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25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特别是涉及在车身前部的侧部设有三角窗等副窗和前翼子板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对于小型厢式车(minivan)等车辆,为了改善其车身前部的侧方视野,在前支柱的下部设置有三角窗等副窗。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103360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前支柱的下部设置三角窗的车身结构,从而改善了车身前部的侧方视野。
该专利文献1中,还公开了作为其周边结构的围板加强件(apron reinmember)等,该三角窗周边由多个构成要素构成。
虽然通常在车身前部设置照射车身前方的前照灯,但是近年来,出于提高照射性或设计上的要求等,会将该前照灯设置为延伸至车身侧面。
采用上述结构的车辆,其车身侧部的前端部设置有前照灯,前照灯的后方设置有前翼子板,该前翼子板的后方设置有上述副窗。
然而上述车辆中,前照灯及副窗等各功能部件之间,设置有仅仅是构成车身外表面的前翼子板,于是业内都在摸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该前翼子板的设置部。即寻求开发出可满足如下要求的车身结构,即位于上述前照灯的后方的前翼子板的设置部如能具有某些附加功能,则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车身侧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使在前照灯后方的车身侧部设置有副窗和前翼子板的车身结构,能更有效地利用车身侧部,由此有效地提高整个车身侧部的功能。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的车身结构,包括,作为副窗的安装座而设置于车门铰链支柱的上部的框形窗框部件;设置于该窗框部件的上部并沿着前窗的侧边部以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状态延伸的前支柱;设置于上述前窗的设置部前方的发动机罩(bonnet hood);位于上述窗框部件的下方并构成车身侧部的外表面的前翼子板;上述前翼子板,具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从上述发动机罩的侧端部及前支柱的下边部向下方间隔规定距离的高度位置的上边部,该前翼子板的上边部与上述前支柱及发动机罩之间形成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该凹部,其前侧收容有前照灯,其后侧收容有上述副窗,由此通过至少包含上述前照灯及副窗的多个部件而构成具有连续覆盖上述凹部的透明或半透明外表面的腰线面部。
采用上述车身结构,在前翼子板的上边部与前支柱及发动机罩之间,形成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并且通过至少包含该凹部收容的前照灯及副窗的多个部件构成具有连续覆盖上述凹部的透明或半透明外表面的腰线面部,从而可更有效地利用前照灯后方的车身侧部,以有效地提高整个车身侧部的功能。即,通过在车身的侧部沿着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前照灯和副窗而形成具有透明或半透明外表面的连续腰线面部,因此,可使车身侧部呈现具有整体感的特征外观,为车身添加引人注目的视觉功能,以有效地提高其设计价值等。
在上述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前照灯和副窗,在上述凹部内沿着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者间设置有具有透明或半透明外表面的透明饰件,该透明饰件和上述前照灯及副窗形成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述腰线面部。
采用上述车身结构,在前照灯和副窗之间设置透明饰件时,即使是发动机罩部的前后长度较大的车身,也可容易地形成上述腰线面部F。
在上述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前端部与上述车门铰链支柱铰接的侧门,该侧门的车门窗靠近上述副窗的后侧予以设置,由此包含上述副窗的腰线面部和上述车门窗形成相互连续的面。
采用上述车身结构,使包含副窗的上述腰线面部和车门窗形成相互连续的面时,由于可将从前照灯到车门窗的车身侧部的较宽范围设定为透明或半透明区域,因此,可使车身侧部的设计具有更引人注目的特征。
在上述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发动机罩,以比向前下方倾斜的上述前支柱更平缓的倾斜角度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设置,该发动机罩的侧端部与上述前支柱之间设置有从侧视方向看呈下凸状弯曲的填充部件,上述腰线面部的上边部对应于该填充部件的形状而形成下凸状。
采用上述车身结构,上述凹部所收容的副窗的前端部可具有更大的上下宽度,由此可有效地扩大通过该副窗的侧方视野。
在上述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填充部件,设置有从其上端部向下方垂下的凸缘部,该凸缘部通过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部件与设置在上述前支柱和发动机罩之间的安装托架连接,由此上述填充部件固定在上述前支柱和发动机罩之间。
采用上述车身结构,可在车宽方向上进一步扩大上述前窗的设置面积,从而可有效地扩大通过前窗的前方视野。
