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523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吸附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吸附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负压真空系统对加工尺寸小,厚度大的面板型材如手表玻璃面板的良率非常低,采用数控机床加工对手表玻璃面板的良率不到50%,经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于吸附设备对尺寸小,厚度大的面板型材的吸附力小,当加工装置如刮削刀具与面板型材接触时,加工装置附加给面板型材的作用力大于吸附设备给面板型材的最大静摩擦力,导致面板型材移位,造成面板型材加工错位或者造成面板型材刮花刮伤损坏甚至报废,其最终原因是现有负压真空系统无法提供更高负压产生足够吸附力以对面板型材进行紧固。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负压真空系统无法提高更大负压产生足够吸附力对面板型材进行紧固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吸附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吸附设备,其用于吸附固定面板型材防止面板型材加工过程中移位,包括负压产生装置、吸附装置和增压装置,所述负压产生装置、吸附装置和增压装置三者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面板型材放置于所述吸附装置上,所述负压产生装置通过气流通道对所述吸附装置产生负压从而初步固定所述面板型材;所述增压装置包括电机和气缸,所述气缸包括活塞,所述电机和活塞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拉动活塞可调式增大所述吸附装置的负压以进一步固定面板型材。

优选地,所述吸附设备进一步包括气管和气阀,所述气管连通所述负压产生装置、吸附装置和增压装置以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气阀设置于负压产生装置和吸附装置之间的气管上并控制负压产生装置和吸附装置间气流通道的通断。

优选地,所述负压产生装置可以为空压机或真空发生器。

优选地,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吸气底座和载具,所述载具固定于吸气底座上用于放置所述面板型材,所述吸气底座内形成有与所述气管连通的通道或空腔。

优选地,所述载具包括基底,所述面板型材放置于所述基底上,所述基底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吸附凹槽,所述吸附凹槽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多个吸附凹槽由载具的中心向外依次同心设置。

优选地,所述载具包括基底和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基底上,所述基底固定于所述吸气底座上,所述面板型材放置于密封圈上。

优选地,所述密封圈远离基底的上表面的尺寸比与基底接触的下表面的尺寸略大,即所述密封圈横截面呈倒梯形设置。

优选地,所述密封圈包括多个环形硅胶圈,多个环形硅胶圈由载具的中心向外依次同心设置且环形硅胶圈的高度以载具的中心向外依次阶梯状递增。

优选地,所述吸附装置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设置于所述吸气底座上载具周边,对所述面板型材定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吸附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负压产生装置产生负压对所述放置于吸附装置上的面板型材进行初步固定,通过增压装置的电机拉动活塞,改变活塞的行程,根据实际需要可调式增大吸附设备对面板型材吸附力的大小,从而使面板型材被牢牢紧固,保证加工时面板型材无任何的移动,有效保护面板型材、减少面板型材刮伤或者加工错位的风险。

2、所述密封圈形状尺寸与面板型材相适配,所述密封圈由硅胶等软质材料制成,使面板型材在被吸附时,向密封圈凹陷,从而使面板型材紧贴在密封圈上。

3、在所述密封圈用于放置面板型材的上表面的尺寸比密封圈的下表面的尺寸略大,从而使密封圈更易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面板型材紧贴在密封圈上。

4、多个环形硅胶圈以载具的中心向外依次同心设置且环形硅胶圈的高度以载具的中心向外依次阶梯状递增。面板型材放置于密封圈时,可根据面板型材大小将面板型材放置于与之大小匹配的环形硅胶圈上。使密封圈适用于吸附固定更多尺寸的面板型材,也即使密封圈具有更大的广泛适用性。

5、基底由吸附凹槽分隔开的各部分处在同一水平高度,保证面板型材在真空吸附时中间部分不至于凹陷,而使面板型材不会出现在真空吸附加工时变形而造成不良的状况,且每个吸附凹槽都相互连通,保证面板型材被吸附部分的真空度和吸附力相同,保证加工时不会有其他不良状况的发生。

6、在吸附装置上设置定文件,放置面板型材时,对面板型材限位以进行定位,防止面板型材放置位置不准确时,吸附装置漏气失去吸附固定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吸附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吸附设备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载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载具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载具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吸附装置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吸附装置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位置限定词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吸附设备10,用于对面板型材进行吸附固定,防止面板型材加工过程中移位,造成面板型材加工错位或者造成面板型材刮花刮坏甚至报废。所述面板型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材料,可以是玻璃面板、亚克力板等。

