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37792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通过与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关系而公开示出了一种车顶纵梁部的截面结构。如该引用文献I所示,一般情况下,车顶纵梁部通过车顶纵梁内板和车顶纵梁外板而被构成为封闭截面结构。而且,通过使被设为该封闭截面结构的车顶纵梁的前端部与前柱的后端部连接,从而形成了从前柱的上部跨及车顶纵梁的前部的部位的车身框架结构。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200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在正面碰撞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碰撞方式,还存在完全重叠碰撞与偏置碰撞、斜向碰撞等。而且,近年来,也希望能够应对在与前侧梁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与对象车辆发生碰撞的微小重叠碰撞或与之类似的碰撞等的更激烈的碰撞方式。因此,也要求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车身框架结构根据这一观点而进一步改良。
[0008]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抑制或防止在正面碰撞时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中空封闭截面结构的车身框架部在中途折弯的情况的车身结构。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0010]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具有:车顶纵梁,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被配置于车顶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处,并且被构成为中空封闭截面结构的梁状车身框架部件;第一加强部件,其为树脂制,且以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包括在所述车顶纵梁的前部处与沿着前窗玻璃的上端部而配置的前车顶顶梁连接的连接位置的方式而配置,并以填补该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中空封闭截面部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而沿着该车顶纵梁的前部的长度方向而设置。
[0011 ]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具备前柱,所述前柱被配置于车厢的前部两侧处,并且被构成为中空封闭截面结构的柱状车身框架部件,还具有第二加强部件,所述第二加强部件为树脂制,且以包括所述前柱的上部与所述车顶纵梁的前部连接的连接位置的方式而配置,并以填补所述前柱的上部以及所述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中空封闭截面部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而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件,而在从所述前柱的上部与所述车顶纵梁的前部连接的连接位置起、至所述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与所述前车顶顶梁连接的连接位置为止的范围内,设定有连续的加强部件设置区域。
[0012]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具有:前柱外部加强件,其被配置于前柱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被配置于车顶纵梁的延长部分上;辅助柱部,其构成所述前柱的一部分,且沿着配置在所述前柱外部加强件的车辆下方侧处的固定窗的后端部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有在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处沿着侧车门的车门开口部的外周边缘部而配置的车门外露凸缘的前柱侧部分;第三加强部件,其为长条状,且以跨及所述车门外露凸缘的前柱侧部分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前柱外部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
[0013]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为,在第三方式中,所述前柱外部加强件具有多个棱线部,所述多个棱线部沿着该前外部加强件的长度方向而延伸,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三加强部件相对于使所述多个棱线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纵向折弯的纵向弯曲力矩而具有加强效果,且具备以相对于使所述多个棱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横向折弯的横向弯曲力矩而成为折弯起点的方式而形成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刚性调整部。
[0014]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刚性调整部为,以与所述多个棱线部正交的方式而形成的凹槽状的纵向压条。
[0015]第一方式的作用如下。
[0016]—般情况下,当正面碰撞时,在此时的碰撞载荷被输入至车身前部之后,将通过前柱的上部而被传递到车顶纵梁的前部上。此时,在所传递的压缩载荷非常大的情况下,如果在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前部的车身框架部上存在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则将易于产生折弯变形(压曲)。
[0017]在此,在本发明中,第一加强部件以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包括在所述车顶纵梁的前部处与沿着前窗玻璃的上端部而配置的前车顶顶梁连接的连接位置的方式而配置。由于该第一加强部件被设为树脂制,且以填补该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中空封闭截面部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而沿着该车顶纵梁的前部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提高了车顶纵梁的前部处的与前车顶顶梁连接的连接位置的刚性。因此,不仅能够将从前柱的上部被传递至车顶纵梁的前部的碰撞载荷(轴压缩载荷)传递至车顶纵梁的前部上,而且还能够将其传递至前车顶顶梁上。也就是说,能够使在正面碰撞时从车身前部向车厢的框架部传递而来的碰撞载荷从碰撞侧的前柱的上部向车顶纵梁的前部进行传递,而且能够从前车顶顶梁向与碰撞侧相反一侧的车顶纵梁分散传递。因此,能够减少向前柱的上部与车顶纵梁的前部的连接部位的这类部件彼此的接缝输入的输入载荷。
[0018]根据第二方式,以包括前柱的上部与车顶纵梁的前部连接的连接位置的方式,且以填补前柱的上部以及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中空封闭截面部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而设置有树脂制的第二加强部件。由此,通过第一加强部件和第二加强部件,从而在从前柱的上部与车顶纵梁的前部连接的连接位置起、至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与前车顶顶梁连接的连接位置为止的范围内,设定有连续的加强部件设置区域。也就是说,能够传递碰撞载荷的部件实际面积增加的区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未中断而是连续存在。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从而在本发明中,在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前部的部位处以跨越成为部件彼此的连接位置的前后二点(前柱的上部和车顶纵梁的前部的连接位置以及车顶纵梁的前部和前车顶顶梁的连接位置)的方式而连续配置有加强部件。
[0019]第三的方式的作用如下。
[0020]在该方式中,前柱具备固定窗和辅助柱部。更具体而言,在前柱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配置有在车顶纵梁的延长部分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配置的前柱外部加强件,固定窗被配置于该前柱外部加强件的车辆下方侧处。而且,辅助柱部沿着固定窗的后端部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在该辅助柱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上,形成有车门外露凸缘的前柱侧部分。
[0021]当具有这种前柱结构的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特别是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通过此时的碰撞载荷,前轮的车轮将向车辆后方侧按压前柱。由此,前柱的下部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车轮对置的部分)将发生折弯变形,未被完全吸收的碰撞载荷通过车门外露前柱的前柱侧部分而使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部位向车辆上方侧上顶。其结果为,在前柱外部加强件上,于辅助柱部与车顶纵梁交叉的位置处将产生纵向弯曲力矩。可考虑到通过该纵向弯曲力矩而在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部位处产生折弯变形的情况。
[0022]在此,在本方式中,由于在前柱外部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以跨及车门外露凸缘的前柱侧部分的方式配置了长条状的第三加强部件,因此能够获得相对于上述的纵向弯曲力矩的抵抗力。因此,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部位难以折弯。
[0023]根据第四方式,前柱外部加强件具有多个棱线部,所述多个棱线部沿着该前外部加强件的长度方向而延伸,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在此,第三加强部件相对于使多个棱线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纵向折弯的纵向弯曲力矩而具有加强效果,且具备以相对于使多个棱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横向折弯的横向弯曲力矩而成为折弯起点的方式而形成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刚性调整部。因此,前柱外部加强件充分克服了在微小重叠碰撞时等的碰撞时起作用的纵向弯曲力矩从而抑制了折弯变形,同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折弯变形而吸收了碰撞能量的一部分。由此,使前柱的后退量被抑制。
[0024]根据第五方式,由于刚性调整部为凹槽状的纵向压条,因此能够通过压条的宽度或深度等而很容易地对刚性进行变更。
[0025]发明效果
[0026]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技术方案I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抑制或防止在正面碰撞时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中空封闭截面结构的车身框架部在中途折弯的情况。
[0027]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或防止在正面碰撞时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中空封闭截面结构的车身框架部在中途折弯的情况。
[0028]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S卩,能够抑制或防止在正面碰撞时从前柱的上部至车顶纵梁的前部的中空封闭截面结构的车身框架部在中途折弯的情况。
[0029]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