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953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钻孔攻丝机无法调节皮带的张紧度等技术问题。本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钻孔攻丝机包括机箱,机箱上设有电机轮和主轴轮,中间轮位于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本自动调节结构包括安装板和弹簧,所述中间轮转动连接在安装板上,安装板上具有若干呈长条形的调节孔,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与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的连线平行,机箱上固定有调节杆,调节杆穿过调节孔,弹簧套在调节杆上,弹簧下端与安装板抵靠,弹簧上端与调节杆抵靠,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本实用新型具有能自动调节中间轮与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皮带的张紧度的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钻孔攻丝机,特别是一种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钻孔攻丝机是用于钻孔和攻丝的机械设备,通过刀具转动在工件上钻孔或攻丝。
[0003]钻孔攻丝机在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设置中间轮,该中间轮能在主轴轮在扭力过载时保护电机不被烧毁,中间轮与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分别通过皮带连接。现有的中间轮和钻孔攻丝机的机箱是通过螺栓固定的,因此中间轮与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在安装皮带时需要先将皮带拉伸才能将皮带装入中间轮,操作繁琐;再将皮带装入后两根皮带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张紧度,但是现有的中间轮与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的距离固定,因此无法调节两根皮带的张紧度。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自动调节中间轮与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皮带的张紧度。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钻孔攻丝机包括机箱,所述机箱上设有电机轮和主轴轮,所述中间轮位于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其特征在于,本自动调节结构包括安装板和弹簧,所述中间轮转动连接在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上具有若干呈长条形的调节孔,所述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与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的连线平行,所述机箱上固定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穿过调节孔,所述弹簧套在调节杆上,弹簧下端与安装板抵靠,弹簧上端与调节杆抵靠,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0007]安装板是通过弹簧压紧在机箱上的,能相对机箱移动,通过调节杆穿过调节孔限定了安装板的移动;中间轮与电机轮和主轴轮之间分别通过皮带连接,在将皮带装上后,两根皮带的张紧力作用在中间轮上,由于两根皮带之间张紧力会不同,因此会拉动中间轮使得安装板滑向张紧力较大的皮带的一侧滑动,直至达到两根皮带张紧力的平衡;通过该结构能在皮带安装完成后自动调节使得两根皮带的张紧度达到平衡,提高安装效率,保证了电机轮、主轴轮和中间轮在运转时的稳定;在更换皮带的时候可移动中间轮使得皮带在松弛状态下就能取出或安装,方便更换皮带。
[0008]在上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中,所述调节孔的宽度大于调节杆的直径。在两根皮带张紧时会具有使得两根皮带位于同一直线的趋势,上述结构降低了对中间轮安装精度的要求,使得中间轮在皮带安装后通过皮带的张紧力自动移动至相应位置使得中间轮与电机轮和主轴轮的位于同一直线上。
[0009]在上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中,所述调节孔上端的孔壁处具有环形凹肩,所述弹簧下端抵靠在环形凹肩上。在安装板移动是限定了弹簧的抵靠位置,使得弹簧的弹力始终垂直作用在安装板上。
[0010]在上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中,所述安装板的截面呈矩形,所述调节孔分别位于安装板的边角处。该结构使得安装板在调整完位置后能稳定的定位在对应位置。
[0011]在上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中,所述中间轮转动连接在安装板的中心。安装板收到的拉力是由中间轮传递过来的,该拉力具有一个向下的分力,该分力会使得安装板与机箱之间增加摩擦力,在中间轮不位于安装板的中心时会导致安装板的部分位置与机箱之间的摩擦力过大阻碍安装板的移动,因此上述结构能保证安装板能移动顺畅。