在上述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填充部件与上述腰线面部的构成部件一体形成。
采用上述车身结构,填充部件和腰线面部的构成部件之间不产生间隙,可有效地防止雨水等浸入上述凹部内,以提高车身侧部的防水性能等。
另外,在上述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前翼子板的车内侧面,设置有向上述车门铰链支柱一侧突出并与之连接的角板部,上述前翼子板中从侧视方向看与该角板部重叠的规定部位,形成有用于执行将上述角板部连接至车门铰链支柱的作业的开口部。
采用上述车身结构,可将前翼子板无晃动地牢固安装于车身,同时可容易地进行该前翼子板的装卸作业。
在上述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前翼子板的开口部,使灯具装卸可能地予以插入。
采用上述车身结构,前翼子板的开口部通过灯具予以遮蔽,由此可保持较好的外观等。


图1是采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车辆的车身侧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上述车身侧部的侧视图。
图3是从上述车身侧部取下副窗等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上述车身侧部取下前翼子板等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上述车身侧部中的前支柱和窗框部件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1中VI-V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VII-V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1中VIII-VI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上述前翼子板的车内侧面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X-X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XI-X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采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车辆的车身侧部的整体立体图。
图13是上述车身侧部的侧视图。
图14是从上述车身侧部取下副窗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采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车辆的车身侧部的整体立体图。
图16是上述车身侧部的侧视图。
图17是采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车辆的车身侧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第四实施例中与上述图8对应的剖视图。
图19是采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车辆的车身侧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第五实施例中与上述图8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图面详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根据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为小型厢式车的结构,设置于其车身前部的发动机室E相对而言前后长度较短。
该车辆的车身结构,包括,覆盖发动机室E的上面部的发动机罩2;设置于发动机室E的前方并构成车身的前端面的前保险杠3;设置于发动机室E的侧方并构成车身的侧面的前翼子板4;与该前翼子板4的后侧连接的侧门5;在发动机罩2的后方以向前下方倾斜的状态予以设置的前窗6;以及设置于该前窗6的后方且近似水平面状的车顶板7。另外,在发动机罩2的侧端部2a的下方,设置有构成发动机室E的上部侧壁的围板加强件8,其沿着前翼子板4的上缘部内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参照图5)。
在车身前部的侧面上方部,从车身前侧开始按顺序分别设置有前照灯10、透明饰件(clear garnish)20及副窗30。
前照灯10、透明饰件20及副窗30的外表面都为透明或半透明,它们沿着在车身侧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附近设定的水平线(腰线(belt line))予以设置,由此在车身侧部形成光反射率较高的透明或半透明的腰线面部F。
如图2所示,该腰线面部F,从车身前端向后方直线状延伸,同时前照灯10的前端部的宽度t1、透明饰件20的宽度t2以及副窗30的宽度t3,为t1<t2<t3,由此宽度从车身前方向后方逐渐变宽。
上述各部件10、20、30的下边部11、21、31形成直线状,上边部12、22、32形成平缓弯曲的曲线状,由此从车外看腰线面部F形成一体。
另外,该实施例中,在腰线面部F的后方,设置有侧门5的由玻璃面板材料构成的车门窗50。即,车门窗50靠近构成上述腰线面部F的后端部的副窗30而予以设置,由此在车身侧部形成包含该车门窗50的较宽范围的透明或半透明区域。
在腰线面部F的上方,从车身前侧开始按顺序设置有车身构成部件即发动机罩2的侧端部2a、上翼子板51及前支柱52,上述各部件的形状,从侧视方向看形成与腰线面部F的上端缘大体一致的弯曲形状。
