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风帘机的风筒生产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602166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风帘机的风筒生产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风幕机又称空气幕、风帘机、风闸,英文名称:aircurtain、airdoor。产品广泛应用于工厂、商店、餐厅、药店、冷库、宾馆、医院、机场、车站等环境的出入口上及一切装有空调器的场所,应用特制的高转速电机,带动贯流式、离心式或轴流式风轮运转产生一道强大的气流屏障,有效的保持了室内外的空气环境,能有效保持室内空气清洁,阻止冷热空气对流,减少空调能耗,防止灰尘、昆虫、及有害气体的侵入,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购物、休闲环境。主要是配合空调机作为环保节能机械的一种,只要安装风帘机,就可以将来往人群体表的热气打散,减轻空调的负担。同时给人耳目一清的感觉。

现有技术中风帘机内部的核心结构风筒均为采用注塑加工的工艺生产的塑料风筒,其使用寿命较短、易损坏,现设想研制一种金属材质的风筒,为解决金属制风筒在组装、压紧工艺时没有配套设备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金属风筒的全套生产系统及操作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风帘机的风筒生产系统,包括传送装置和依次与传送装置连接的风叶加工装置、连接板加工装置和组合装置,所述风叶加工装置包括分条机构和辊压机构,所述连接板加工装置包括裁切机构和开槽机构,所述组合装置包括辊铆机构、检测装置和加固装置。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风帘机专用金属风筒的全套生产系统,包括用于传递工料、工件的传送装置,传送装置可选用皮带传送装置,滚轴传送装置或机械臂移载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使用。传送装置依照该系统的操作工艺顺序将风叶加工装置、连接板加工装置、组合装置进行连接。风叶加工装置包括有裁切铝材的分条机,用于依照产品需求裁切出条状的毛坯材料,再通过辊压机将平直的铝条辊压为截面为弧形的风叶成品,再依照产品需求裁切其长度,完成风叶加工。连接板加工装置用于依照产品需求裁切规格尺寸的圆盘,并通过开槽机构将圆盘进一步加工出中心槽、定位孔及弧形槽。其中中心槽与定位孔用于配合转轴及固定板安装使用。弧形槽用于穿插风叶,将风叶固定。组合装置包括辊铆机构、检测装置和加固装置,辊铆机构用于将预拼装完成的风筒进行辊压,辊压部位为圆形连接板的边缘,通过辊压使其变形后压合弧形槽与风叶,增强二者间的结合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风筒在旋转过程中的动平衡状态,是否有发生偏转、晃动等情况。在检测出发生偏转、晃动的部位加设平衡片并再次转动检测,经多次调试后达到动平衡要求。加固装置为一点胶机构,将风筒各个连接处以强力胶液胶合,增大结合力防止高速旋转时脱落,亦增加风筒的耐久度。

进一步的,所述开槽机构包括机架、主轴、滑轨和分度盘,所述分度盘旋转连接于机架上,所述滑轨设置于分度盘上方与机架固定连接,所述主轴滑动连接于滑轨,所述滑轨的滑道为弧形。

开槽机构采纳标准型号的钻削机构造,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对其水平滑轨进行创造性改进,使得水平滑轨的弧线与产品所需开凿的弧形槽弧线呈投影关系,免除了在开槽时每一次下刀前的校位工序,更能避免因校位失误或误差导致的残次品产生。此设计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极大地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装置为动平衡检测装置,所述动平衡检测装置包括第二机架、安装于所述第二机架上的夹持部,设置于所述夹持部一侧的驱动部,水平设置于所述夹持部一侧的激光部。

检测装置采用动平衡检测装置,其原理为通过将风筒两端转轴架设于夹持部上,由驱动部进行驱动转动,以激光部对准风筒一侧边进行激光照射,当风筒旋转时,风筒壁上映射有激光时,说明该部位发生了偏移,需通过加设平衡片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机架上还设置有数控模块,所述数控模块分别与驱动部和激光部通信连接。

一种用于风帘机的风筒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分条,由分条机构将板状铝材分割为铝条;

s2:辊压,将铝条自辊压机构一端送入,经过辊压机构多层次辊压形成横截面为弧形的风叶;

s3:裁切,将辊压过的风叶依加工尺寸裁切,并预留1~2cm余量;

s4:连接板加工,通过连接板加工装置将铝板裁切为圆盘状,并通过开槽机构依次在圆盘中心处开设中心槽、围绕中心槽钻设定位孔、沿圆盘圆周开设弧形槽;

s5:端板组装,在加工成型的连接板中心槽处嵌合入固定板,并通过螺钉穿过固定板旋紧于定位孔中将固定板与连接板固定,固定板中心设置有转轴,转轴端部套设有轴承;

s6:风筒组装,将风叶逐条穿接于连接板上的弧形槽内,形成圆柱状结构;

s7:辊铆,将步骤s6中组装完成的风筒移载至辊铆机构,通过辊铆机构对连接板边缘的辊压将穿接于弧形槽内的风叶锁死固定;

