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钻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1211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钻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钻床,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多功能钻床。



背景技术:

生活中的钻床应用率很高,但大多是数的钻床结构复杂,功能简少,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尤其是许多钻床没有夹持功能,不能解放人的双手,导致在零件加工时,需要人们用手扶持零件,有时会常常弧使人的手受伤。

现有的钻长的工作台都是没有刻度的,有时候人们需要加工零件是需要刻度尺作为辅助,但这是常常需要将零件从工作台上取下,并进行测量,然后再次进行加工,这样不仅使加工过程变得繁琐,还可能是零件的加工变得不准确。同时,在零件内加工时常常需要不停地更换钻头,人们需要去寻找和安装不同型号的钻头,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因为更换时间过长,零件发生偏移,导致零件加工部精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使零件加工的更精准、具有夹持功能并且方便换取钻头的多功能钻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钻床,包括底座、主轴、电机壳、钻孔单元和工作台,电机壳上设有电机,主轴两端分别连接底座和电机壳,电机壳内开设有供主轴插入的第一槽孔,底座与工作台固定连接;钻孔单元设置在电机壳上,并与电机联动连接,钻孔单元包括钻头夹和钻头,工作台设置在底座上且设置在钻孔单位下方;电机壳上设有连接轴,电机壳内部设有供连接轴插入的第二槽孔,连接轴一端与钻孔单元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到第二槽孔内,电机壳上设有转柄,转柄上设有插入到电机壳内的连接杆;连接杆插入到电机壳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连接轴设置在电机壳内的一端呈齿条结构,齿轮与连接轴上的齿条结构相咬合,当转动转柄时,连接轴上升或下降;主轴上开设有螺纹,电机壳下方设有升降转盘,升降转盘设有内环壁,内环壁上开设有螺纹,升降转盘的一端与电机壳可旋转连接,另一端套设在主轴上,通过主轴上的螺纹与内环壁上的螺纹螺纹连接,将主轴和内环壁相固定;底座的一侧设有控制工作台左右移动的的第一转盘,其相邻的一侧设有控制工作台前后移动的第二转盘,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上均设有手柄,两个手柄分别与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一体设置;工作台相对钻孔单元的一侧的边缘上设有四条刻度线,工作台相对钻孔单元的一侧的中部设有两条相互垂直且整体呈十字形刻度线,且相交的两条刻度线的交点为0刻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钻头夹包括两片相对并间隔设置的夹片,两片夹片外套设有套管,套管部分包裹住夹片,两片夹片夹持住钻头;套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向下倾斜的若干个放置钻头的第一螺纹孔和两个相对设置并向下延伸的第一滑槽,两片夹片之间的夹缝与第一滑槽相连通,套管的侧部上开设有数量与第一螺纹孔相对应的第一通槽,第一通槽一端与第一螺纹孔相通,另一端与第一滑槽相通;钻头一端开设有钻孔的纹路,另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相配合的螺纹;钻头靠近第一螺纹孔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第一通槽和第一滑槽的槽口以及第一螺纹孔的孔口均设有凸沿,凸沿卡设在环形凹槽内,套管靠近夹片的一端的端面上设有两个控制两个夹片夹紧或松开钻头的固定部件,两个固定部件以套管的中心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工作台朝向主轴的一侧和背向主轴的一侧均设有呈U型的第一凹槽,两个第一凹槽的槽口上均设有夹持待加工零件的夹持件,夹持件包括固定杆和夹持杆,固定杆的一端和夹持杆的一端相互固定连接且整体呈L型,固定杆与第一凹槽之间可滑移连接,夹持杆横跨在工作台上方;固定杆相对于第一凹槽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槽,夹持杆背向工作台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均匀排布的凸台