如图2所示,前支柱52以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角α2沿着车身前后方向予以延伸设置,以此支撑前窗6(图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另一方面,发动机罩2的侧端部2a,以比上述前支柱52的倾斜角度α2更平缓的倾斜角度α1沿着前后方向予以延伸。
上翼子板51,设置在发动机罩2和前支柱52之间并平滑地连接两者。即,上翼子板51如图2所示,从侧视方向看呈下凸状弯曲的圆弧形状,以平滑地连接,以平缓的倾斜角α1延伸的上述发动机罩2的侧端部2a和以较陡的倾斜角α2延伸的上述前支柱52。因而,在外观上,发动机罩2与前支柱52呈平滑地连续状态。
接着,说明腰线面部F的具体结构。
腰线面部F,如图3所示,由在车身的侧部形成的凹部60所收容的前照灯10、透明饰件20及副窗30予以构成(图3中表示分解透明饰件20和副窗30后的状态)。
即,由发动机罩2的侧端部2a、上翼子板51的下边部51a及前支柱52的下边部52a,和前翼子板4的上边部4a所上下夹持的区域向车宽方向内侧凹入规定量,在由此形成的凹部60内,从前侧开始按顺序收容有前照灯10、透明饰件20及副窗30的各部件,由此上述腰线面部F沿着车身前后方向予以延伸。
前照灯10,通过螺杆连接等方式安装于前窄状凹部60的前端部。
透明饰件20,其背面所设置的多个(4个)夹爪21、21…,可从车外侧押入上翼子板51的基部51b所设置的多个(4个)卡止孔22、22…中并与其卡合,由此透明饰件20可安装在凹部6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
这样,透明饰件20,经由可自由装卸的夹爪21固定在车身上,因此可从车身自由取下。因而,如后所述,在修理前翼子板4时,可自由装卸透明饰件20,所以在此状态下可容易地进行前翼子板4的装卸作业等。
副窗30,通过粘合剂与设置于前支柱52的下方的窗框部件34的车外侧面接合,由此安装在凹部60的后端部。上述窗框部件34,形成有近似三角形状的开口部30A,由此可确保通过上述副窗30的侧方视野。
另外,副窗30粘合固定于上述窗框部件34,可有效地防止雨水等经开口部30A向车室内浸入。
与上述窗框部件34粘合的副窗30,如图3所示,由从侧视方向看大致呈梯状的玻璃体构成,与一般的三角形状相比,具有更大面积的玻璃面。
而且,如上所述,上翼子板51的下边部51a呈下凸状的弯曲形状,所以与使该下边部51a以与上述前支柱52的倾斜角度α2相同的倾斜角度直线状延伸的结构相比,可将副窗30的前部上端33设定在更上方的位置(即副窗30的前端部的上下宽度可增大),因此,可有效地扩大通过该副窗30的侧方视野。
在安装有上述副窗30的窗框部件34的下侧,如图4所示,设置有车门铰链支柱70,上述侧门5的前端部经由铰链部件等与该车门铰链支柱70铰接。
如图4所示,前翼子板4及上翼子板51可自由地从车身上取下。
具体而言,在前翼子板4的上部设置有向上方突起的2个连接凸缘42、42,并在上翼子板51的基部51b设置有与连接凸缘42、42对应的2个螺杆通孔43、43,将这些螺杆通孔43、43的周缘部与上述连接凸缘42,42相互重合并通过连接螺杆41、41予以连接,由此前翼子板4及上翼子板51可一起紧固在车身上。
为了从车身取下前翼子板4及上翼子板51,如图3所示,使用工具等取下卡合固定的透明饰件20,使上述前翼子板4上端的连接凸缘42、42向外部露出,然后使用工具等取下与其连接的上述连接螺杆41、41(参照图4)。从而,可将前翼子板4及上翼子板51从车身取下。
而且,在前翼子板4的后部设置有开口部45,信号灯(方向指示灯)44插入并安装于该开口部45。另外,在上述开口部45的周缘部的车内侧面设置有角板部46,以连接前翼子板4与车门铰链支柱70。
另外,在前翼子板4的前部或下部也同样设置有用于将前翼子板4装卸可能地安装于车身的连接部,由于与以往采用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上翼子板51,其上部与前支柱52上所设置的安装托架53(详细结构后述)连接,由此装卸可能地安装在车身上。
上述前支柱52、窗框部件34等构成的车身侧壁部、如图5所示,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成。即,通过将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并构成前支柱52等的车外侧面的支柱外面板61、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并构成前支柱52等的车内侧面的支柱内面板63、位于支柱外面板61和支柱内面板63之间并加强两者的支柱加强件62以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构成发动机室E的上部侧壁的围板加强件8相互组合而构成车身的侧壁部。
上述支柱外面板61,其上端部具有构成前支柱52的车外侧面的支柱构件61a,其前侧具有低一个台阶的收缩部61b。另外,该收缩部61b的上面部中央部位,接合有用于连接上翼子板51的安装托架53。该安装托架53,具有从其与上述收缩部61b的接合部向上方突出的连接部53a,该连接部53a形成有前后两个螺杆通孔。
在上述支柱构件61a的下方,设置有具有开口部30A的框体61c。该框体61c,构成上述窗框部件34的车外侧面,并作为上述副窗30的粘合座。
另外,在上述开口部30A的下部周缘,向车内侧突出地弯曲形成有接合凸缘61e,以作为与支柱内面板63接合的接合片。而且,在上述框体61c的前方,设置有作为与围板加强件8接合的接合片的接合凸缘61f,其与框体61c之间呈阶梯状。通过设置接合凸缘61f,在将其熔接到围板加强件8时,可抑制作为副窗30的粘合座的上述框体61c产生热变形。
上述围板加强件8,包括,具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分为上下二层的闭合剖面结构的前后构件8a,以及在其后方分别分岔为向前支柱52一侧(上侧)延伸的分岔构件8b和向车门铰链支柱70一侧(下侧)延伸的分岔构件8c,作为位于窗框部件34前方的骨架部件具有规定的刚性。另外,位于上侧的分岔构件8b的上面部,设置有用于固定发动机罩2后端的旋转铰链(未图示)的铰链支架64。
