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512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传感器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感器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上的电器元件逐渐增加,检测各种参数的传感器也随之增加,现有技术中在对传感器进行与空气滤清器气管的安装时,大多通过人工按压的方式将传感器压置在气管的相应部位上,采用上述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按压强度大,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2),人工按压需要多次反复按压才能装配成功,增加了装配时间,导致生产效率低下;3),反复按压会对传感器表面造成划伤,影响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传感器安装装置,以提高传感器的安装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传感器安装装置,用于将传感器安装在汽车用空气滤清器的气管的安装部上,包括:

支架;

动力装置,固定在所述支架上,以输出动力;

夹持部,连接于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以形成对所述传感器的夹持;

支撑部,固连在所述支架上,以构成对所述气管的安装支撑;所述气管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时,所述气管上的安装部位于所述夹持部运动的路径上。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为直线动力输出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为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构成与所述气管的插装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具有与所述气管的内表面吻合的弧形面。

进一步的,于所述支撑部上设有沿所述支撑部延伸方向设置的通槽;所述气管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时,所述安装部和所述通槽于所述夹持部的运动方向上正对设置。

进一步的,于所述支撑部上设有与所述气管插装配合、以抑制所述气管转动的限位部。

进一步的,于所述夹持部的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向所述动力装置方向延伸的、供所述传感器卡入的夹装槽。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底板,固连于所述底板上并竖直向上延伸的竖直板,以及固连于所述竖直板顶部的横板,所述动力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横板上,所述支撑部固连于所述竖直板上。

进一步的,于所述竖直板和所述底板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传感器安装装置,通过在支架上设置支撑部以形成对气管的支撑固定,并通过设置在动力装置动力输出端上的夹持部以形成对传感器的夹持,在动力装置输出动力时可推动夹持部移动而将传感器压置于安装部上,其结构简单可靠,有较好的实用性。

(2)动力装置采用直线动力输出装置,一方面可具有较好的驱动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便于整体结构的布置。

(3)支撑部与气管采用插装配合,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实施,且可对气管的内壁形成较好的支撑效果,可防止气管在装配过程中损坏。

(4)通过在支撑部上设置弧形面可防止气管在工作过程中损坏。

(5)通过设置通槽,可避免支撑部对夹持部的运动造成干涉,而影响传感器的装配效果。

(6)在支撑部上设置限位部可防止在装配的过程中气管转动,提高装配过程的稳定性。

(7)通过在夹持部设置夹装槽,在装配时可将传感器卡入,从而可保证传感器在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进而可提高装配效果。

(8)支架通过设置横板和竖直板,在简化整体结构的同时可便于动力装置和夹持部的布置。

(9)通过在竖直板和底板之间设置加强筋可提高支架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传感器安装装置拆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支架处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图1中支架处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柱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柱的俯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夹持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101-底板,102-竖直板,103-横板,1031-穿出孔,2-动力装置,201-动力输出杆,3-夹持套,301-螺纹孔,302-夹装槽,4-支撑柱,401-通槽,402-安装槽,5-限位部,501-嵌入板,502-卡板,6-螺栓,7-加强筋,8-第二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传感器安装装置,用于将传感器安装在汽车用空气滤清器的气管的安装部上,该传感器安装装置包括支架,固定在支架上以输出动力的动力装置,连接于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以对传感器进行夹持的夹持部,以及固连在所述支架上、以构成对气管的安装支撑的支撑部。本传感器安装装置旨在利用动力装置驱动夹持部运动,并通过支撑部与夹持部的配合而将传感器压置于气管上,以减少人工作业时的不足。

本实施例中的空气滤清器气管由橡胶材质制成,并在空气滤清器气管上设有供传感器嵌入的安装孔,即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安装部,且为了保证传感器装配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传感器与安装孔采用过盈配合。在具体装配时,可通过对传感器施加压紧力而将传感器压置于安装孔内。