,两个相邻的凸台之间均开设有嵌孔,当工作台朝向主轴一侧上的夹持杆与背向主轴一侧上的夹持杆相互上下叠合时,下方的夹持杆上的凸台嵌入到上方夹持杆上的嵌孔内;两个第一凹槽内均设有滑块,滑块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采用螺栓穿过第三螺纹孔和固定杆上的第二通槽,将滑块和固定件相固定;第一凹槽的槽口上设有抓取沿,滑块可滑移的卡在抓取沿和第一凹槽的槽底之间,第二螺纹孔内设有第一紧定螺栓,第一紧定螺栓的一端穿过第二螺纹孔后与第一凹槽的槽底相抵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两个固定部件均包括设置在套管上的固定板,两个固定板朝向夹片的一侧均开设有贯穿其的第五螺纹孔,第五螺纹孔内设有第二紧定螺栓,第二紧定螺栓一端穿过第五螺纹孔与夹片相抵触,另一端开设有连接块,连接块一侧与第二紧定螺栓固定连接,与其相邻的一侧设有转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两个夹片背向钻头的一侧均开设有圆槽,第二紧定螺栓与夹片相抵触的一端嵌入到圆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工作台上设有若干条受力块,受力块与主轴相对的一侧和相背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二凹槽,受力块上套设有移动块,移动块包括一个长板和两个呈L型的短板,两个短板的一端固定在长板朝向受力块一侧的相对两端,另一端相对设置且与长板构成供受力块穿过的容纳通槽,短板相对于长板的另一端嵌入到第二凹槽内;长板背向受力块的一侧设有圆盘,圆盘的一端与长板可旋转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吸住待加工零价零件的吸盘。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固定杆背向工作台的一侧设有紧定片,紧定片上开设有供螺栓穿过的第四螺纹孔,采用螺栓依次穿过第四螺纹孔、第二通槽和第三螺纹孔,将固定杆与滑块相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连接轴的起起落落是通过齿轮齿条类型的传动机构来实现,使得钻孔单元得以灵活的起起落落,人机关系更好,加工速度便得以提升。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是人为操作转柄了,所以新手在使用转柄能够尽可能的减慢速度,提高成品的精准度。以齿轮和齿条的传动结构作为传动机构,使得在控制上更为方便,同时在制作和加工该设备时也更为的方便。齿条和齿轮的传动结构在传动时更为直观简洁,使得人们在使用时也更方便快速。当转动第一转盘或第二转盘时,使工作台发生移动,使得钻头能够钻出条形或其他形状的孔,在加工上具有很强的变化性,且手转动手柄时,使速度得到控制,能够适应各种速度的人群,且对加工的零件来说精准度越高。第一槽孔和升降转盘的设置使得电机壳整体可以上下调节高度,使得钻床能够尽可能的适应不同厚度的待加工零件,使钻床应用的范围更加广阔,同时,当电机壳与工作台之间的距离变小时,由于第一槽孔的存在,使得主轴具有容身之地,同时使整个结构看上去更加的简洁。刻度线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加工时可以有一个可参照的尺寸,在加工零件时,增加了零件的进准度,甚至在移动工作台时还能起到参考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多功能钻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机壳内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夹持件、滑块和紧定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钻孔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多功能钻床,包括底座3、主轴2、电机壳1、钻孔单元和工作台4,电机壳1上设有电机11,主轴2两端分别连接底座3和电机壳1,电机壳1内开设有供主轴2插入的第一槽孔12,底座3与工作台4固定连接;钻孔单元设置在电机壳1上,并与电机11联动连接,钻孔单元包括钻头夹51和钻头52,工作台4设置在底座3上且设置在钻孔单位下方;电机壳1上设有连接轴17,电机壳1内部设有供连接轴17插入的第二槽孔13,连接轴17一端与钻孔单元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到第二槽孔13内,电机壳1上设有转柄14,转柄14上设有插入到电机壳1内的连接杆15;连接杆15插入到电机壳1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16,连接轴17设置在电机壳1内的一端呈齿条结构,齿轮16与连接轴17上的齿条结构相咬合,当转动转柄14时,连接轴17上升或下降;主轴2上开设有螺纹,电机壳1下方设有升降转盘21,升降转盘21设有内环壁,内环壁上开设有螺纹,升降转盘21的一端与电机壳1可旋转连接,另一端套设在主轴2上,通过主轴2上的螺纹与内环壁上的螺纹螺纹连接,将主轴2和内环壁相固定;底座3的一侧设有控制工作台4左右移动的的第一转盘31,其相邻的一侧设有控制工作台4前后移动的第二转盘32,第一转盘31和第二转盘32上均设有手柄33,两个手柄33分别与第一转盘31和第二转盘32一体设置;工作台4相对钻孔单元的一侧的边缘上设有四条刻度线41,工作台4相对钻孔单元的一侧的中部设有两条相互垂直且整体呈十字形刻度线41,且相交的两条刻度线41的交点为0刻度。