上述支柱加强件62,由具有与支柱外面板61的开口部30A同样的近似三角形状的开口部30A的框状板体构成。该支柱加强件62的上端缘62b、前端缘62c及下端缘62d向车宽方向内侧折曲,其中前端缘62c和下端缘62d形成有从其车内侧端部向前方或下方突出的接合凸缘62e。
上述支柱内面板63,包括构成前支柱52的车内侧面的支柱构件63a和设置于其下方的框体63b。其中,框体63b上所形成的开口部30A的周缘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搁架部63c,在其前端部形成有与支柱外面板61接合的接合凸缘63e。
这样构成的支柱外面板61、支柱内面板63、支柱加强件62及围板加强件8的各部件,通过熔接相互接合组装。具体而言,上述各部件的相互接合如下进行,使支柱外面板61和支柱内面板63从车宽方向的两侧夹持围板加强件8的后端部及支柱加强件62,并在此状态下通过熔接枪(未图示)熔接各部件的接合凸缘等。
如图6的剖视图所示,围板加强件8具有外面板82及内面板81,两者构成第一闭合剖面结构S1。在该围板加强件8的后方,分别设置有与上述外面板82的后端部接合的支柱加强件62和与上述内面板81的后端部接合的支柱内面板63。上述围板加强件8、支柱内面板63及支柱加强件62构成第二闭合剖面结构S2。另外,将上述支柱内面板63的前部与支柱加强件62前端的接合凸缘62e接合,且支柱内面板63后端的接合凸缘63e与支柱加强件62的后端部接合,由此通过支柱内面板63和支柱加强件62构成第三闭合剖面结构S3。而且,将支柱加强件62的中央部与支柱外面板61前端的接合凸缘61f接合,且支柱加强件62的后端部与支柱外面板61后端的接合凸缘61e接合,由此通过支柱加强件62和支柱外面板61构成第四闭合剖面结构S4。
这样,通过组装各面板部件(8,61,62,63),构成具有多个闭合剖面结构的高刚性车身的侧壁部,可充分确保安装于其上的腰线面部F的支撑刚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前照灯10、透明饰件20及副窗30,如图6所示,相对于确保了较高刚性的车身的侧壁部,以外表面大致处于同一平面的状态而予以安装。
具体而言,前照灯10,通过未图示的安装螺丝等连接固定于围板加强件8等车身部件上。另外,透明饰件20,其背面的夹爪21与上翼子板51的基部51b所形成的卡止孔22卡止,同时该上翼子板51的基部51b通过连接螺杆41、41与上述支柱外面板61连接,从而固定在车身上。而且,副窗30,经由粘合剂G粘合在支柱外面板61的框体61c上,由此固定在车身上。
另外,如图7的剖视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窗框部件34,其位于开口部30A前侧的前部窗框34A的剖面形状,和位于开口部30A后侧的后部窗框34B的剖面形状不相同,由此可进一步扩大通过副窗30的驾驶者视野。
即,窗框部件34的前部窗框34A的接合凸缘34A1,相对于后部窗框34B的接合凸缘34B1,向车内侧偏移了规定量。这样,接合凸缘34A1与副窗30呈间隔设置,如图所示,通过副窗30的驾驶者D的可视范围可进一步扩大到车身前侧。另外,图7中,如上所述,用一点划线P1表示接合凸缘34A1与副窗30间隔设置时的驾驶者D的可视范围,用二点划线P2表示上述接合凸缘34A1与后侧的接合凸缘34B1相同在靠近副窗30设置时的驾驶者D的可视范围。另外,图7中,m是覆盖上述窗框部件34的车内侧面的支柱饰件。
而且,如图8的剖视图所示,本实施例中,上翼子板51的上部的安装结构也采用用于扩大视野的结构。
即,如上所述,在前支柱52的收缩部61b中的上表面61b1,设置向上方突出的安装托架53,而在上翼子板51的上端部,设置向下方垂下并向上述安装托架53的连接部53a的车宽方向内侧折曲的凸缘部51c,连接部53a和凸缘部51c通过从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延伸的连接螺杆51d予以连接,由此将上翼子板51的上部固定于收缩部61b,与以往的结构相比,可扩大驾驶者的视野。
例如,不存在安装托架53的以往结构中,如图8的二点划线所示,通常,上翼子板51的凸缘部51c′的下端部沿着收缩部61b的上面部61b1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该延伸部分,通过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螺杆51d′,与位于支柱外面板61及支柱内面板63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接合凸缘部连接,由此上翼子板51被安装在收缩部61b上,但是采用这样的结构时,前窗6的侧端部的支撑位置,必然位于上述连接螺杆51d′的车宽方向内侧,因此,前窗6的面积相应地减小,驾驶者的前方视野受到限制。
而本实施例中,在前支柱52的收缩部61b的上面部61b1另外设置安装托架53,并通过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螺杆51d与上翼子板51的凸缘部51c连接,此时可沿着车宽方向扩大前窗6的设置面积,从而可有效地扩大通过该前窗6的前方视野。
接着,说明设置于前翼子板4上的角板部46。如图9所示,前翼子板4,如上所述,设置有向车内侧突出的角板部46。
该角板部46,具有向车内侧隆起的隆起部46a和位于顶部的平面部46b,其中平面部46b具有可使连接螺杆47(参照图10)插入的通孔46c。角板部46,通过插入上述通孔46c的连接螺杆47,连接到作为车身侧部件的车门铰链支柱70上(参照图4)。另外,上述隆起部46a的周围,设置有经由粘合缓冲材料46d与前翼子板4的内壁面4b抵接的抵接凸缘部46e,而且,在该抵接凸缘部46e的上端和后端,设置有与前翼子板4接合的接合凸缘46f、46g。另外,角板部46的下侧部分46h呈开放状态(参照图10)。
