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机械加工夹持治具。
背景技术:
现在的电极治具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电极夹治具产品内。要求电极夹治具具有高的重复定位精度,且在频繁的批量加工过程中不易变形、具有较高的硬度,夹持稳定,不能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脱离等事故。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机械加工夹持治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复定位精度高,提高夹持稳定性,适于批量加工中使用的机械加工夹持治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机械加工夹持治具,其包括夹具和与所述夹具配合的治具,所述夹具包括底座以及自所述底座凸出设置的连接台,所述连接台设有配合孔、多个第一定位柱以及多个第一定位槽;所述治具包括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连的工件夹持部,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与所述配合孔配合的拉杆、与所述第一定位柱配合的第二定位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定位槽配合的第二定位柱,所述工件夹持部上设有用于夹持电极料的多个夹持孔,所述夹持孔中至少有一个方形夹持孔,所述方形夹持孔的长轴边与短轴边的比值在1.2到1.5之间。
优选的,所述方形夹持孔的长轴边与短轴边的比值为1.25。
优选的,所述配合孔位于所述连接台中央,所述第一定位槽呈条形,以所述配合孔的中心为中心呈放射状均匀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柱以所述配合孔的中心为中心,环绕所述配合孔与所述第一定位槽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定位槽以所述拉杆的轴线为中心,环绕所述拉杆均匀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定位柱以所述拉杆的轴线为中心,环绕所述拉杆均匀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还设有螺孔。
优选的,所述夹持孔有多个,且均匀排布在所述工件夹持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夹具和治具通过多个定位槽和定位柱的配合可以实现夹具与治具的重复精确定位,且不容易变形,适于批量加工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机械加工夹持治具中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加工夹持治具中图2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加工夹持治具中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该机械加工夹持治具包括夹具100和与夹具100连接的治具200。
夹具100包括底座101和自底座101凸起设置的连接台102。连接台102包括位于所述连接台102中央的配合孔105、环绕配合孔105均匀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柱103以及呈条形的第一定位槽104。第一定位槽104以配合孔105的中心为中心呈放射状均匀间隔设置,且第一定位槽104与第一定位柱103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柱103和第一定位槽104的数量都为4,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数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夹具100的底座101的四个角位处还分别设有螺孔106。通过这些螺孔106,夹具100可以与机台主轴连接。
如图2-3所示,治具200包括第一表面201以及与第一表面201相对的第二表面202。第二表面202上设有工件夹持部203,工件夹持部203上设有多个用于夹持电极料的夹持孔,夹持孔有多个,从而起到一次性夹持多个电极料的作用,其中,至少有一个方形夹持孔,所述方形夹持孔的长轴边与短轴边的比值在1.2到1.5之间,这样可以保证夹持的稳定性。其余夹持孔的形状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以满足不同截面形状的电极料的需要。在本实施例中,工件夹持部203有5个方形的夹持孔207以及4个圆形的夹持孔208。其中夹持孔207的长轴边与短轴边的比值在1.2到1.5之间,优选的,长轴边与段轴边的边长比值为1.25。在此结构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夹持稳定性。
第一表面201的中央设有与配合孔105配合的拉杆204、以拉杆204的轴线为中心环绕拉杆204均匀间隔设置的第二定位槽205以及第二定位柱206。第二定位槽205与第一定位柱103配合,第二定位柱206与第一定位槽104配合。通过拉杆204与配合孔105的配合、第一定位柱103与第二定位槽205的配合以及第一定位槽104与第二定位柱206的配合可以实现夹具100与治具200的重复精确定位,且不容易变形,适于批量加工中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