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连接线束自动装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9912发布日期:2018-07-10 23:0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将线缆剥皮剪断与端子铆接后再与连接器进行自动拧紧固定的光伏连接线束自动装配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缆与连接器的加工工艺如下:步骤一:对线缆进行制定长度的剪裁;步骤二:将剪裁出来后的线缆进行两端剥皮;步骤三:对剥皮后线缆进行一端压端子处理;步骤五:对压有端子的线缆进行焊锡处理;步骤四;将铆接好端子的线缆插入到连接器并将连接器的螺帽拧紧。早期加工阶段是通过不同的工位由不同的操作人员手工完成,生产效率极低,劳动强度大、且生产出来的产品标准不统一。

为了解决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有些厂商设计了线缆剪裁机、线缆剥片机、压端子机和螺帽拧紧机。采用线缆剪裁机、线缆剥片机、压端子机和螺帽拧紧机之后,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劳动强度,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1、每个机位都需要一名员工进行值守操作依然无法降低用工成本。2、需要购买不同的设备,前期投入成本,且需要占用场地较多,在厂房租金高涨的今天,这也增加的生产成本。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申请人一直致力于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一台设备配备一个操作员即可实现线缆与连接器的自动化固定连接的光伏连接线束自动装配机。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光伏连接线束自动装配机,包括:放线架:其通过架设有线缆卷绕盘,在轴承的作用下线缆卷绕盘在放线架上旋转;辅助机构:拉动线缆使其在线缆卷绕盘上转动放线,并将线缆输送给前端的送线机构;送线机构:将辅助机构输送来的线缆导直后并输送至前端的线缆裁切机构;线缆裁切机构:将线缆根据设定长度进行剪切,剪切的同时将前后两段线缆分别进行剥皮的裁切预处理,线缆裁切机构包括切剥线机构、以及分别对应设置于切剥线机构前后两端的前压线机构和后压线机构,前压线机构将剪切形成的后段线缆前端线皮剥落,后压线机构将剪切形成的前段线缆后端线皮剥落,剥落的线皮被设置在切剥机构下方的回收装置回收;平移机构:将六个取线机构进行定位固定,且六个取线机构相互之间呈等距离间隔状的横向排列,使每一个取线机构在其上作平移运动来抓取前一工位上的线缆,并输送至原工位处理;铆压机构:接收第一取线机构抓取并送来的线缆以及端子输送带输送过来的端子,端子推送到铆压机构上的定位块处,使线缆的线头与端子冲压铆接;端子检测机构:接收第二取线机构抓取并送来的线缆,以检测其线缆的线头是否与端子冲压铆接完成;焊锡机构:接收第三取线机构抓取并送来的具有端子的线缆,将具有端子的线缆线头与端子焊锡固定;插入连接器机构:接收连接器震动盘送来的连接器和第四取线机构抓取并送来的具有端子的线缆,将具有端子的线缆插入预先置入的连接器内,并检测端子是否插入完成;拧螺母机构:接收第五取线机构抓取并送来的具有端子和连接器的线缆,将该线缆与连接器的螺母锁紧;成品取出机构:接收第六取线机构抓取并送来的线缆,并取走;PLC控制器:拧螺母机构、成品取出机构、插入连接器机构、焊锡机构、端子检测机构、铆压机构、平移机构、切剥线机构、前压线机构、后压线机构、总气阀、连接器震动盘和送线机构分别与其电连接并受其控制;辅助机构、放线架和六个取线机构与其电连接并受其控制;触摸屏:与PLC控制器相连,输入指令给PLC控制器并显示实时状态;机架:拧螺母机构、插入连接器机构、焊锡机构、端子检测机构、铆压机构、平移机构、切剥线机构、前压线机构、后压线机构、送线机构、总气阀、PLC控制器和触摸屏安装固定其上;连接器震动盘、辅助机构和放线架设置在机架外;成品取出机构固定于拧螺母机构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首先将设备与外界电源相连,将线缆放置到放线架上,完成之后,通电开机,剥剪铆拧一体机的各机构处于待机状态,在触摸屏内输入指令给PLC控制器,使辅助机构和送线机构开始工作,将线缆的一端从放线架拉出插入到辅助机构内,在辅助机构的带动下,线缆被推送到送线机构处,送线机构接收到前端送来的线缆后,线缆在送线机构的带动下输送给前端的前压线机构,线缆在送线机构的带动下穿过整个前压线机构后插入切剥线机构,线缆在送线机构的带动下再穿过整个切剥线机构后插入后压线机构,线缆在送线机构的带动下再次穿过整个压线机构后向前段持续输送,输送至线缆的设定长度后,通过切剥线机构对线缆的端头处进行切剥处理,完成之后,铆压机构已经接收到端子振动盘输送来的端子,并将端子推送到定位块处进行固定;第一取线机构将线缆推送到定位块处与端子相连,然后铆压机构进行冲压将二者压紧铆接固定,完成之后,端子检测机构接收到第二取线机构送来的压有端子的线缆进行检测是否冲压完成;焊锡机构接收到第三取线机构送来的压有端子的线缆进行焊锡工作;第四取线机构将线缆输送到插入连接器机构内与连接器振动盘输送来的连接器进行插接相连,当拧螺母机构检测到线缆完全插入到连接器后,拧螺母机构首先将第五取线机构送来的线缆与连接器固定,然后开始旋转拧螺母,当连接器的螺母拧到位之后,拧螺母机构停止拧螺母,拧螺母的同时,送线机构继续送线直到线缆达到设定长度后停止送线,送线的长度由PLC控制器卡控制送线机构来实现。送线完成后切剥机构将线缆固定夹牢,切剥之前,取线机构先将线缆夹住,切剥机构将线缆切断同时对断开线缆的两个端头进行剥皮处理,剥离下来的线皮直接跌落到设置在下方的回收装置回收。第六取线机构送来的安装有连接器的线缆从拧螺母机构内推出,成品取出机构将线缆取走送到外设的收集装置进行存放。光伏连接线束自动装配机完成上述动作之后重复执行上述动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以前的五个工位、五台设备整合在一台机器上,一台机器仅需要一个操作员即可完成操作控制,降低了劳动力成本。节约厂房的占用空间,提高了厂房的空间利用率。多个工位集成在一起,节约了各个工位之间的周转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进一步优选,辅助机构包括支架;支架的内部设有驱动电机,支架的顶部设有两个对称且贴合的驱动轮;驱动电机通过齿轮一带动两驱动轮转动;驱动轮的前端设有前导向轮;驱动轮的后端固定有定位板,定位板上固定有Z型定位架,Z型定位架的顶部固定有电机,定位板的顶部设有两个对称且贴合的中导向轮,电机的转轴与一中导向轮固定,一中导向轮带动另一中导向轮转动;定位板的后端设有后导向轮;驱动电机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整卷线缆较重,使其转动放线所需要的力较大,单单通过送线机构的拉力显然不够,为了客服上述问题,使现在线卷在放线架上能够顺利转动进行放线工作,辅助机构通过一个驱动电机配合驱动轮将其拉出,驱动电机的转速可以通过PLC控制器来进行控制。前导向轮和后导向轮的设计使得线缆在拉动过程中不至于偏移,导正增大无谓的拉力增加能耗。