这样,通过设置向车内侧突出的角板部46,经由该角板部46将前翼子板4的上部固定于车门铰链支柱70,由此可将该前翼子板4无晃动地牢固安装于车身。
即,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车身结构中,由于副窗30通过粘合固定于窗框部件34,因此不能将该窗框部件34用作上述前翼子板4上部的连接部位。因而,若不在前翼子板4设置上述的角板部46,则无法确保用于将前翼子板4的上部与车身连接的部位,前翼子板4整体的连接力会降低,在前翼子板4和车身之间有可能产生晃动。
相对地,如本实施例,设置向车内侧突出的角板部46,其与车门铰链支柱70抵接,并在此状态下两者相互连接,由此可提高前翼子板4的上部的连接力并有效防止上述晃动的发生。
上述结构的角板部46,设置在上述通孔46c从侧视方向看与插有信号灯44的前翼子板4的开口部45重叠的位置。由此,通过上述开口部45装卸连接螺杆47可容易地进行装卸前翼子板4的作业(参照图2)。
例如,为了从车身取下前翼子板4,首先,如图11所示,用一字螺丝刀等工具T解除插入前翼子板4的开口部45的信号灯44的爪部44a及钩44b与开口部45的周缘部的卡止状态,并解除信号灯44与连接器48的结合,将信号灯44从前翼子板4取下。由此,连接螺杆47,通过前翼子板4的开口部45,处于向外部露出的状态。
接着,使用通过开口部45插入内部的工具(未图示),对上述向外部露出的连接螺杆47,进行转动操作。这样,通过解除连接螺杆47的连接,将前翼子板4从车身取下。
由此,利用插入信号灯44的开口部45,装卸用于与角板部46连接的连接螺杆47,因此,没有必要另外设置装卸该连接螺杆47的专用开口部,从而可有效防止前翼子板4的外观趋于恶化。
接着,详述以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作用效果。
该第一实施例中,在前翼子板4的上边部4a与前支柱52及发动机罩2之间,形成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60,该凹部60所收容的前照灯10和副窗30等多个部件构成具有连续覆盖上述凹部60的透明或半透明外表面的腰线面部F,因此,可有效地利用前照灯10后方的车身侧部,从而可有效地提高整个车身侧部的功能。
即,上述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在车身的侧部沿着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前照灯10和副窗30等而形成具有透明或半透明外表面的连续腰线面部F,因此,可使车身侧部呈现具有整体感的特征外观,为车身添加引人注目的视觉功能,以有效地提高其设计价值等。
另外,通过设置上述的腰线面部F,形成较宽面积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区域,可提高车身侧部的光反射率,以有效地提高从车外对车身侧部的识别性能。因而,在能见度较低的交差口等处,可使在自身车辆侧方行进的其他车辆的驾驶者容易地识别自身车辆的车身侧部,从而将交通事故防范于未然,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另外,在前翼子板4和发动机罩2之间形成的凹部60中收容前照灯10和副窗30等,因此,没有必要将前翼子板4的上边部4a的位置提高到发动机罩2的高度,在该前翼子板4成形时,可容易地进行车轮拱板等膨胀部的冲压成形。
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前翼子板4的车轮拱板等成形容易,由此可收容比较宽的轮胎,因此即使前翼子板4向车宽方向显著突出时,也可自由设定其突出范围。
另外,采用上述结构,由于与左右的前翼子板4彼此间隔相比、可使发动机罩2的宽度形成得相对较窄,因此,与设置与左右的前翼子板4彼此的间隔相同宽度的发动机罩2的结构相比,可减少车身前面的投影面积,并可提高车身的空气动力性能。
而且,采用上述结构,可以使用通用的前翼子板4制造发动机罩2的设置高度较低的车身和较高的车身。即,在发动机罩2和前翼子板4之间,通过设置由前照灯10和副窗30等组成的腰线面部F,即使在上述发动机罩2的设置高度不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形状不同的前照灯10和副窗30等来吸收该发动机罩2的设置高度的差异。因而,对发动机罩2的设置高度不同的车身可使用通用的前翼子板4,从而可进一步削减车身的制造成本。
另外,如上述第一实施例,在凹部60收容的前照灯10和副窗30之间,收容具有透明或半透明外表面的透明饰件20,通过该透明饰件20、上述前照灯10及副窗30构成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腰线面部F时,即使是发动机罩部的前后长度较大的车身等,也可容易地形成上述腰线面部F。
即,仅仅由前照灯10及副窗30构成腰线面部F时,尤其是发动机罩部的前后长度较大的车身,必须将上述前照灯10及副窗30的前后长度设定得相当大,因此其成形不是很容易。相对地,如上述第一实施例,在上述前照灯10和副窗30之间设置透明饰件20,由此可避免上述事态发生,并可更自由地形成腰线面部F。
特别是,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所示,通过依次逐渐增大构成该腰线面部F的各部件(10,20,30)的上下宽度t1、t2、t3,使上述腰线面部F从车身前方向后方逐渐变宽时,腰线面部F的外观呈现流线形而具有整体感,车身侧部的美观被进一步有效地提高。
而且,如上述第一实施例,通过将侧门5的车门窗50靠近副窗30的后侧予以设置,使包含上述副窗30的腰线面部F和上述车门窗50形成相互连续的面时,由于可将从前照灯10到车门窗50的车身侧部的较宽范围设定为透明或半透明区域,因此,可使车身侧部的设计具有更引人注目的特征,以进一步提高从车外对车身侧部的识别性,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以倾斜角α2向前下方倾斜延伸的前支柱52和以比该前支柱52更平缓的倾斜角α1向前下方倾斜延伸的发动机罩2的侧端部2a之间,设置作为将两者平滑连接的填充部件的上翼子板51,该上翼子板51从侧视方向看呈下凸状弯曲,因此该上翼子板51下方的凹部60收容的上述副窗30的前端部可形成为具有更大的上下宽度,从而可有效扩大通过该副窗30的侧方视野。