基于如上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传感器安装装置一种示例性结构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架1整体呈Z字形或“工”字形,其主要包括底板101,固连于底板101上并竖直向上延伸的竖直板102,以及固连于竖直板102顶部的横板103。而动力装置2固定设于横板103上,并可选用液压缸、气缸以及电动伸缩杆等直线动力输出装置,优选为气缸。在横板103上设有供气缸的动力输出杆穿出的穿出孔1031,并在气缸的动力输出杆的自由端连接有可对传感器进行夹持的夹持套3,同时为了便于拆装,本实施例中夹持套3与动力输出杆201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部4为设于竖直板102上的支撑柱。在对传感器进行装配时,可将传感器放置于夹持套3上,并将气管插装于支撑柱的外周面上,并保证气管上的安装部位于夹持套3运动的路径上,从而可使得夹持套3在向下移动过程中将传感器压紧于安装部内,且由于传感器与安装部的过盈配合而使得传感器无法随夹持套3回位,完成装配。而为了便于传感器与安装部的卡装,本实施例中将夹持套3与气缸的动力输出杆201共中心线设置,并保证支撑柱的轴线与夹持套3的轴线相垂直设置。

在支撑柱对气管形成支撑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支撑效果,本实施例中支撑柱外表面与气管的内表面相适配设置,即支撑柱外周面形成有与气管内表面相吻合的弧形面。且为了减轻支撑柱的重量,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柱的横截面可小于整圆设置,如其可为3/4圆、半圆以及1/4圆等,本实施例中支撑柱采用半圆状,并保证支撑柱的底面呈水平布置。同时为了防止支撑柱对夹持套3的运动造成干涉,由图1并结合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可在支撑柱自由端形成沿支撑柱长度方向的通槽401,该通槽401与夹持套3正对设置,以保证夹持套3于支撑柱之间的无阻碍运动,并保证在安装时气管上的安装部与夹持套3及通槽401分别正对设置。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除了可采用上述的支撑柱外,还可采用其它的支撑结构,如其可在竖直板102上滑动设置一推杆,同时在支架1上于推杆的周侧滑动设置至少两个拼接板,拼接板因拼接而具有小于气管内径的直径,在对气管进行夹紧时,可通过移动推杆以对各拼接板施加作用力以使各拼接板分离,进而也可对气管内壁形成支撑。

为了可对传感器进行夹持,由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夹持套3设有螺纹孔301的另一端设有供传感器卡入的夹装槽302,该夹装槽302沿夹持套3长度方向设置、并向动力装置2方向延伸。在使用时,可将传感器卡入到该夹装槽302内,当传感器与安装部接触时,传感器由于夹装槽302内壁的驱使而压紧于安装部内,并当夹持套3回位时,传感器经由通槽401的开口而与夹持套3脱离。

为了防止气管在装配的过程中转动,本实施例中在支撑柱上还设有可与气管插装配合、以抑制气管转动的限位部5。由图1并结合图5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支撑柱靠近竖直板102的一端处形成有安装槽402,而限位部5包括插装于安装槽402内的嵌入板501,以及固连于嵌入板501上的可与气管内形成卡位的卡板502。同时,为了便于限位部5与安装槽402的装配,本实施例中可将限位部5设置成楔形结构。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嵌入版501,而直接将卡板502与支撑柱的外表面焊接固定。

另外,为了保证卡板502与气管内部的卡位效果,本实施例中将限位部5偏离支撑柱的通槽401设置,如图4所示,安装槽402与支撑柱的圆心连线与水平线呈角度设置,所述角度α为30°~60°,最优为49°。

本实施例中竖直板102与横板103采用如图1所示的螺栓6连接,而底板101与竖直板102可采用焊接连接,并为了保证底板101与竖直板102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竖直板102和底板101之间还焊接有加强筋7,加强筋7的横截面可为三角形或梯形,最优为梯形。各加强筋7分置于竖直板102的两侧,且与支撑柱位于竖直板102同一侧的加强筋的数量多于竖直板102另一侧加强筋的数量,也可进一步保证竖直板的稳定性。同理,本实施例中支撑柱与竖直板102也可为焊接连接,且在支撑柱和竖直板102之间也可设置有与加强筋7结构相似的第二加强筋8,且第二加强筋8设于支撑柱的底部处。

本传感器安装装置在使用时,气缸的两端分别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导气管与气源相连通,并通过导气管上设置的空气阀控制气缸的伸缩。当对传感器进行装配时,首先将传感器卡入夹持套3的夹装槽302内,并将气管的安装部分别与支撑柱上的通槽401及夹持套3正对设置,启动空气阀使得夹持套3向下移动,约1~2s后再控制空气阀使得夹持套回位,完成装配。此外,本实施例中气源气压可为0.5~0.7Mpa,最优为0.6Mpa。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