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快速降温的点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1478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可快速降温的点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快速降温的点焊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点焊设备通常仅能实现上下方向的移动,只能用于焊接形状比较规则或角度较小的钣金类结构,对于型面比较复杂及角度较大的钣金类结构,通常需要工人的重新调整固定角度后,然后再进行焊接,由于焊接结构的局限性,需要反复调整,工作效率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大,焊接效率不仅低而且焊接质量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调整焊接角度、可快速冷却焊接件的可快速降温的点焊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快速降温的点焊装置,包括上点焊头、移动件、设于移动件上的下点焊头及用于改变上点焊头位置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长条形的底座、垂直设于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杆及与第一支撑杆垂直设置的第二支撑杆;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有截面呈梯形的凸部,该凸部的顶边大于底边,所述第一支撑杆与底座的连接处设有可沿凸部移动的第一连接件,该第一连接件的下表面形成与凸部适配的凹部,该第一连接件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撑杆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转动件,该第一转动件可在水平面上旋转一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壁上设有轨道,所述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的连接处设有可沿轨道上下移动的第二连接件,该第二连接件与第二支撑杆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转动件,该第二转动件可在竖直平面上旋转一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连接有具有弧形结构的第三支撑杆,该第三支撑杆可以第二支撑杆为中心轴转动,第三支撑杆的侧壁上开设有可与上点焊头滑动配合的滑轨;所述移动件上还设有正对下点焊头设置的降温风机。通过第一支撑杆在底座上的移动、第一支撑杆随着第一连接件的转动、第二支撑杆沿着轨道的移动、第二支撑杆随着第二连接件的转动、第三支撑杆绕着第二支撑杆的转动、上点焊头在第三支撑杆上的滑动以及下点焊头随着移动件在水平面上的移动,可以在X方向、Y方向和Z方向等多维面上改变点焊角度和点焊位置,适应性更广,而且操作方便。降温风机可对焊接件进行吹风冷却处理,使得焊接件可快速降温,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的,所述降温风机包括电源、可向下点焊头送风的叶片及用于连接所述电源和叶片的连轴。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杆可通过第一连接件沿着底座上的凸部左右移动,第一支撑杆可随着第一转动件在水平面上转动一周,第二支撑杆可随着第二连接件沿着第一支撑杆上下移动,第二支撑杆可随着第二转动件在竖直平面上转动一周,而第三支撑杆又可绕着第二支撑杆360°转动,上点焊头沿着第三支撑杆上的滑轨在弧面上移动,下点焊头随着移动件在地面上移动实现与上点焊头的配合,从而在各个角度和维度上对上点焊头和下点焊头的位置,即点焊的位置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调节的角度范围较大,可移动的面积较广,而且可以对焊接件进行快速降温处理并吹散了焊接产生的大量气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点焊的质量,安全性能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滑轨与限位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2所示,一种可快速降温的点焊装置,包括上点焊头5、与上点焊头5配合的下点焊头61及用于改变上点焊头5位置的定位机构,下点焊头61固定连接在移动件6上,移动件6可在地面上任意移动配合上点焊头5进行工作。移动件6上靠近下点焊头6位置还设有降温风机7,该降温风机7运行产生的风可对着下点焊头6吹。具体的,降温风机7包括提供动力的电源71、叶片72及用于连接电源71和叶片72的连轴73。叶片72可绕着连轴73转动向下点焊头61输送风。定位机构包括呈长条形状的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截面呈等腰梯形的凸部11,该凸部11的顶边大于底边。该凸部11上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连接件21,第一连接件21的下表面形成大小、形状与凸部11配合的凹部211,第一连接件21的上表面设有第一转动件212,具体的,第一连接件21的上表面设有第一转轴(图中未示出),第一转动件212的底面形成与第一转轴适配的限位槽,第一转动件212的侧壁向外凸出形成限位件213,而第一连接件21上形成垂直于其上表面的阻挡件214,当第一转动件212绕着第一转轴转动一周时,阻挡件214与限位件213配合形成对第一转动件212的限位,即第一转动件212只能在水平面上旋转一周。第一转动件212的上表面垂直连接有第一支撑杆2,该第一支撑杆2可随着第一转动件212转动一周,第一支撑杆2的侧壁上开设有轨道22,该轨道22上可上、下移动地套设有第二连接件31,为了实现对该第二连接件31的限位作用,在第一支撑杆2的侧壁上开设多个沿高度方向延伸、贯穿侧壁设置的限位孔23,只需将支撑轴穿过位于第一支撑杆2下方的限位孔23就能实现对第二连接件31的定位作用。第二连接件31的侧面设有第二转轴(图中未示出),第二转动件311的侧面形成与第二转轴适配的限位槽,第二连接件31与第二转动件311的结构相似,具体的,第二转动件311的侧壁向外凸出形成限位件,而第二连接件31上形成垂直于其侧面的阻挡件,当第二转动件311绕着第二转轴转动一周时,阻挡件与限位件配合形成对第二转动件311的限位,即第二转动件311只能在竖直平面上旋转一周。第二支撑杆3的另一端连接有具有弧形结构的第三支撑杆4,该第三支撑杆4可绕着第二支撑杆3为中心轴进行360°的旋转,且第三支撑杆4的弧形内壁上开设有滑轨41,滑轨41的截面呈U形结构,其包括两个自由端,两个自由端分别向内弯折形成卡部411。上点焊头5侧壁延伸形成与滑轨41适配的限位部51,该限位部51的宽度稍大于两个卡部411之间的距离,避免上点焊头5从滑轨41的上部开口中脱出。滑轨41的两端形成阻止限位部51从侧部开口脱出于滑轨41的挡部412。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