即,上翼子板51呈下凸状弯曲形状时,与上翼子板51以与前支柱52的倾斜角度α2相同的倾斜角度呈直线状延伸的结构相比,可使副窗30的前端部的上下宽度设定地更大,因此可有效地扩大通过该副窗30的侧方视野。
另外,如上所述,也可取代在前支柱52和发动机罩2之间设置作为填充部件的上翼子板51的结构,而使前支柱52向下方延伸或使发动机罩2的侧端部2a向后方延伸,并使两者连接。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上述上翼子板51的上端部设置有向下方垂下的凸缘部51c,该凸缘部51c通过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螺杆51d与设置在前支柱52和发动机罩2之间的安装托架53连接,由此上述上翼子板51固定在上述前支柱52和发动机罩2之间。因此,如图8所示,可在车宽方向上进一步扩大前窗6的设置面积,从额可有效地扩大通过该前窗6的前方视野。
另外,上述前支柱52的收缩部61b,经由突出设置于其上面部61b1的安装托架53与上述上翼子板51连接,与上述收缩部61b直接与上翼子板51连接的结构不同,即使不在上述收缩部61b设置螺杆连接用通孔等也可将上述上翼子板51固定于收缩部61b,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因存在上述通孔等而导致前支柱52的刚性降低的问题发生。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前翼子板4的车内侧面设置有向上述车门铰链支柱70侧突出并与其连接的角板部46,同时在前翼子板4中从侧视方向看与该角板部46重叠的的规定部位,形成有用于执行将上述角板部46连接至车门铰链支柱70的作业的开口部45,因此,可将上述前翼子板4无晃动等地牢固安装于车身,同时,通过上述开口部45装卸连接螺杆47可容易地进行装卸该前翼子板4的作业。
特别是,上述第一实施例,将信号灯44装卸可能地插入上述前翼子板4的开口部45时,由于上述开口部45被信号灯44遮蔽,因此可良好地维持前翼子板4的外观。而且,如上所述,通过将用于进行前翼子板4的装卸作业的开口部45用作信号灯44的设置部,与根据各个接缝在前翼子板4设置多个开口部的结构不同,可有效地防止前翼子板4的制造成本增大且良好地维持其外观。
另外,上述开口部45,不限于插入上述信号灯44,例如还可插入照射通过侧门5上下车辆的乘客的足部的足灯等的各种灯具。
接着,通过图12~图14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另外,图12是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1对应的整体立体图,图13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图2对应的侧视图,图14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图3对应的分解立体图。
该第二实施例中,副窗130的前端部构成为向前方延伸至前照灯10的后端部的延长部131。即,该第二实施例中,在前照灯10和副窗130之间,不设置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透明饰件20,而仅仅由上述前照灯10及副窗130构成车身侧部的腰线面部F。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相同结构要素附上相同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前翼子板4的上端部设置有连接凸缘42,前翼子板4由插入设置于该连接凸缘42上的螺杆通孔的连接螺杆(未图示)固定于车身。上述副窗130的延长部131设置成从车外侧覆盖上述连接凸缘42和连接螺杆,起到遮蔽这些连接凸缘42等而使其不向外部露出的作用。
如图14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采用的粘合固定的方式不同,副窗130通过采用双头螺栓(stud bolt)等的固定方式自由装卸可能地安装于车身。在取下该副窗130的状态下,可将前翼子板4从车身取下。
具体而言,副窗130的背面所设置的多个(6个)双头螺栓132、132…通过与相对的车身部件所设置的多个(6个)螺母133、133…连接,从而可自由装卸地安装于车身。
另外,固定该副窗130的方式只要可自由装卸地固定副窗130即可,例如,也可以是采用卡止夹爪等的固定方式。
如上所述,该第二实施例中,在前支柱52和前翼子板4之间的区域,设置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副窗130并使其前端部构成为向前方延伸至前照灯10的后端部的延长部131,从而,可省略上述第一实施例采用的透明饰件20,仅仅由上述前照灯10及副窗130构成腰线面部F,因此,可实现部件数的削减和组装工序数的降低。
另外,通过仅仅由前照灯10及副窗130这2个部件构成上述腰线面部F,可进一步提高该腰线面部F的整体感,有效地提高车身侧部的美观。
而且,前翼子板4的上端部的连接凸缘42和其连接螺杆不是由上述透明饰件20,而是由副窗130的延长部131遮蔽,因此,上述连接凸缘42等的连接处所可由副窗130这样的既有车身部件遮蔽,可方便且有效地提高车身侧部的美观。
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接着,用图15及图16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另外,图15是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1对应的整体立体图,图16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图2对应的侧视图。
