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温器的限位脚自动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927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限温器的限位脚自动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限温器的限位脚自动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压杯式磁钢式限温器的结构如专利申请号为201410547993.4的发明专利所述,包括底部均限位通槽的内杯和外杯,所述内杯和外杯之间设有作用力沿竖直方向的弹簧,所述内杯的杯口固定有感温帽,所述内杯的底部设有竖直方向的支撑脚,所述外杯底部设有供所述支撑脚插入的限位缝,所述支撑脚底端插入所述限位缝后通过变形卡住所述限位缝。

目前来说,都是工人手持尖嘴钳等工具,逐一将内杯支撑脚的底端弯折变形,以使其能够卡住外杯限位缝,防止内杯、外杯脱离。此种工作方式不仅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效率低,已经成为整条装配生产线的瓶颈工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限温器的限位脚自动折弯装置,可以自动将内杯支撑脚的底端弯折,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限温器的限位脚自动折弯装置包括设有水平台面的机架,所述台面设有位置及角度均与待加工内杯的支撑脚相对应的若干限位通槽,机架在每个限位通槽的旁侧均安装有冲头及用于驱动冲头水平往复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冲头的顶端设有突出部,且突出部的移动路径经过其所对应的限位通槽的下方;所述驱动机构为垂直设置的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有第一斜楔,所述冲头的远离突出部的一侧设有与第一斜楔配合的第二斜楔,以使冲头在气缸活塞杆的推动下向远离限位通槽的方向移动;所述冲头还通过复位弹簧与机架连接,以使冲头向限位通槽的方向复位移动。

上述限温器的限位脚自动折弯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内杯与外杯装配好之后,向下将内杯的若干支撑脚同时插入到对应的限位通槽内,然后控制驱动机构,使冲头的突出部经过限位通槽而向外侧移动,在此过程中,冲头的突出部与内杯支撑脚的待弯折部位接触,并带动内杯支撑脚的待弯折部位移动,使得内杯支撑脚的待弯折部位弯折。

驱动机构未采用气缸或者其他机构直接推动冲头动作,而是利用气缸来推动第一斜楔,利用第一斜楔与第二斜楔的配合,使冲头动作,并利用复位弹簧来使冲头复位,这样可以精确控制冲头的行程(即两个斜楔的最大行程)。

进一步地,所述突出部朝向内杯支撑脚弯折方向的一侧侧面由呈预定夹角的两个冲击平面构成,所述限位通槽朝向内杯支撑脚弯折方向的一侧侧面由呈预定夹角的两个限位平面构成;所述预定夹角为内杯支撑脚的弯折角度。在冲头的突出部带动内杯支撑脚的待弯折部位移动时,内杯支撑脚会与限位通槽的槽壁接触,该处槽壁由呈预定夹角的两个限位平面构成,而突出部朝向内杯支撑脚弯折方向的一侧侧面是由呈预定夹角的两个冲击平面构成的,在突出部与限位通槽的夹击下,内杯支撑脚的待弯折部位就会按照预定角度弯折,从而保证了弯折角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的限温器的限位脚自动折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将原来的人工操作自动完成,提高了加工质量和效率,具有很好的说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限温器的限位脚自动折弯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突出部与限位通槽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箭头为加工时突出部的移动方向)。

图3是弯折后的磁钢式限温器内杯支撑脚的截面图。

图4是驱动机构与冲头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示:1、台面;2、限位通槽;21、第一限位平面;22、第二限位平面;3、驱动机构;31、气缸;32、第一斜楔;33、第二斜楔;34、4、突出部;41、第一冲击平面;42、第二冲击平面;5、复位弹簧;6、机架;7、冲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限温器的限位脚自动折弯装置包括设有水平台面1的机架6,所述台面1设有位置及角度均与待加工内杯的支撑脚相对应的三个限位通槽2(在本实施例中,所加工的限温器内杯具有三个支撑脚,相邻支撑脚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机架6在每个限位通槽2的旁侧均安装有冲头7及用于驱动冲头7水平往复运动的驱动机构3,冲头7及驱动机构3均位于台面1的下方;所述冲头7的顶端设有向上的突出部4,且突出部4的移动路径经过其所对应的限位通槽2的下方。

突出部4朝向内杯支撑脚弯折方向的一侧侧面由呈预定夹角的第一冲击平面41、第二冲击平面42构成,所述限位通槽2朝向内杯支撑脚弯折方向的一侧侧面由呈预定夹角的第一限位平面21与第二限位平面22构成,其中第一限位平面21正对第一冲击平面41;所述预定夹角为内杯支撑脚的弯折角度。上述限温器的限位脚自动折弯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内杯与外杯装配好之后,向下将内杯的若干支撑脚同时插入到对应的限位通槽2内,然后控制驱动机构3,使冲头7的突出部4经过限位通槽2而向外侧移动,在此过程中,冲头7的突出部4与内杯支撑脚的待弯折部位接触,并带动内杯支撑脚的待弯折部位移动,内杯支撑脚与限位通槽2的槽壁接触,该处槽壁由呈预定夹角的第一限位平面21与第二限位平面22构成,而突出部4朝向内杯支撑脚弯折方向的一侧侧面是由呈预定夹角的第一冲击平面41、第二冲击平面42构成的,在突出部4与限位通槽2的夹击下,内杯支撑脚的待弯折部位就会按照预定角度弯折(如图3所示),从而保证了弯折角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为垂直设置的气缸31,所述气缸31的活塞杆上固定有第一斜楔32,所述冲头7的远离突出部的一侧下方设有与第一斜楔32配合的第二斜楔33,第一斜楔32、第二斜楔33均由斜面及垂直面构成,以使冲头7在气缸31活塞杆的推动下向远离限位通槽2的方向移动;当第一斜楔32、第二斜楔33的垂直面相接时,冲头7就不再继续移动,从而精确控制其行程。所述冲头7还通过复位弹簧5与机架6连接,以使冲头7向限位通槽2的方向复位移动。驱动机构3未采用气缸31或者其他机构直接推动冲头7动作,而是利用气缸31来推动第一斜楔32,利用第一斜楔32与第二斜楔33的配合,使冲头7动作,并利用复位弹簧5来使冲头7复位,这样可以精确控制冲头7的行程(即两个斜楔的最大行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