f ()表示函数,T表示线张力,P表示加工液压力。在式(I)中仅示出了 Y轴方向的校正值,对于X轴方向也相同。式(I)具体由下述式
(2)表示。
[0146]Δ Y= (aXT) + (bXP)+c…(2)
[0147]其中,a、b、c是系数,根据加工形状的测量结果确定。另外,在考虑了喷嘴30a、30b和被加工物14之间的距离即上部侧距离Da或下部侧距离Db的情况下,式(I)变为下述式
(3)。在式(3)中,用L表示上部侧距离Da及下部侧距离Db。
[0148]Λ Y=g (T,P,L)…(3)
[0149]具体而言,式(3)能够近似为下述式(4)。
[0150]Λ Y= (aXT) + (dXP/L2)+e…(4)
[0151]其中,d、e是系数,根据加工形状的测量结果确定。
[0152]如上所示,根据实施方式9,由校正量确定部17根据在多种加工条件下加工出来的被加工物14的加工形状测量结果、或加工中的线电极13的位置而确定出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因此,能够根据测量出的加工条件下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简便且高精度地确定出未测量的加工条件下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因此,能够以很少的测量次数,确定出需要精度的线电极位置校正量。另外,具有能够节省放电加工装置的控制装置所需的存储量的效果。
[0153]工业实用性[0154]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及控制装置,适合于一边对线电极的位移进行校正一边进行加工的线电极放电加工。
[0155]标号的说明
[0156]IaUb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2加工条件设定部,3校正量存储部,4校正量读取部,5线电极位置校正部,6a、6b驱动控制部,7a、7b驱动部,8a上部线电极引导部,8b下部线电极引导部,9指令生成部,10控制装置,11电源,12线电极,13加工液,14被加工物,15电源控制部,16a?16c位置测量器,17校正量确定部,20加工部,30a、30b喷嘴,61实测点,62插补点。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I线电极引导部,其在第I位置处对线电极进行支撑,并且,将所述线电极输送至被加工物侧; 第2线电极引导部,其在与所述第I位置相对的第2位置处对所述线电极进行支撑,并且,对从所述被加工物侧输送来的所述线电极进行卷绕; 第I驱动部,其通过使所述第I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置移动,而使所述线电极和所述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 第2驱动部,其通过使所述第2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置移动,而使所述线电极和所述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 第I驱动控制部,其基于对所述被加工物进行加工的部分的加工形状,对所述第I驱动部进行控制; 第2驱动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加工形状,对所述第2驱动部进行控制; 加工条件设定部,其进行加工条件的设定,其中,该加工条件包含有张设在所述第I线电极引导部和所述第2线电极引导部之间的所述线电极的张力; 校正量存储部,其 预先存储与所述加工条件对应的对所述线电极的位置校正量;校正量读取部,其从所述校正量存储部中读取与所述加工条件对应的对所述线电极的位置校正量;以及 线电极位置校正部,其基于所述位置校正量,使所述第I及第2驱动控制部对所述线电极和所述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线电极引导部具有向所述被加工物供给加工液的第I喷嘴, 所述第2线电极引导部具有向所述被加工物供给加工液的第2喷嘴, 所述加工条件还包含有从所述第I喷嘴供给的加工液的压力和从所述第2喷嘴供给的加工液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条件还包含有所述被加工物和所述第I喷嘴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被加工物和所述第2喷嘴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条件还包含有所述线电极的刚性、所述线电极的直径、以及所述第I线电极引导部和所述第2线电极引导部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条件还包含有所述被加工物的刚性及所述被加工物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校正量是通过对在多种加工条件下加工出的所述被加工物的加工后的形状进行测量而确定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校正量是基于在多种加工条件下进行加工的期间内测量出的所述第I及第2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移量而确定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电极放电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校正量是使用在多种加工条件下进行加工的期间内测量出的所述被加工物的位移量而确定的。
9.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I驱动控制部,其基于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的部分的加工形状,对第I驱动部进行控制,其中,该第I驱动部针对第I线电极引导部,通过使所述第I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置移动,而使线电极和所述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该第I线电极引导部在第I位置处对所述线电极进行支撑,并且,将所述线电极输送至所述被加工物侧; 第2驱动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加工形状对第2驱动部进行控制,其中,该第2驱动部针对第2线电极引导部,通过使所述第2线电极引导部的位置移动而使所述线电极和所述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该第2线电极引导部在与所述第I位置相对的第2位置处对所述线电极进行支撑,并且,对从所述被加工物侧输送来的所述线电极进行卷绕; 加工条件设定部,其进行加工条件的设定,该加工条件包含有张设在所述第I线电极引导部和所述第2线电极引导部之间的所述线电极的张力; 校正量存储部,其预先存储与所述加工条件对应的对所述线电极的位置校正量;校正量读取部,其从所述校正量存储部中读取与所述加工条件对应的对所述线电极的位置校正量;以及 线电极位置校正部,其基于所述位置校正量,使所述第I及第2驱动控制部对所述线电极和所述被加工物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校正。
【文档编号】B23H7/06GK104023891SQ201280009683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0日
【发明者】杉江弘, 竹田浩之, 中川孝幸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