该第三实施例中,前照灯210的后端部构成为向后方延伸至副窗30的前端部的延长部211。即,该第三实施例中,在前照灯210和副窗130之间,不设置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透明饰件20,仅仅由上述前照灯210及副窗130构成车身侧部的腰线面部F。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相同结构要素附上相同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16所示,前照灯210的延长部211设置成从车外侧覆盖前翼子板4上端的连接凸缘42和连接螺杆,起到遮蔽这些连接凸缘42等的连接处而使其不向外部露出的作用。
如上所述,该第三实施例中,前照灯210的后端部构成为向后方延伸至副窗30的后端部的延长部211,从而,可省略上述第一实施例采用的透明饰件20,而仅仅由上述前照灯210及副窗30构成腰线面部F,因此可实现部件点数的削减组装工序数的降低。
另外,通过仅仅由前照灯210及副窗30这2个部件构成上述腰线面部F,可进一步提高该腰线面部F的整体感,以有效地提高车身侧部的美观。
而且,前翼子板4的上端部的连接凸缘42和其连接螺杆不是由上述透明饰件20,而是由前照灯210的延长部211予以遮蔽,因此,上述连接凸缘42等的连接部位可由前照灯210这样的既有车身部件予以遮蔽,由此可简单且有效地提高车身侧部的美观。
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接着,通过图17及图18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另外,图17是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3对应的整体立体图,图18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图8对应的剖视图。
该第四实施例中,作为前支柱52和发动机罩2的侧端部2a之间的填充部件,设置有成形容易的树脂支柱饰件251。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相同结构要素附上相同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17所示,支柱饰件251的背面所设置的多个(2个)夹爪252通过与前支柱52的收缩部61b所设置的多个(2个)卡止孔253卡止,可自由装卸地安装于前支柱52和发动机罩2之间。
另外,固定支柱饰件251的方式不限于采用这样的夹爪的固定方式。
这样,第四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于前支柱52和发动机罩2之间的填充部件由树脂支柱饰件251构成,因此,即使上述支柱饰件251采用可顺滑地连接于前支柱52和发动机罩2之间下凸状弯曲形状,该成形也可方便地进行。
即,以下凸状弯曲形状形成支柱饰件251后,如图18所示,沿着前窗6的侧边部近似直线状延伸的前支柱52的凸缘部254,与从侧视方向看呈下凸状弯曲形成的支柱饰件251的上端部251a的距离,随着向前支柱52的前方移动而逐渐增大,因此与之对应,从上述支柱饰件251的上端部251a向下方垂下的弯折部251c的上下尺寸必须设定成达到前支柱52的前侧的较大尺寸。此时,上述支柱饰件251若是金属制品,则上述形状必须采用“深冲压”(deep drawing)等较高水平的金属加工技术进行成形,其成形成本的增加则不可避免。相对地,如上述第四实施例,支柱饰件251采用树脂制品时,可容易地成形具有上述比较复杂形状的支柱饰件251,因此可有效抑制其成形成本的增加。
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接着,通过图19及图20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另外,图19是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3对应的整体立体图,图20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图8对应的剖视图。
该第五实施例中,透明饰件部320和支柱饰件部321由一体部件300构成。即,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分体构成的透明饰件20和支柱饰件251在此处通过树脂成型一体形成。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相同结构要素附上相同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19所示,上述透明饰件部320及支柱饰件部321组成的一体部件300通过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等同样的采用夹爪的固定方式,可自由装卸地安装于车身。
这样,第五实施例中,支柱饰件部321和透明饰件部320由一体部件300构成,因此如图17所示,在两者间不产生间隙,可有效地防止安装有上述一体部件300的车身侧部的凹部60内浸入雨水等,从而可提高车身的防水性能。
另外,通过由一体部件300构成支柱饰件部321和透明饰件部320,可实现部件数的削减和组装工序数的降低。
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另外,该第五实施例中,一体形成作为前支柱52和发动机罩2之间的填充部件而设置的支柱饰件部321和作为腰线面部F的一个结构部件而设置的透明饰件部320,但是,如图12~图14的上述第二实施例所示,当副窗130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延长部131时(即省略透明饰件部320时),也可以由透明树脂部件构成该副窗130,并且使由该树脂部件组成的副窗130和上述支柱饰件部321一体形成。
