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维修锻造模具的焊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03830发布日期:2018-10-19 20:26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锻造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维修锻造模具的焊接工艺。



背景技术:

在对金属工件进行锻造时,由于加工工艺的影响,使得长期锻造使用的模具常出现损坏的情形;由于锻造模具制造周期长、经济价值大,若直接废弃不用则较为浪费资源,因此,常会对模具进行修复后再次投入使用。现有的模具修复工艺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模具修复,但由于修复效果差而需要反复维修,且修复后的模具使用寿命较短,给加工过程带来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修锻造模具的焊接工艺,修复效果好,修复后的模具使用周期长。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维修锻造模具的焊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检查及清理:检查待修模具的损坏情况,清理型腔中的裂纹、鳞片、疲劳层以及一切杂质材料,并清理出足够的开放度,一般来说需要50°~55°的角度,即焊条在焊接方向上的倾角,获得焊件;

(2)焊前加热:将焊件加热至217℃~223℃之间,再按照每英寸厚度用时1h的方式进行计算并保温;

(3)堆焊:将焊件保温出炉后,确保在高于110℃的温度下进行堆焊;

(4)焊后清渣:每次焊道结束后,均需使用机械方式(如风镐等)加以敲击;

(5)焊后加热与常化:焊后加热与常化的温度为217℃~223℃之间,并按照每英寸厚度用时1h的方式进行计算并常化;

(6)缓冷:在空气静止的环境下将焊件缓冷至室温;

(7)回火:对焊件进行回火,回火的时间按照每英寸厚度用时1h的方式进行计算;

(8)最终冷却:在空气静止的环境下将焊件缓冷至室温,完成焊件的修复;另外,也可使用绝热材料包覆焊件的方式加强缓冷效果。

利用本发明维修锻造模具焊接工艺的有益效果为:形成了维修锻造模具的焊接工艺,解决了锻造车间内模具损坏后修复效果差、反复维修难度大的问题,修复效果好,大大提高了修复后锻造模具的使用寿命,保证加工过程的正常运转,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维修锻造模具的焊接工艺,其具体步骤为:

(1)检查及清理:检查待修模具的损坏情况,清理型腔中的裂纹、鳞片、疲劳层以及一切杂质材料,并清理出足够的开放度,一般来说需要52°的角度,即焊条在焊接方向上的倾角,以确保焊丝可以正常沉积,获得焊件;针对待修模具的检查及清理是确定正确焊接修复工艺的基础;

(2)焊前加热:将焊件加热至217℃~223℃之间,再按照每英寸厚度用时1h的方式进行计算并保温;焊前加热是修复模具的重要步骤,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直接影响最终的修复质量:温度过高时,工件会产生退火的现象;温度不够、工件加热不充分时,会影响后期焊接过程中焊材与母材的冶金结合性;

(3)堆焊:将焊件保温出炉后,确保在高于110℃的温度下进行堆焊,否则将大大影响焊材与母材的冶金结合性,最终从整体上影响模具的维修质量;同时,焊件必须确保在待焊区域内便于焊工操作,由于焊接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焊件的位置,需始终保持待焊型腔的中线垂直于地面;焊接时使用短弧,以确保焊壁与焊材紧密融合,焊壁必须在焊工视线以内;

(4)焊后清渣:每次焊道结束后,均需使用风镐加以敲击,使熔覆层达到最佳的晶相结构,并防止焊件在冷却过程中沿中心线收缩;

(5)焊后加热与常化:焊后加热与常化的温度为217℃~223℃之间,并按照每英寸厚度用时1h的方式进行计算并常化,目的是防止工件与熔覆层的冷却速度过快;

(6)缓冷:在空气静止的环境下将焊件缓冷至室温,缓冷目的是达到平衡的微观晶相结构和韧性,从而使锻造过程达到最佳效果;

(7)回火:回火的时间按照每英寸厚度用时1h的方式进行计算,回火的目的是去除焊接中产生的应力,并最终达到模具要求的韧性和熔覆层的硬度;

(8)最终冷却:在空气静止的环境下将焊件缓冷至室温,完成焊件的修复;另外,也可使用绝热材料包覆焊件的方式加强缓冷效果。

通过上述焊接工艺,可实现良好的修复效果,并有效提高修复后的锻造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锻造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维修锻造模具的焊接工艺。该焊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检查及清理;2.焊前加热;3.堆焊;4.焊后清渣;5.焊后加热与常化;6.缓冷;7.回火;8.最终冷却。利用本发明,形成了维修锻造模具的焊接工艺,修复效果好,有效提高锻造模具的使用寿命,保证加工过程的正常运转。

技术研发人员:叶伟;沈宁;赵红伟;陆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夏石炭井炭化实业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4.27
技术公布日:2018.10.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