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65074发布日期:2018-08-14 17:22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能节约生产成本且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冲压加工法因其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工序制造多种多样的形状的产品而被广泛应用。在要求量产的汽车产业中,如何有效提高冲压件的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成本,是一个热点问题。

现有的车身侧板构造中,如图1至图5所示,主要包括上部框部、中柱部及下部框部,上部框部、中柱部及下部框部均由冷轧钢板等的板材形成,多个板材顺次结合而构成车身侧板。其中,上部框部中的车顶纵梁部4由三段接合而成,即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为便于焊装与安装,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均需进行翻边操作,翻边成形性和成形精度不仅影响拼接后的外观,而且直接影响组装后整车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因现有的第一部件的翻边角1、第二部件的翻边角2及第三部件的翻边角3均不相同,需要三个不同的冲压翻边模具cam来进行翻边成型操作,即cam1、cam2及cam3,生产成本高且操作步骤多;另外因三个部件的翻边角不同,对接困难,耗时久且在接合时两两连接处存在台阶,外观性差,也不利于提高整个车身侧板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节约生产成本且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以解决现有的车身侧板在制造过程中存在的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及外观性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通过将上部框部、中柱部及下部框部接合来制造所述车身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部包括车顶纵梁部及与所述车顶纵梁部连接的后板部,所述车顶纵梁部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均设有翻边,所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的翻边的翻边角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通过同一个冲压翻边模具冲压成型。

其中,所述冲压翻边模具包括与所述翻边角的角度相对应的冲头,所述冲头的下方设有冲槽,所述冲槽内设有与所述冲头相配合的模座。

其中,所述车顶纵梁部的加工步骤包括:将原料金属板拉延成纵梁形状,并对所述拉延成纵梁形状的制件进行修边,最后通过所述冲压翻边模具将所述修边后的制件进行翻边。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均采用冷轧钢板制成。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通过将上部框部、中柱部及下部框部接合来制造车身侧板,上部框部包括车顶纵梁部及与车顶纵梁部连接的后板部,车顶纵梁部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均设有翻边,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的翻边的翻边角相同。本申请通过将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的翻边的翻边角设为相同,只需一个冲压翻边模具即可实现翻边作业,工艺简便,避免了传统方式需采用三个冲压翻边模具才能实现翻边作业,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经济性好,同时也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的翻边角相同,三者间的接合处的过渡性好,提高了整个车身侧板的结构稳定性,同时也利于提高外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车身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的车顶纵梁部需采用三个冲压翻边模具成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实施例的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

图7为图6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中e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6中f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实施例的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采用一个冲压翻边模具成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2、3:翻边角;4:车顶纵梁部;5:第一翻边角;6:第二翻边角;7:第三翻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6至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通过将上部框部、中柱部及下部框部接合来制造车身侧板,上部框部包括车顶纵梁部4及与车顶纵梁部4连接的后板部,车顶纵梁部4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均设有翻边,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的翻边的翻边角相同。为便于表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的翻边的翻边角为第一翻边角5,第二部件的翻边的翻边角为第二翻边角6,第三部件的翻边的翻边角为第三翻边角7;其中,将第一翻边角5、第二翻边角6及第三翻边角7的角度设为相同,则仅需一个冲压翻边模具即可实现翻边作业,生产效率高,避免了传统作业中因三个翻边角不同而需要三个冲压翻边模具进行作业的问题,大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经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将第一翻边角5、第二翻边角6及第三翻边角7的角度设为相同,使得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三者之间的接合处不存在台阶现象,过渡性好,利于提高整个车身侧板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外观性好,提高了消费者体验。

具体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通过同一个冲压翻边模具冲压成型。其中,通过同一个冲压翻边模具冲压成型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均通过一个冲压翻边模具依次冲压成型;还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通过三个相同的冲压翻边模具同时冲压成型,其中,为进一步地提高生产效率,三个相同的冲压翻边模具也可集成于一体,以便于对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同时冲压成型。

具体地,冲压翻边模具包括与翻边角的角度相对应的冲头,冲头的下方设有冲槽,冲槽内设有与冲头相配合的模座。为进一步地的节省人力,提高加工效率,冲头可通过电机驱动以对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进行翻边作业。

具体地,车顶纵梁部4的加工步骤包括:将原料金属板拉延成纵梁形状,并对拉延成纵梁形状的制件进行修边,最后通过冲压翻边模具将修边后的制件进行翻边。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将原料金属板拉延成纵梁形状,并对拉延成纵梁形状的制件进行修边,最后通过集成于一体的三个冲压翻边模具同时对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进行翻边作业,最终形成车顶纵梁部4。

除了上述之外,也可以在对拉延成纵梁形状的制件进行修边后,通过一个冲压翻边模具依次对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进行翻边作业,最终形成车顶纵梁部4。

具体加工步骤可根据实际实施条件进行相应的选择。

优选地,为提高车顶纵梁的生产效率及整体的结构稳定性,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一体成型。

优选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均采用冷轧钢板制成。冷轧钢板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再加之退火处理,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便于加工;同时冷轧钢板的强度高,利于提高整个车身侧板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整车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侧板的制造方法,通过将上部框部、中柱部及下部框部接合来制造车身侧板,上部框部包括车顶纵梁部及与车顶纵梁部连接的后板部,车顶纵梁部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均设有翻边,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的翻边的翻边角相同。本申请通过将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的翻边的翻边角设为相同,只需一个冲压翻边模具即可实现翻边作业,工艺简便,避免了传统方式需采用三个冲压翻边模具才能实现翻边作业,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经济性好,同时也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第三部件的翻边角相同,三者间的接合处的过渡性好,提高了整个车身侧板的结构稳定性,同时也利于提高外观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