以上,虽然根据上述第一~第五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但是这些只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例,其具体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本发明的车身结构适用于小型厢式车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其他种类的车辆,例如轿车型和货车型等的车辆。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副窗(30、130)的安装座而设置于车门铰链支柱(70)的上部的框形窗框部件(34);设置于该窗框部件(34)的上部并沿着前窗(6)的侧边部以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状态延伸的前支柱(52);设置于上述前窗(6)的设置部前方的发动机罩(2);位于上述窗框部件(34)的下方并构成车身侧部的外表面的前翼子板(4);上述前翼子板(4),具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从上述发动机罩(2)的侧端部及前支柱(52)的下边部向下方间隔规定距离的高度位置的上边部(4a),该前翼子板(4)的上边部(4a)与上述前支柱(52)及发动机罩(2)之间形成有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60),上述凹部(60),其前侧收容有前照灯(10,210),其后侧收容有上述副窗(30、130),由此通过至少包含上述前照灯(10,210)及副窗(30、130)的多个部件而构成具有连续覆盖上述凹部(60)的透明或半透明外表面的腰线面部(F)。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照灯(10)和副窗(30),在上述凹部(60)内沿着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具有透明或半透明外表面的透明饰件(20,320),上述透明饰件(20,320)和上述前照灯(10)及副窗(30)形成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述腰线面部(F)。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端部与上述车门铰链支柱(70)铰接的侧门(5),该侧门(5)的车门窗(50)靠近上述副窗(30、130)的后侧予以设置,由此包含上述副窗(30、130)的腰线面部(F)和上述车门窗(50)形成相互连续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动机罩(2),以比向前下方倾斜的上述前支柱(52)更平缓的倾斜角度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设置,该发动机罩(2)的侧端部(2a)与上述前支柱(52)之间设置有从侧视方向看呈下凸状弯曲的填充部件(51、251、321),上述腰线面部(F)的上边部,对应于上述填充部件(51、251、321)的形状而形成下凸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填充部件(51),设置有从其上端部向下方垂下的凸缘部(51c),该凸缘部(51c)通过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部件(51d)与设置在上述前支柱(52)和发动机罩(2)之间的安装托架(53)连接,由此上述填充部件(51)固定在上述前支柱(52)和发动机罩(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填充部件(321)与上述腰线面部(F)的构成部件一体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翼子板(4)的车内侧面,设置有向上述车门铰链支柱(70)一侧突出并与之连接的角板部(46),上述前翼子板(4)中从侧视方向看与上述角板部(46)重叠的的规定部位,形成有用于执行将上述角板部(46)连接至车门铰链支柱(70)的作业的开口部(4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翼子板(4)的开口部(45),使灯具(44)装卸可能地予以插入。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身结构,在前翼子板(4)与前支柱(52)及发动机罩(2)之间,形成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60),并在该凹部(60)的前部收容前照灯(10)且在其后部收容副窗(30),由此通过至少包含上述前照灯(10)及副窗(30)的多个部件构成具有连续覆盖上述凹部(60)的透明或半透明外表面的腰线面部(F)。采用本发明,可使在前照灯后方的车身侧部设置副窗和前翼子板的车身结构,就车身侧部可更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可有效地提高整个车身侧部的功能。
文档编号B62D25/04GK101070078SQ20071010268
公开日2007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0日
发明者小泉岩, 野中健次, 岸野耕治, 三宫正义, 钱谷恒明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