s8:检测,将步骤s7中辊铆完成的风筒移载至动平衡检测装置,通过在高速旋转过程中激光照射到风筒的部位检测出失衡点,并加设平衡片以调节风筒动平衡;

s9:加固,将s8步骤中经过动平衡检测的合格产品各个连接点胶合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工艺生产出的金属风筒能够有效增强其使用寿命,在使用时由于其结构强度远高于现有技术的塑料风筒,使其能够适应更强力的电器驱动,以提供更强大的风力支持。而因风筒两端的转轴和轴承是可拆卸连接,使其在维修保养时更加便利且经济。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风帘机的风筒生产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风帘机的风筒生产系统,包括传送装置和依次与传送装置连接的风叶加工装置、连接板加工装置和组合装置,所述风叶加工装置包括分条机构和辊压机构,所述连接板加工装置包括裁切机构和开槽机构,所述组合装置包括辊铆机构、检测装置和加固装置。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风帘机专用金属风筒的全套生产系统,包括用于传递工料、工件的传送装置,传送装置可选用皮带传送装置,滚轴传送装置或机械臂移载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使用。传送装置依照该系统的操作工艺顺序将风叶加工装置、连接板加工装置、组合装置进行连接。风叶加工装置包括有裁切铝材的分条机,用于依照产品需求裁切出条状的毛坯材料,再通过辊压机将平直的铝条辊压为截面为弧形的风叶成品,再依照产品需求裁切其长度,完成风叶加工。连接板加工装置用于依照产品需求裁切规格尺寸的圆盘,并通过开槽机构将圆盘进一步加工出中心槽、定位孔及弧形槽。其中中心槽与定位孔用于配合转轴及固定板安装使用。弧形槽用于穿插风叶,将风叶固定。组合装置包括辊铆机构、检测装置和加固装置,辊铆机构用于将预拼装完成的风筒进行辊压,辊压部位为圆形连接板的边缘,通过辊压使其变形后压合弧形槽与风叶,增强二者间的结合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风筒在旋转过程中的动平衡状态,是否有发生偏转、晃动等情况。在检测出发生偏转、晃动的部位加设平衡片并再次转动检测,经多次调试后达到动平衡要求。加固装置为一点胶机构,将风筒各个连接处以强力胶液胶合,增大结合力防止高速旋转时脱落,亦增加风筒的耐久度。

进一步的,所述开槽机构包括机架、主轴、滑轨和分度盘,所述分度盘旋转连接于机架上,所述滑轨设置于分度盘上方与机架固定连接,所述主轴滑动连接于滑轨,所述滑轨的滑道为弧形。

开槽机构采纳标准型号的钻削机构造,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对其水平滑轨进行创造性改进,使得水平滑轨的弧线与产品所需开凿的弧形槽弧线呈投影关系,免除了在开槽时每一次下刀前的校位工序,更能避免因校位失误或误差导致的残次品产生。此设计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极大地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装置为动平衡检测装置,所述动平衡检测装置包括第二机架、安装于所述第二机架上的夹持部,设置于所述夹持部一侧的驱动部,水平设置于所述夹持部一侧的激光部。

检测装置采用动平衡检测装置,其原理为通过将风筒两端转轴架设于夹持部上,由驱动部进行驱动转动,以激光部对准风筒一侧边进行激光照射,当风筒旋转时,风筒壁上映射有激光时,说明该部位发生了偏移,需通过加设平衡片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机架上还设置有数控模块,所述数控模块分别与驱动部和激光部通信连接。

一种用于风帘机的风筒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分条,由分条机构将板状铝材分割为铝条;

s2:辊压,将铝条自辊压机构一端送入,经过辊压机构多层次辊压形成横截面为弧形的风叶;

s3:裁切,将辊压过的风叶依加工尺寸裁切,并预留1~2cm余量;

s4:连接板加工,通过连接板加工装置将铝板裁切为圆盘状,并通过开槽机构依次在圆盘中心处开设中心槽、围绕中心槽钻设定位孔、沿圆盘圆周开设弧形槽;

s5:端板组装,在加工成型的连接板中心槽处嵌合入固定板,并通过螺钉穿过固定板旋紧于定位孔中将固定板与连接板固定,固定板中心设置有转轴,转轴端部套设有轴承;

s6:风筒组装,将风叶逐条穿接于连接板上的弧形槽内,形成圆柱状结构;

s7:辊铆,将步骤s6中组装完成的风筒移载至辊铆机构,通过辊铆机构对连接板边缘的辊压将穿接于弧形槽内的风叶锁死固定;

s8:检测,将步骤s7中辊铆完成的风筒移载至动平衡检测装置,通过在高速旋转过程中激光照射到风筒的部位检测出失衡点,并加设平衡片以调节风筒动平衡;

s9:加固,将s8步骤中经过动平衡检测的合格产品各个连接点胶合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工艺生产出的金属风筒能够有效增强其使用寿命,在使用时由于其结构强度远高于现有技术的塑料风筒,使其能够适应更强力的电器驱动,以提供更强大的风力支持。而因风筒两端的转轴和轴承是可拆卸连接,使其在维修保养时更加便利且经济。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