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门热锻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6159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门热锻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门热锻模。



背景技术:

热锻时产品温度高,热锻模温度也会随之升高,并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而热锻模的材质在长期高温作用下也会发生变化,造成热锻模不耐用,模具费用以及人工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既能延长模具使用寿命、又能降低成本的气门热锻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门热锻模,包括下模,在所述下模的外侧设有模套,在所述模套的中部设有一个“C”形凹槽,在所述“C”形凹槽内设有冷却槽,在所述冷却槽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模套外侧壁的对应位置连接贯通;在所述“C”形凹槽内还设有盖板。

采用上述结构,模套环绕设置在下模的外侧,下模的温度传递到模套上,在冷却槽内注入冷却水,给模套降温,即同时是给模具降温,模具降温后,模具表面不易产生退火效果,即增加了模具耐用性,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由于环状水槽会使吸热后的冷却水循环使用,为了保证冷却水的冷却效果,减缓冷却水的升温周期,在模套内设置的是“C”形凹槽,并由进水口和出水口控制水量,能保证冷却水的温度不会骤升骤降;对于高温物体而言,急速冷却会使材质变硬,不易变形,对于锻造工序是有很大影响的,故在“C”形凹槽内设有盖板,能防止冷却水溢出,避免影响产品加工质量,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为了更好地保证冷却水的冷却效果,减缓冷却水的升温周期,作为优选,所述冷却槽也为“C”字形,并与“C”形凹槽相适配。

为了防止冷却水的溢出,作为优选,所述出水口的位置高于进水口的位置。

为了保证冷却水的冷却效果,同时也要控制冷却水的冷却距离,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的平面夹角为120°。

为了便于传热,同时减小加工面以及周围的间隙,作为优选,所述“C”形凹槽环绕下模位置处的槽壁厚度为2.5mm。

为了保证盖板的密封性,作为优选,在所述“C”形凹槽内对称设有两个螺纹孔,所述盖板上也对称设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内均穿设固定螺栓,该固定螺栓与对应位置的螺纹孔螺接固定,并保证盖板的上端面与模套的上端面齐平。

为了进一步防止冷却水的溢出,作为优选,所述盖板的形状与“C”形凹槽相适配。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下模的外侧设置模套,模套注入了冷却水,并给下模降温,下模降温后的模具表面不易退火,增加了模具的耐用性,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下模6等组成,在所述下模6的外侧设有模套1,在所述模套1的中部设有一个“C”形凹槽,所述“C”形凹槽环绕下模6位置处的槽壁厚度为2.5mm。

在所述“C”形凹槽内设有冷却槽2,所述冷却槽2也为“C”字形,并与“C”形凹槽相适配。在所述冷却槽2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4,所述进水口3和出水口4之间的平面夹角为120°,该出水口4的位置高于进水口3的位置,所述进水口3和出水口4分别与模套1外侧壁的对应位置连接贯通。

在所述“C”形凹槽内还设有盖板5,所述盖板5的形状与“C”形凹槽相适配;在所述“C”形凹槽内对称设有两个螺纹孔,所述盖板5上也对称设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内均穿设固定螺栓,该固定螺栓与对应位置的螺纹孔螺接固定,并保证盖板5的上端面与模套1的上端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图1到图2所示,模套1环绕设置在下模6的外侧,并使模套1的内壁贴合在下模6的外侧壁上,在锻造过程中,由于下模6与模套1贴合位置处的间隔厚度只有2.5mm,下模6的温度会很快传递到模套1上,由于模套1的中部设有“C”形凹槽,在“C”形凹槽内设有冷却槽2,从进水口3往冷却槽2内注入冷却水,给模套1降温,即同时是给下模6降温,下模6降温后,模具表面不易产生退火效果,即提高了下模6的硬度,增加了模具耐用性,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由于环状水槽会使吸热后的冷却水循环使用,为了保证冷却水的冷却效果,减缓冷却水的升温周期,在模套6内设置的是“C”形凹槽,并由进水口3和出水口4控制水量,能保证冷却水的温度不会骤升骤降。

对于高温金属物而言,急速冷却会使材质变硬,不易变形,对于锻造工序是有很大影响的,除了将出水口4的位置设置为高于进水口3的位置以外,还在“C”形凹槽内设有形状相适配的盖板5,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冷却水溢出,避免影响产品加工质量。

上述冷却结构的构造简单,操作便捷,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作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