进一步优选,送线机构包括支撑板一;支撑板一的顶部设有固定板和活动板;支撑板一的底部设有伺服电机一;支撑板一的侧边设有气缸一;气缸一与设置在机架上的总气阀通过气管固定相连;气缸一、伺服电机一和总气阀分别与PLC控制器电连接;固定板的前端设有主动轮、后端设有从动轮;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套接有传动带;活动板上设有与固定板相同的主动轮、从动轮、传动带;伺服电机一通过两个相同的相互作用的齿轮二分别给两个主动轮提供动力使两条传动带同时同速向后转动;气缸一与活动板固定相连,活动板在气缸一作用下靠拢或离开固定板;固定板与活动板之间设有防止活动板过度靠拢的限位杆;支撑板一在两主动轮和两从动轮之间设有前导直管和后导直管。

采用上述方案后:线缆刚开始插入送线机构时,可以通过气缸一带动活动板远离固定板,将线缆顺利穿过前导直管和后导直管,穿过之后,通过气缸一带到活动板向固定板靠拢,将线缆压牢,通过传动带的传动推动线缆向后端的旋转机构运行;传动带内部设置的压轮增大了传动带与线缆的接触面积,通过增加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保证了送线机构将线缆的顺利送出,通过伺服电机一的转动圈数PLC控制器可以实现对送线长度的控制。限位杆的设计可以根据线缆的粗细来调整活动板与固定板之间的间隙,通过固定板和活动板之间间隙的调整,防止活动板过度向固定板靠拢引发送线不顺畅的问题。

