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压造机,具体涉及一种扁形茶压造机。
背景技术:
茶叶的形状有很多种,其中扁形茶又称扁炒青,属炒青绿茶的一种。扁形茶成品具有扁平光滑、香鲜味醇等优点,所以非常受欢迎,是茶叶购买的首要选择。
现在的扁形茶制造主要是通过扁形茶炒制机来完成扁形茶的制造,这种炒制机的压造是在槽锅内进行的,槽锅下面设有加热电阻丝或电热管,在槽锅温度升至100℃以上时用压力棒对茶叶进行打压,当压力棒对槽锅内壁打压时会对产生一个压力,这个压力将茶叶压至扁形,实现扁形茶的制作;
这种扁形茶炒制机在使用时,将需要制作成扁形的茶叶放入槽锅,通过将槽锅锅壁加热,使槽锅内的茶叶温度提高,茶叶胚内的水分随着温度的提高开始蒸发,待茶叶胚内的水分剩余总水分的4成时,用压力棒对茶叶进行打压。
这样的扁形茶炒制机使用时需要将茶叶的温度升高,使其胚内水分蒸发剩余4成,使茶叶变得柔软,才可对茶叶进行打压,此时茶叶胚内含水量低,茶叶表面温度很高,脆性很大,打压时会产生茶叶碎末,后续需要对茶叶进行筛选,非常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打压时需要配合压力棒快速的对茶叶进行打压成形,若压力棒未及时对茶叶进行打压,茶叶中的剩余水分会继续蒸发,茶叶的脆性增大,打压时会导致茶叶直接被压碎,对茶叶造成浪费;若压力棒提前对茶叶进行打压,此时茶叶胚内的剩余水分高于总水分的4成,茶叶中的水分会被挤压出来附着于茶叶表面,使茶叶表面发黑或发黄,影响茶叶的色泽和香味;而且这种炒制机只依靠压力棒对茶叶打压成形,对茶叶产生的瞬时压力使茶叶的成形效果不好,若对茶叶多次打压,由于压力棒用力方向没变,则会使茶叶破碎,增加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扁形茶压造机,以解决现有的扁形茶炒制机使用时造成茶叶破碎、发黄以及成形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烘干机、冷却装置和压造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框和提升机,冷却框一侧与烘干机连接,冷却框另一侧连接有提升机,提升机上设有用于传输茶叶的传输皮带,传输皮带中心轴与地面表面的角度为0—90°,所述压造装置包括多层成阶梯形排列的振动槽,相邻上下两层振动槽之间设置有对辊,所述对辊支撑在下层振动槽的入口上,对辊中间的压缝的正上方为上层振动槽的出口,所述对辊和下层振动槽之间通过转杆连接,所述多层振动槽内都均匀设有弹片,上层振动槽一端连接有将茶叶提升到上层振动槽内的提升机,所述对辊内设置有加热杆,所述下层振动槽连接有出茶斗。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使用时,在烘干机中将茶叶烘至6成干后,将烘干的茶叶放在冷却框内冷却,冷却的茶叶由提升机的传输皮带传输到达振动槽内,振动槽通过弹片配合将茶叶震动均匀,均匀的茶叶到达振动槽末端后落入对辊两滚筒缝隙间,此时对辊开始转动,茶叶落入对辊时对辊会对茶叶产生一个压力,将茶叶压成扁形,成形的茶叶由出茶斗落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传统的扁形茶炒制机烘干和压制为一体化完成,本发明将传统的炒制机的烘干和压制分开进行,烘干后的茶叶通过冷却框冷却后会更柔软,再由传输皮带传输时,茶叶均匀分布于传输皮带上,进一步对茶叶进行冷却,可以避免茶叶在冷却框中冷却时由于堆积冷却不均匀,冷却后的茶叶比直接加热的茶叶更加柔软,脆度较直接加热的茶叶更低,不会因为用力压制而使茶叶破碎产生碎末,影响茶叶的口感;同时本发明设置有对辊,将冷却的茶叶放入对辊缝隙时,对辊对茶叶产生压力,由于对辊产生的压力为两个压力,两个压力同时对茶叶进行压制,使茶叶成形更快、更持久;用振动槽将茶叶振动均匀后再进入对辊进行压制,可以使茶叶压制更加高效,避免茶叶直接放入对辊时成堆,导致压制不均匀;将茶叶烘干至6成干后再进行压制,和传统的炒制机直接将槽锅加热并在其内对茶叶进行压制相比较,可以避免槽锅加热过度或者压力棒迟钝时茶叶温度过高、脆度增大,再进行压制会导致茶叶直接粉碎,造成茶叶浪费,或者槽锅内的茶叶内水分还未蒸发至6成干时,压力棒就下降将茶叶压制,使茶叶内部的水分被挤压出来附着于茶叶表面,导致茶叶发黑,影响茶叶的色泽。
