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型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6319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型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使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型的设备。



背景技术: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可包括诸如浇注成型、塑性成型、喷涂法成型、缠绕法成型、抄取法成型、层压法成型、薄片挤压成型、纺织工艺法成型、造粒成型、吹制成型、拉制成型、浮法成型的各种成型工艺。板材可采用挤压辊挤压成型,但现有挤压成型设备存在机械化程度不高,挤压成型装置中没有显示上、下挤压辊之间距离的显示装置,调节规定的板材厚度时比较困难,不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使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型的设备。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使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型的设备,包括机架、输送带、设置在机架上的物料仓,物料仓出口处设置成对的下预压辊和上预压辊,输送带上方设置有安装在压辊支架上的压辊装置,输送带底部与压辊对应部位设置有支撑板,压辊与输送带之间的距离小于上下预压辊之间的距离,输送带、预压辊、压辊分别与动力系统联结。

在所述压辊两端安装有左右压辊轴,调整变频电机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右蜗杆联结,右蜗杆与右涡轮配合,右涡轮与右丝杆联结,右丝杆的另一端与右辊轴联结;左蜗杆与左涡轮配合,左涡轮与左丝杆联结,左丝杆的另一端与左辊轴联结,左右蜗杆通过连接杆联结,压辊支架上安装有距离传感器,距离传感器与控制系统连接。

优选的,所述压辊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压辊,后一压辊与传送带之间的间距小于前一压辊与传送带之间的间距。

优选的,所述预压辊包括两对,后一对预压辊之间的间距小于前一对预压辊之间的间距。

优选的,物料仓出口处设置有导料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采用先预压再辊压的分级辊压方式,便于机械化连续生产;又由于压辊支架上安装有距离传感器,根据传感器数据由控制系统控制调整变频电机和蜗轮蜗杆、丝杆机构,可动态调节压辊与输送带的距离,保证辊压后产品厚薄密度均匀,产品尺寸达到要求,自动化程度高,调节精度高,可操作性强;又由于辊压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压辊,使压制成的板材密度更均匀;预压辊包括两对,物料逐步压薄,板材内部密度更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A视图

其中图1兼做摘要附图。

图中:1、机架,2、物料仓,3、导料板,4、下预压辊,5、上预压辊,6、物料,7、输送带,8、支撑板,9、压辊,9’、压辊,10、距离传感器,11、压辊支架,12、调整变频电机,13、右蜗杆,14、右涡轮,15、连接杆,16、左涡轮,17、左蜗杆,18、左丝杆,19、右丝杆,20、右压辊轴,21、左压滚轴,22、传动机构,23、动力变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使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型的设备,包括机架1、输送带7、设置在机架上的物料仓2,物料仓出口处设置成对的下预压辊4和上预压辊5,输送带上方设置有安装在压辊支架11上的压辊装置,输送带底部与压辊对应部位设置有支撑板8,压辊与输送带之间的距离小于上下预压辊之间的距离,输送带、预压辊、压辊分别与动力系统联结。在所述压辊两端安装有左右压辊轴20、21,调整变频电机12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右蜗杆13联结,右蜗杆与右涡轮14配合,右涡轮14与右丝杆19联结,右丝杆19的另一端与右辊轴20联结;左蜗杆17与左涡轮16配合,左涡轮16与左丝杆18联结,左丝杆18的另一端与左辊轴21联结,左右蜗杆通过连接杆15联结,动力变频电机23通过传动机构22与左辊轴21联结,压辊支架11上安装有距离传感器10,距离传感器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压辊装置包括两个压辊9、9’,后一压辊9’与传送带之间的间距小于前一压辊9与传送带之间的间距。所述预压辊包括两对,后一对预压辊之间的间距小于前一对预压辊之间的间距。物料仓2出口处设置有导料板3。

物料6从物料仓出口通过导料板进入预压辊,物料被逐步压薄,到压辊处再进一步压薄压平,前一压辊可以将预压辊压合的物料在下落到输送带时出现不平整的地方进行压平,后一压辊可以对前一压辊压合的物料再进一步压薄压平,使压制成的板材密度更均匀。压辊支架上安装有距离传感器,根据传感器数据可得出物料厚度是否符合要求,由控制系统控制调整变频电机和蜗轮蜗杆、丝杆机构,可动态调节压辊与输送带的距离,保证辊压后产品厚薄密度均匀,产品尺寸达到要求,自动化程度高,调节精度高,可操作性强。

采用三个压辊的结构为另一个实施例,可使产品厚薄密度更加均匀。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