进一步优选,铆压机构包括基座、线缆定位部、压头和气缸二;线缆定位部设于基座的前端;定位块设置在基座上,基座固定在机架上;压头设置在基座的上方;压头上设有压杆;气缸二的活塞杆与线缆定位部固定;气缸二与总气阀通过气管相连;气缸二与压头分别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后,端子振动盘通过振动将端子沿着轨道输送到基座上;气缸二将输送到基座上的端子推送到定位块处进行固定,当旋转机构将线缆送来并推送插接到端子内部之后,铆压机构的压头下压将端子固定铆接在线缆的端头处,压头下压时压杆将旋转机构下压固定,通过压杆的下压防止线缆在铆接时发生位移。

进一步优选,前压线机构包括气缸三、气缸四、固定架一、直线滑轨一、活动架、固定架二、活动夹块、固定夹块和缆线导管,直线滑轨一固定于固定架一的横向部上,气缸三固定于固定架一的纵向部上,活动架固定于直线滑轨一的滑块上,固定架二固定于活动架;固定夹块和活动夹块设于固定架二的横向部上,固定夹块与固定架二的横向部固定,气缸四与活动夹块固定,活动夹块与固定夹块之间形成有缝隙,缆线导管固定与缝隙的前端,气缸三和气缸四通过气管与总气阀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活动夹块和固定夹块夹住线缆后,启动气缸三向后拉线缆,使得后段线缆上的线皮得到快速剥除。

进一步优选,后压线机构包括气缸五、气缸六、固定压块、活动压块、直线滑轨二和板块,气缸五固定于板块上,气缸五的活塞杆贯穿板块与固定压块固定,固定压块固定于直线滑轨二的滑块顶部;固定压块的顶部延伸固定有7型固定架,气缸六固定于7型固定架的顶部,活动压块设于7型固定架的凹陷部,且气缸六的活塞杆贯穿7型固定架的顶部与活动压块固定,气缸五和气缸六通过气管与总气阀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固定压块和活动压块压住线缆后,启动气缸五向后拉,使得线皮被拉掉,从而实现快速剥除前段线缆的后端线皮。

进一步优选,平移机构包括固定架三、固定架四、联动杆、以及分别位于固定架四两端部的伺服电机二和固定架五,固定架三、固定架四的顶部均固定有直线滑轨三,直线滑轨三的滑块上均固定有平移板,平移板的侧部均固定有连接板,且六个取线机构以三个为一组固定于连接板上,联动杆固定于两平移板之间,固定架五和伺服电机二上均设有同步带轮,两同步带轮上套入有传动带,传动带与固定架四的上方平移板固定,伺服电机二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实现各工位的传递操作实现快速输送,仅在1.5秒就可实现将前一工位完成后的产品输送至下一工位,提升工作效率。

进一步优选,六个取线机构均包括气缸七和两个可相互咬合的卡爪一,气缸七固定在连接板上,两个可相互咬合的卡爪一铰接于气缸七的顶部,气缸七打开或关闭卡爪;气缸七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便于将线缆进行牢固的抓取,并送入各个工位进行操作,使用较为稳定可靠。

进一步优选,插入连接器机构包括直线平移电缸一、气缸八和固定部一,气缸八与固定部一固定相连;固定部一在气缸八的带动下接收连接器震动盘送来的连接器,直线平移电缸一上的夹手夹住第四取线机构送来的线缆,直线平移电缸一带动夹手平移将具有端子的线头插入连接器内;拧螺母机构包括伺服电机三、气缸九、固定部二、旋转部和限位传感器;伺服电机三与旋转部固定相连;然后向旋转部移动接收第五取线机构送来的线缆;限位传感器设置在固定部二的后端用于检测线缆的端子端是否完全插入连接器;旋转部夹紧连接器的螺帽并在伺服电机三的驱动进行旋转拧帽;伺服电机三、气缸八、气缸九、限位传感器分别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气缸八和气缸九通过气管与总气阀固定相连。