吸附设备10包括负压产生装置11、吸附装置12、增压装置13、气阀14和气管15。所述负压产生装置11、吸附装置12和增压装置13之间通过气管15形成气流通道。负压产生装置11可以是空压机或者真空发生器等,所述负压产生装置11为空压机时,可同时对多个吸附装置12产生负压。气阀14设置在负压产生装置11与吸附装置12之间的气管15上,控制负压产生装置11与吸附装置12之间气流通道中气体的流通及阻断。

请一并参阅图2,吸附装置12包括吸气底座121和载具122,载具122通过粘贴或者焊接固定在吸气底座121上,用于放置面板型材。吸气底座121近似为长方体结构,由硬质材料如铝板或者亚克力板制成。在吸气底座121中开设流通气体的通道1211,通道1211形成有多个开口,通道1211至少一开口与气管15连通,通道1211的其余开口与外部空气连通并在所述其余开口上设置载具122。载具122数量优选地为4-9个。所述气流通道经气管15和通道1211形成在负压产生装置11和载具122之间。可以理解,该通道1211也可变形为吸气底座121中的通过载具122与外部空气连通的空腔。

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载具122包括基底1221和密封圈1222,并形成有与吸气底座121中的通道1211连通的吸附口1223。载具122整体通过基底1221与吸气底座121固定连接,基底1221可与吸气底座121一体成型也可分体通过焊接等工艺固定连接。密封圈1222设置在基底1221上并设置在吸附口1223周围,密封圈1222由硅胶等软质材料制成,所述密封圈1222形状尺寸与面板型材形状尺寸相适配。优选地,所述密封圈1222远离基底1221的上表面的尺寸比与基底1221接触的下表面的尺寸略大,即所述密封圈横截面呈倒梯形设置。,即所述密封圈1222远离基底1221的上表面的尺寸比与基底1221接触的下表面的尺寸略大,也即所述密封圈的横截面呈倒梯形设置,这样设置使得密封圈1222更易产生弹性形变,使面板型材被吸附时与密封圈1222贴附的更紧密更稳固。

请一并参阅图4,作为密封圈1222的一个变形实施例,密封圈1222包括多个大小不一的环形硅胶圈1224组成,多个环形硅胶圈1224均为矩形环状结构,多个环形硅胶圈1224由载具122上端面的中心向外依次同心设置且环形硅胶圈1224的高度以载具122上端面的中心向外依次阶梯状递增,两环形硅胶圈1224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空隙均与与通道1211连通。面板型材放置于密封圈1222时,可根据面板型材大小将面板型材放置于与之大小匹配的环形硅胶圈上。使密封圈1222适用于吸附固定更多尺寸的面板型材,也即使密封圈1222具有更大的广泛适用性。

请一并参阅图5,作为载具122的一个变形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载具122的只包括基底1221,且基底1221上端面均匀分布有多个吸附凹槽1225,多个吸附凹槽1225相互连通且与通道1211连通。载具122的上端面面积必须要满足面板型材所需设计的大小与形状要求,可以是载具122的上端面面积比面板型材尺寸小1mm或者载具122的上端面面积比面板型材尺寸大。多个吸附凹槽1225均为矩形环状结构,多个吸附凹槽1225由载具122上端面的中心向外依次同心设置。吸附凹槽1225的矩形环状结构的四个边角均为R型的圆弧边,面板型材有移动时不会因载具122边缘不光滑而造成面板型材表面不良。吸附凹槽1225的间距较小,突出的R型的圆弧边与面板型材接触部分面积较小,减小了面板型材表面刮伤的风险。载具122的上端面为水平光滑平面且为矩形结构,其外围四个边角均为R型的圆弧边,使其在面板型材加工时不会致使面板型材表面产生不良。

基底1221的吸附凹槽1225因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间距,载具122上端面由吸附凹槽1225分隔开的各部分处在同一水平高度,保证面板型材在真空吸附时中间部分不至于凹陷,而使面板型材不会出现在真空吸附加工时变形而造成不良的状况,且每个吸附凹槽1225都相互连通,保证面板型材被吸附部分的真空度和吸附力相同,保证加工时不会有其他不良状况的发生。请再参阅图2,增压装置13包括电机131和气缸132,气缸132包括设置于气缸132内腔中的活塞1321。气缸132的内腔与吸气底座121通过气管15形成连通,且气缸132内腔与吸气底座121之间的通道1211时刻保持气流通道畅通。电机131和活塞1321固定连接,通过电机131在气缸132的内腔中往复拉动活塞,从而可调式改变吸气底座121中的气压。