连接轴17的起起落落是通过齿轮16齿条类型的传动机构来实现,使得钻孔单元得以灵活的起起落落,人机关系更好,加工速度便得以提升。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是人为操作转柄14了,所以新手在使用转柄14时能够尽可能的减慢速度,提高成品的精准度。以齿轮16和齿条的传动结构作为传动机构,使得在控制上更为方便,同时在制作和加工该设备时也更为的方便。齿条和齿轮16的传动结构在传动时更为直观简洁,使得人们在使用时也更方便快速。当转动第一转盘31或第二转盘32时,使工作台4发生移动,使得钻头52能够钻出条形或其他形状的孔,在加工上具有很强的变化性,且手转动手柄33时,使速度得到控制,能够适应各种速度的人群,且对加工的零件来说精准度越高。第一槽孔12和升降转盘21的设置使得电机壳1整体可以上下调节高度,使得钻床能够尽可能的适应不同厚度的待加工零件,使钻床应用的范围更加广阔,同时,当电机壳1和工作台4之间的距离变小时,由于第一槽孔12的存在,使得主轴2具有容身之地,同时使整个结构看上去更加的简洁。刻度线41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加工时可以有一个可参照的尺寸,在加工零件时,增加了零件的进准度,甚至在移动工作台4时还能起到参考作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钻头夹51包括两片相对并间隔设置的夹片511,两片夹片511外套设有套管6,套管6部分包裹住夹片511,两片夹片511夹持住钻头52;套管6的侧壁上开设有向下倾斜的若干个放置钻头52的第一螺纹孔61和两个相对设置并向下延伸的第一滑槽62,两片夹片511之间的夹缝与第一滑槽62相连通,套管6的侧部上开设有数量与第一螺纹孔61相对应的第一通槽63,第一通槽63一端与第一螺纹孔61相通,另一端与第一滑槽62相通;钻头52一端开设有钻孔的纹路,另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61相配合的螺纹;钻头52靠近第一螺纹孔61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53,第一通槽63和第一滑槽62的槽口以及第一螺纹孔61的孔口均设有凸沿54,凸沿54卡设在环形凹槽53内,套管6靠近夹片511的一端的端面上设有两个控制两个夹片511夹紧或松开钻头52的固定部件,两个固定部件以套管6的中心轴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套管6上开设向下倾斜的第一螺纹孔61,将设有螺纹的钻头52插入到第一螺纹孔61内,由于螺纹是靠近钻头52的一端设置的,所以钻头52上的螺纹与钻头52的一端有一段光滑的侧面,并且由于凸沿54和钻头52上设有环形凹槽53的设置,使得钻头52在第一螺纹孔61上旋转拆卸时,当旋转至没有螺纹连接时,钻头52不仅能够滑移至第一通槽63内并且不会从第一通槽63中脱离钻头夹51。钻头52从第一通槽63再滑移至第一滑槽62,最后滑移到两个夹片511之间的缝隙处,当钻头52的环形凹槽53处滑移到夹片511的一端,便可对钻头52进行翻折,钻头52直接进入到两个夹片511之间,只需要利用固定部件使夹片511夹紧钻头52便可直接进行加工钻孔,人们不需要花费时间去寻找钻头夹51上放置钻头52的孔并将钻头52顺利的入到孔内。由于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61,所以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第一螺纹孔61内放置不同型号的钻头52,在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钻头562时,人们便不需要去费力的寻找所需的钻头52,花费大量的时间。