采用上述方案后,固定部一接收来自于连接器振动盘通过轨道送来的连接器;限位传感器用于检测线缆的端子端是否完全插入到连接器内,一旦拧螺母机构检测到线缆和连接器插接完全,伺服电机三带动旋转部转动将连接器的螺帽拧紧,进而完成线缆与连接器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优选,切剥线机构包括气缸九、气缸座、切剥刀、刀座;气缸座和刀座分别固定在机架上;气缸九固定在气缸座上;气缸九分别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气缸九分别通过气管与总气阀固定相连;切剥刀固定在刀座上;气缸九与切剥刀固定相连;切剥刀在气缸九带动下打开或关闭;切剥刀有三组;前后两组为剥刀,中间一组为切刀;切剥刀的正下方设有直通下方回收装置的导管。

采用上述方案后:切剥刀实现了对线缆的切割和两端剥皮工作。气缸九实现了切剥刀的打开和关闭、气缸十实现了切割之前先将线缆固定,保证了切剥的精准度。

进一步优选,成品取出机构包括支撑板二、气缸十五、气缸十二和两个可相互咬合的卡爪二;支撑板二固定在插入连接器机构的板块上,气缸十五的滑块上固定有夹取板,气缸十二与夹取板固定相连,气缸十二还与两个可相互咬合的卡爪二相连;气缸十五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气缸十二通过气缸与总气阀相连。

采用上述方案后,气缸十一实现了取件卡爪的打开和关闭,取件卡爪通过打开或关闭将线缆夹持牢固或松开,旋转气缸二实现了快速将制作完成的线缆移走离开装配机的目的。

进一步优选,焊锡机构包括放锡丝装置、架体、气缸十四、夹头、加热棒和端子定位部,气缸十四固定于架体顶部,架体的前侧部固定于直线滑轨四,夹头固定于直线滑轨四上,加热棒固定于夹头上,端子定位部位于加热棒的加热端下方。

采用上述方案后,端子定位部将带端子的线缆夹住定位,然后气缸十四驱动加热棒下移,放锡丝装置开始放出锡丝,从而对已经将端子压住固定于线头上后进行快速焊锡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实施例1的辅助机构和放线架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放线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的辅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的送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的前压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的切剥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1的后压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1的铆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1的平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1的端子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1的焊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震动盘、插入连接器机构和拧螺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1的成品取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15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光伏连接线束自动装配机,包括放线架1、辅助机构2、送线机构3、切剥线机构5、前压线机构4、后压线机构6、平移机构8、六个取线机构81、铆压机构7、端子检测机构19、焊锡机构9、插入连接器机构10、拧螺母机构11、成品取出机构12、PLC控制器、触摸屏20和机架13。

放线架1:其通过架设有线缆卷绕盘16,在轴承的作用下线缆卷绕盘16在放线架1上旋转;为了方便将线缆放置到放线架1上,放线架1上还设有一辅助杠杆17,放线之前,可以先将辅助杠杆17倾斜放到地面上,线缆顺着辅助杠杆17的斜坡被推上放线架1,线缆放置完成后将辅助杠杆17向上抬起斜放到放线架1上。

辅助机构2:拉动线缆使其在线缆卷绕盘上转动放线,并将线缆输送给前端的送线机构;辅助机构包括支架21;支架21的内部设有驱动电机(图中未显示),支架21的顶部设有两个对称且贴合的驱动轮25;驱动电机通过齿轮一带动两驱动轮25转动;驱动轮25的前端设有前导向轮26;驱动轮25的后端固定有定位板22,定位板22上固定有Z型定位架28,Z型定位架28的顶部固定有电机23,定位板22的顶部设有两个对称且贴合的中导向轮24,电机23的转轴与一中导向轮24固定,一中导向轮24带动另一中导向轮24转动;定位板22的后端设有后导向轮27;驱动电机23与PLC控制器电连接。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和美观程度,支架的四周设有门板,支架的底部设有支撑脚杯,通过调整支撑脚杯的高度来调整支架的水平度。