进一步,所述对辊的数量为两个,另一对辊连接于最下方的振动槽和出茶斗之间。对辊设置为两个,将压制后的茶叶再进一步压制可以提高茶叶的扁度,使茶叶更美观。
进一步,所述传输皮带中心轴与地面表面的角度为45°。传输皮带在传输时,若其中心轴与地面表面的角度小于45°,由于茶叶在传输皮带上不容易下滑,导致茶叶成堆输送,达不到进一步冷却的效果,若此角度大于45°,会导致茶叶在传输皮带上由于摩擦力较小容易下落回到冷却框。
进一步,所述传输皮带上铺设于防滑垫。在传输皮带铺设防滑垫,增大茶叶在传输皮带上的摩擦力,可以避免茶叶在传输皮带上由于摩擦力过小而下滑。
进一步,所述传输皮带侧边连接有两条与传输皮带同周长的阻隔带,阻隔带表面与传输皮带表面垂直。在传输皮带上设阻隔带,阻隔带可以将传输皮带上的茶叶阻隔,避免茶叶从传输皮带侧边掉落。
进一步,所述出茶斗底部安设有除渣装置,除渣装置固定连接于出茶斗底部,除渣装置上部为网状漏空盒,下部空心收集盒,漏空盒与收集盒为可拆卸连接。茶叶从出茶斗经过时,会从除渣装置上划过,茶叶中的茶叶碎末会落入网状漏空盒,再落入收集盒,由于收集盒和漏空盒为可拆卸连接,当收集盒收集满茶叶碎末时可以将收集盒取下,将茶叶碎末倒出,避免茶叶碎末混入茶叶中影响茶叶口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扁形茶压造机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烘干机1、冷却框2、传输皮带3、阻隔带4、上层振动槽5、弹片6、转杆7、下层振动槽8、对辊9、出茶斗10。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扁形茶压造机,包括烘干机1、冷却装置和压造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框2和提升机,冷却框2一侧与烘干机1连接,冷却框2另一侧连接有提升机,提升机上设有用于传输茶叶的传输皮带3,传输皮带3中心轴与地面表面的角度为0—90°,传输皮带3侧边连接有两条与传输皮带3同周长的阻隔带4,阻隔带4表面与传输皮带3表面垂直,所述压造装置包括多层成阶梯形排列的振动槽,相邻上下两层振动槽之间设置有对辊9,所述对辊9支撑在下层振动槽8的入口上,对辊9中间的压缝的正上方为上层振动槽5的出口,所述对辊9和下层振动槽8之间通过转杆7连接,所述多层振动槽内都均匀设有弹片6,上层振动槽5一端连接有将茶叶提升到上层振动槽5内的提升机,所述对辊9内设置有加热杆,所述下层振动槽8连接有出茶斗10。
使用者在使用这种扁形茶压造机时,首先将需要压制成扁形的茶叶在烘干机1内加热至6成干,再将加热至6成干的茶叶送入到冷却槽2冷却,然后由传输皮带3输送,传输皮带3中心轴与地面表面的角度为45°,传输皮3在传输时,若其中心轴与地面表面的角度小于45°,由于茶叶在传输皮带3上不容易下滑,导致茶叶成堆输送,达不到进一步冷却的效果,若此角度大于45°,会导致茶叶在传输皮带3上由于摩擦力较小容易下落回到冷却框2;同时传输皮带3侧边连接有两条与传输皮带3同周长的阻隔带4,阻隔带4可以将传输皮带3上的茶叶阻隔,避免茶叶从传输皮带3侧边掉落;传输皮带3上还设有防滑垫,增大茶叶在传输皮带3上的摩擦力,避免茶叶在传输过程中滑落;茶叶在传输皮带3上进一步冷却,冷却后的茶叶脆性降低,变得比较柔软,传输皮带3将茶叶传输至上层振动槽5,在弹片6的配合下将茶叶振动均匀,均匀的茶叶再由上层振动槽5落入对辊9,由于上层振动槽5末端处于对辊9缝隙正上方,茶叶正好落入对辊9的缝隙中,转杆7与对辊9为转动连接,对辊9在转杆7上转动,会同时对落入对辊9缝隙中的茶叶产生一个压力,将茶叶压制成为扁形,而且对辊9对茶叶产生的压力为两个,两个压力同时对茶叶进行压制,压制出来的茶叶扁度更高,滚筒中设有加热杆,将滚筒加热再对茶叶压制,可以将冷却时茶叶表面产生的水汽烘干,避免表面带有水汽的茶叶粘附在滚筒壁上,影响后续的茶叶的压制;其中对辊9的数量设为两个,将压制后的茶叶再进一步压制可以提高茶叶的扁度,使茶叶更美观;压制完成的茶叶由对辊9落入出茶斗10落出收集。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