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工作台4朝向主轴2的一侧和背向主轴2的一侧均设有呈U型的第一凹槽42,两个第一凹槽42的槽口上均设有夹持待加工零件的夹持件7,夹持件7包括固定杆71和夹持杆72,固定杆71的一端和夹持杆72的一端相互固定连接且整体呈L型,固定杆71与第一凹槽42之间可滑移连接,夹持杆72横跨在工作台4上方;固定杆71相对于第一凹槽42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槽711,夹持杆72背向工作台4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均匀排布的凸台721,两个相邻的凸台721之间均开设有嵌孔722,当工作台4朝向主轴2一侧上的夹持杆72与背向主轴2一侧上的夹持杆72相互上下叠合时,下方的夹持杆72上的凸台721嵌入到上方夹持杆72上的嵌孔722内;两个第一凹槽42内均设有滑块44,滑块44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442和第二螺纹孔441,采用螺栓穿过第三螺纹孔442和固定杆71上的第二通槽711,将滑块44和固定件相固定;第一凹槽42的槽口上设有抓取沿43,滑块44可滑移的卡在抓取沿43和第一凹槽42的槽底之间,第二螺纹孔441内设有第一紧定螺栓443,第一紧定螺栓443的一端穿过第二螺纹孔441后与第一凹槽42的槽底相抵触。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两个固定部件均包括设置在套管6上的固定板91,两个固定板91朝向夹片511的一侧均开设有贯穿其的第五螺纹孔911,第五螺纹孔911内设有第二紧定螺栓93,第二紧定螺栓93一端穿过第五螺纹孔911与夹片511相抵触,另一端开设有连接块92,连接块92一侧与第二紧定螺栓93固定连接,与其相邻的一侧设有转杆94。为了使整体设备更加的简洁,对夹紧夹片511的装置也做了改进,通过固定板91以及第二紧定螺栓93的设置,使得夹紧的速度更快,架构更为简单,操作更为简单,同时转杆94和连接块92的存在使得转动第二紧定螺栓93变得更加的轻松。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两个夹片511背向钻头52的一侧均开设有圆槽512,第二紧定螺栓93与夹片511相抵触的一端嵌入到圆槽512内。在加紧夹片511时,圆槽512的存在使得第二紧定螺栓93处于圆槽512内,不会发生滑移,使得夹紧的效果和速度更好更快。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工作台4上设有若干条受力块8,受力块8与主轴2相对的一侧和相背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二凹槽82,受力块8上套设有移动块81,移动块81包括一个长板83和两个呈L型的短板84,两个短板84的一端固定在长板83朝向受力块8一侧的相对两端,另一端相对设置且与长板83构成供受力块8穿过的容纳通槽,短板84相对于长板83的另一端嵌入到第二凹槽82内;长板83背向受力块8的一侧设有圆盘831,圆盘831的一端与长板83可旋转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吸住待加工零件的吸盘832。移动块81的设置以及第二凹槽82的设置使得移动块81能够直接在工作台4上移动,将待加工零件放置到吸盘832上方,吸盘832会吸住零件,这样尽可能的固定住零件,使零件不仅被夹持件7固定夹持,还被吸盘832吸附固定,使得零件在加工时能够很好地被固定,防止零件错开。同时,由于圆盘831的设置,使得待加工零件能够在工作台4上被旋转,尤其是加工对称的孔时,更为方便。同时,待加工零件在旋转时更为省力,为操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便捷。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固定杆71背向工作台4的一侧设有紧定片712,紧定片712上开设有供螺栓穿过的第四螺纹孔713,采用螺栓依次穿过第四螺纹孔713、第二通槽711和第三螺纹孔442,将固定杆71与滑块44相固定。在螺栓穿过第二通槽711和第三螺纹孔442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第二通槽711比螺栓的直径大,导致螺栓与第二通槽711不契合,同时可能会出现螺栓的与第二通槽711接触面积小,导致夹持件7与滑块44之间的连接不够牢固,而紧定片712的存在使得螺栓穿过第四螺纹孔713后与紧定片712固定连接,使得两者成为一体,当螺栓在穿过第二通槽711和第三螺纹孔442时,紧定片712与固定杆71相抵触,增大了螺栓固定固定杆71的面积,使得夹持件72与滑块44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综上,电机壳1内设有的第一槽孔12和第二槽孔13的设置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的简洁,同时使电机壳1整体具有上下移动的空间。第一转盘31和第二转盘32的设置使得工作台4能够上下左右的移动,刻度线41的设置使得零件在加工时更加的精准。夹持件7的设置使得钻头52在钻孔时,零件能够被夹持住,防止手被伤到。夹片511以及套管6上的设置使得钻床整体能够同时设置多个钻头51,在更换钻头51时更为的方便、快捷。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