送线机构3:将辅助机构2输送来的线缆导直后并输送至前端的线缆裁切机构;送线机构3包括支撑板一;支撑板一的顶部设有固定板31和活动板32;支撑板一的底部设有伺服电机一33;支撑板一的侧边设有气缸一34;气缸一34与设置在机架上的总气阀通过气管固定相连;气缸一34、伺服电机一33和总气阀分别与PLC控制器电连接;固定板31的前端设有主动轮37、后端设有从动轮38;主动轮37和从动轮38之间套接有传动带35;活动板32上设有与固定板31相同的主动轮37、从动轮38、传动带35;伺服电机一33通过两个相同的相互作用的齿轮二381分别给两个主动轮3提供动力使两条传动带35同时同速向后转动;气缸一34与活动板32固定相连,活动板32在气缸一34作用下靠拢或离开固定板31;固定板31与活动板32之间设有防止活动板32过度靠拢的限位杆36;支撑板一在两主动轮37和两从动轮38之间设有前导直管39和后导直管30。为了保证送线机构的安全,放置送线过程中夹手或操作人员的衣服,送线机构上还设有一个保护罩。

线缆裁切机构:将线缆根据设定长度进行剪切,剪切的同时将前后两段线缆分别进行剥皮的裁切预处理,线缆裁切机构包括切剥线机构5、以及分别对应设置于切剥线机构前后两端的前压线机构4和后压线机构6,前压线机构4将剪切形成的后段线缆前端线皮剥落,后压线机构6将剪切形成的前段线缆后端线皮剥落,剥落的线皮被设置在切剥机构下方的回收装置回收;前压线机构4包括气缸三42、气缸四45、固定架一41、直线滑轨一46、活动架43、固定架二44、活动夹块47、固定夹块48和缆线导管40,直线滑轨一46固定于固定架一41的横向部上,气缸三42固定于固定架一41的纵向部上,活动架43固定于直线滑轨一46的滑块上,固定架二44固定于活动架43;固定夹块48和活动夹块47设于固定架二44的横向部上,固定夹块48与固定架二44的横向部固定,气缸四45与活动夹块47固定,活动夹块47与固定夹块48之间形成有缝隙,缆线导管40固定与缝隙的前端,气缸三42和气缸四45通过气管与总气阀连接。切剥线机构5包括气缸九51、气缸座52、切剥刀53、刀座54;气缸座52和刀座54分别固定在机架上;气缸九51固定在气缸座52上;气缸九51分别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气缸九51分别通过气管与总气阀固定相连;切剥刀53固定在刀座54上;气缸九51与切剥刀53固定相连;切剥刀53在气缸九51带动下打开或关闭;切剥刀53有三组;前后两组为剥刀,中间一组为切刀;切剥刀53的正下方设有直通下方回收装置的导管。后压线机构6包括气缸五66、气缸六65、固定压块63、活动压块64、直线滑轨二62和板块67,气缸五66固定于板块67上,气缸五66的活塞杆贯穿板块67与固定压块63固定,固定压块63固定于直线滑轨二62的滑块顶部;固定压块63的顶部延伸固定有7型固定架61,气缸六65固定于7型固定架61的顶部,活动压块63设于7型固定架61的凹陷部,且气缸六65的活塞杆贯穿7型固定架61的顶部与活动压块64固定,气缸五66和气缸六65通过气管与总气阀连接。

平移机构8:将六个取线机构81进行定位固定,且六个取线机构81相互之间呈等距离间隔状的横向排列,使每一个取线机构81在其上作平移运动来抓取前一工位上的线缆,并输送至原工位处理;平移机构8包括固定架三82、固定架四83、联动杆80、以及分别位于固定架四83两端部的伺服电机二90和固定架五88,固定架三82、固定架四83的顶部均固定有直线滑轨三84,直线滑轨三84的滑块上均固定有平移板89,平移板89的侧部均固定有连接板85,且六个取线机构81以三个为一组固定于连接板85上,联动杆80固定于两平移板89之间,固定架五88和伺服电机二90上均设有同步带轮86,两同步带轮86上套入有传动带87,传动带87与固定架四83的上方平移板89固定,伺服电机二90与PLC控制器电连接;六个取线机构81均包括气缸七811和两个可相互咬合的卡爪一812,气缸七811固定在连接板85上,两个可相互咬合的卡爪一812铰接于气缸七811的顶部,气缸七811打开或关闭卡爪;气缸七811分别与PLC控制器和总气阀电连接。