[0012]在上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中,所述调节杆为螺钉,所述机箱上具有与调节孔一一对应的螺纹孔,所述螺钉穿过调节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弹簧的上端抵靠在螺钉的螺帽上。通过转动螺钉改变螺帽与安装板之间的距离来调节弹簧的压缩量,保证在皮带拉动中间轮时安装板移动顺畅。
[0013]作为另一种情况,在上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中,所述调节杆的上端具有外螺纹,所述调节杆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调节杆的下端与机箱固定,所述弹簧的上端抵靠在螺母上。通过调节螺母与安装板之间的距离来调节弹簧的压缩量,保证在皮带拉动中间轮时安装板移动顺畅。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具有在皮带安装完成后自动调节使得两根皮带的张紧度达到平衡,提高安装效率,保证了电机轮、主轴轮和中间轮在运转时的稳定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钻孔攻丝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机箱;2、电机轮;3、主轴轮;4、中间轮;5、安装板;51、调节孔;52、环形凹肩;6、弹簧;7、调节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19]实施例一
[0020]一种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如图1所示,钻孔攻丝机包括机箱1,机箱I上设有电机轮2和主轴轮3,中间轮4位于电机轮2和主轴轮3之间。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本自动调节结构包括安装板5和弹簧6,安装板5的截面呈矩形,中间轮4转动连接在安装板5的中心,安装板5上具有四个呈长条形的调节孔51,调节孔51分别位于安装板5的边角处,四个调节孔51的长度方向与电机轮2和主轴轮3之间的连线平行,调节孔51上端的孔壁处具有环形凹肩52,机箱I上固定有调节杆7,本实施例一中调节杆7为螺钉,机箱I上具有与调节孔51 —一对应的螺纹孔,螺钉穿过调节孔51与螺纹孔螺纹连接,调节孔51的宽度大于螺钉的直径,弹簧6套在螺钉上,弹簧6下端抵靠在环形凹肩52上,弹簧6的上端抵靠在螺钉的螺帽上,弹簧6处于压缩状态。
[0022]安装板5是通过弹簧6压紧在机箱I上的,能相对机箱I移动,通过调节杆7穿过调节孔51限定了安装板5的移动;中间轮4与电机轮2和主轴轮3之间分别通过皮带连接,在将皮带装上后,两根皮带的张紧力作用在中间轮4上,由于两根皮带之间张紧力会不同,因此会拉动中间轮4使得安装板5滑向张紧力较大的皮带的一侧滑动,直至达到两根皮带张紧力的平衡;通过该结构能在皮带安装完成后自动调节使得两根皮带的张紧度达到平衡,提高安装效率,保证了电机轮2、主轴轮3和中间轮4在运转时的稳定;在更换皮带的时候可移动中间轮4使得皮带在松弛状态下就能取出或安装,方便更换皮带。
[0023]实施例二
[0024]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调节杆的上端具有外螺纹,调节杆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螺母,调节杆的下端与机箱固定,弹簧的上端抵靠在螺母上。通过调节螺母与安装板之间的距离来调节弹簧的压缩量,保证在皮带拉动中间轮时安装板移动顺畅。
[0025]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钻孔攻丝机包括机箱(1),所述机箱⑴上设有电机轮⑵和主轴轮(3),所述中间轮⑷位于电机轮(2)和主轴轮(3)之间,其特征在于,本自动调节结构包括安装板(5)和弹簧(6),所述中间轮(4)转动连接在安装板(5)上,所述安装板(5)上具有若干呈长条形的调节孔(51),所述调节孔(51)的长度方向与电机轮(2)和主轴轮(3)之间的连线平行,所述机箱(I)上固定有调节杆(7),所述调节杆(7)穿过调节孔(51),所述弹簧(6)套在调节杆(7)上,弹簧(6)下端与安装板(5)抵靠,弹簧(6)上端与调节杆(7)抵靠,所述弹簧(6)处于压缩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51)的宽度大于调节杆(7)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51)上端的孔壁处具有环形凹肩(52),所述弹簧(6)下端抵靠在环形凹肩(5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5)的截面呈矩形,所述调节孔(51)分别位于安装板(5)的边角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轮(4)转动连接在安装板(5)的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7)为螺钉,所述机箱(I)上具有与调节孔(51) —一对应的螺纹孔,所述螺钉穿过调节孔(51)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弹簧¢)的上端抵靠在螺钉的螺帽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钻孔攻丝机上中间轮位置的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7)的上端具有外螺纹,所述调节杆(7)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调节杆(7)的下端与机箱(I)固定,所述弹簧(6)的上端抵靠在螺母上。
【文档编号】B23Q5/58GK204036109SQ201420434765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4日
【发明者】张友为 申请人:浙江西菱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