请一并参阅图6,优选的,所述吸附装置12进一步包括定位件123,定位件123用于放置面板型材时对面板型材定位。定位件123包括第一定位件1231和第二定位件1232。所述第一定位件1231呈条形状,所述第二定位件1232呈直角状。所述第一定位件1231设置在吸气底座121的边位置处,所述第二定位件1232设置在所述载具12的角位置处,且所述第二定位件1232设置在与第一定位件1231相邻的一角。可以理解,可视实际放置面板型材时的操作便捷性调整第一定位件1231和第二定位件123的位置和数量,如可在吸气底座121的四边均设置第一定位件1231或者在吸气底座121的四角均所述第二定位件1232。所述在所述第一定位件1231和第二定位件1232与面板型材的接触面上设置有软质材料层,定位过程中对面板型材给以缓冲防止刮坏刮伤面板型材。

请一并参阅图7,作为定位件123的一个变形实施例,在所述每一载具122附近均设置有第一定位件1231和第二定位件1232的,所述第一定位件1231呈条形状,所述第二定位件1232呈直角状,所述第一定位件1231呈条形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1232大小与载具122向匹配,所述第一定位件1231设置于所述载具122的边位置附近,与载具122的边相对,所述第二定位件1232设置于载具122的角位置附近,与载具122的角相对并匹配,所述第一定位件1231和第二定位件的高度(或说厚度)比载具122的高度(或厚度)大,放置面板型材时对面板型材限位进行定位。可以理解,可视实际放置面板型材时的操作便捷性调整第一定位件1231和第二定位件123的位置和数量,如可在载具122的四边附近位置均设置第一定位件1231或者在吸气底座121的四角附近位置均所述第二定位件1232。本实用新型的吸附设备10是在对面板型材外形进行加工如切削、磨边、钻孔和抛光等操作时的一个辅助治具。将吸附设备10固定在机台上,加工时与机台自身相结合,对面板型材起支撑及固定作用。吸附设备10整体直接利用螺丝固定于机台上,方便更换及安装。吸附设备10工作时,先将面板型材放置于载具122的基底1221或密封圈1222上,通过所述第一定位件1231和所述第二定位件1232对面板型材整体对位后,打开气阀14,使负压产生装置11和载具122之间的气流通道畅通,负压产生装置11工作,使气管15和吸气底座121中的气压小于外部气压产生气压差,面板型材被所述气压差产生的吸附力初步固定在基底1221或者密封圈1222上;此时关闭气阀14,气缸132的内腔、气管15和通道1211之间形成密闭的气体空间,电机131拉动气缸132的活塞1321。根据热学中理想气体的状态公式PV=nRT(其中P为气体压强,V为体积,n为气体摩尔数,R为摩尔气体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此公式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关闭气阀14后,气管15和吸气底座121的气体摩尔数n是一定的,电机131拉动活塞1321,使定量气体的体积V变大时,气体压强P减小,气流通道内部与外部的气压差,从而增加对面板型材的吸附力,使面板型材牢牢固定在密封圈1222上。保证加工时面板型材无任何的移动,有效保护面板型材、减少面板型材刮伤或者加工错位的风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吸附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负压产生装置产生负压对所述放置于吸附装置上的面板型材进行初步固定,通过增压装置的电机拉动活塞,改变活塞的行程,根据实际需要可调式增大吸附设备对面板型材吸附力的大小,从而使面板型材被牢牢紧固,保证加工时面板型材无任何的移动,有效保护面板型材、减少面板型材刮伤或者加工错位的风险。

2、所述密封圈形状尺寸与面板型材相适配,所述密封圈由硅胶等软质材料制成,使面板型材在被吸附时,向密封圈凹陷,从而使面板型材紧贴在密封圈上。

3、在所述密封圈用于放置面板型材的上表面的尺寸比密封圈的下表面的尺寸略大,从而使密封圈更易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面板型材紧贴在密封圈上。

4、多个环形硅胶圈以载具的中心向外依次同心设置且环形硅胶圈的高度以载具的中心向外依次阶梯状递增。面板型材放置于密封圈时,可根据面板型材大小将面板型材放置于与之大小匹配的环形硅胶圈上。使密封圈适用于吸附固定更多尺寸的面板型材,也即使密封圈具有更大的广泛适用性。

5、基底由吸附凹槽分隔开的各部分处在同一水平高度,保证面板型材在真空吸附时中间部分不至于凹陷,而使面板型材不会出现在真空吸附加工时变形而造成不良的状况,且每个吸附凹槽都相互连通,保证面板型材被吸附部分的真空度和吸附力相同,保证加工时不会有其他不良状况的发生。

6、在吸附装置上设置定文件,放置面板型材时,对面板型材限位以进行定位,防止面板型材放置位置不准确时,吸附装置漏气失去吸附固定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