铆压机构7:接收第一取线机构抓取并送来的线缆以及端子输送带输送过来的端子,端子推送到铆压机构7上的定位块处,使线缆的线头与端子冲压铆接;铆压机构包括基座76、线缆定位部74、压头71和气缸二77;线缆定位部74设于基座76的前端;定位块75设置在基座76上,基座76固定在机架上;压头71设置在基座76的上方;压头71上设有压杆72;气缸二77的活塞杆与线缆定位部74固定;气缸二77与总气阀通过气管相连;气缸二77与压头71分别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端子检测机构19:接收第二取线机构81抓取并送来的线缆,以检测其线缆的线头是否与端子冲压铆接完成;端子检测机构19包括气缸十三191、两个可相互咬合的卡爪三192和光纤传感器193;两个可相互咬合的卡爪三192铰接于气缸十三191的顶部,光纤传感器193位于卡爪三192的旁侧,且与气缸十三192固定;气缸十三191通过气管与总气阀连接,光纤传感器193与PLC控制器连接。

焊锡机构9:接收第三取线机构81抓取并送来的具有端子的线缆,将具有端子的线缆线头与端子焊锡固定;进一步优选,焊锡机构9包括放锡丝装置97、架体95、气缸十四91、夹头92、加热棒93和端子定位部94,气缸十四91固定于架体95顶部,架体95的前侧部固定于直线滑轨四96,夹头92固定于直线滑轨四96上,加热棒93固定于夹头92上,端子定位部94位于加热棒93的加热端下方。

插入连接器机构10:接收连接器震动盘15送来的连接器和第四取线机构81抓取并送来的具有端子的线缆,将具有端子的线缆插入预先置入的连接器内,并检测端子是否插入完成;拧螺母机构11:接收第五取线机构81抓取并送来的具有端子和连接器的线缆,将该线缆与连接器的螺母锁紧;插入连接器机构11包括直线平移电缸一101、气缸八102和固定部一103,气缸八102与固定部一103固定相连;固定部一103在气缸八102的带动下接收连接器震动盘15送来的连接器,直线平移电缸一101上的夹手夹住第四取线机构81送来的线缆,直线平移电缸一101带动夹手104平移将具有端子的线头插入连接器内;拧螺母机构11包括直线平移电缸二111、伺服电机三、气缸九113、固定部二112、旋转部115和限位传感器114;伺服电机三与旋转部115固定相连;然后直线平移电缸二111上的抓手接收第五取线机构81送来的线缆,直线平移电缸二111上的抓手移动将线缆插入旋转部115;限位传感器114设置在固定部二112的后端用于检测线缆的端子端是否完全插入连接器;旋转部15夹紧连接器的螺帽并在伺服电机三的驱动进行旋转拧帽;伺服电机三、气缸八102、气缸九113、限位传感器114分别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气缸八102和气缸九113通过气管与总气阀固定相连。

成品取出机构12:接收第六取线机构81抓取并送来的线缆,并取走;成品取出机构包括支撑板二121、气缸十五122、气缸十二123和两个可相互咬合的卡爪二124;支撑板二121固定在插入连接器机构的板块上,气缸十五122的滑块上固定有夹取板125,气缸十二123与夹取板125固定相连,气缸十二123还与两个可相互咬合的卡爪二124相连;气缸十五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气缸十二通过气缸与总气阀相连。

PLC控制器:设置在机架的内部(被机架的门板遮挡,图中未显示),拧螺母机构11、成品取出机构12、插入连接器机构10、焊锡机构9、端子检测机构19、铆压机构7、平移机构8、切剥线机构5、前压线机构4、后压线机构6、总气阀、连接器震动盘15和送线机构3分别与其电连接并受其控制;辅助机构2、放线架1和六个取线机构81与其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触摸屏20:通过旋转臂固定在机架上,根据需要触摸屏20可以任意角度的调整,方便操作员对设备的控制。与PLC控制器相连,输入指令给PLC控制器并显示实时状态;

机架13: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和美观程度,机架13的四周设有门板,支架的底部设有支撑脚杯,通过调整支撑脚杯的高度来调整机架的水平度。为了方便设备进行移动,在机架的底部还设有脚轮,移动时将支撑脚杯收起,脚轮全部着地后,轻松即可将设备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完成移动之后,从新将支撑脚杯打起,将脚轮离开地面,调整支撑脚杯的高度来完成设备的调平工作。拧螺母机构11、插入连接器机构10、焊锡机构9、端子检测机构19、铆压机构7、平移机构8、切剥线机构5、前压线机构4、后压线机构6、送线机构3、总气阀、PLC控制器和触摸屏20安装固定其上;连接器震动盘15、辅助机构2和放线架1设置在机架外;成品取出机构12固定于拧螺母机构11上。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