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耕机壳体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2245发布日期:2018-11-02 23:13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板材冲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耕机壳体冲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制造汽车时,需要对汽车外壳进行冲压以符合汽车的安装要求。而在对汽车外壳进行冲压时,通常使用的是大型冲压机对汽车外壳进行冲压,但是由于冲压形状不同,需要对冲压机进行更换模具进而对不同的形状进行冲压,冲压加工是借助于常规或专用冲压设备的动力,使板料在模具里直接受到变形力并进行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零件的生产技术。板料,模具和设备是冲压加工的三要素。冲压加工是一种金属冷变形加工方法。所以,被称之为冷冲压或板料冲压,简称冲压。它是金属塑性加工(或压力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也隶属于材料成型工程技术。

在对板材进行冲压时,上次加工的板上通常会脱落一些杂质或铁屑在凹模的模腔内,在此情况下对板材进行冲压,杂质或铁屑将使成型后的壳体上形成凹坑,从而影响壳体的美观性;因此在对板材进行冲压时,需先对凹模的模腔进行清理,而目前主要是人工进行清理,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自动对凹模的模腔进行清理的微耕机壳体冲压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微耕机壳体冲压装置包括座体、固定与座体上的凹模、设于凹模上方并可与凹槽配合的凸模以及驱动凸模上下移动的冲压机,所述凹模内设有模腔;所述座体内设有液腔,液腔的外周分布有多个导流通道,液腔内设有可沿液腔轴向滑动的第一活塞板,第一活塞板将液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凹模内设有延伸至模腔底部的进液通道,进液通道与第一腔连通,第一腔的侧壁上设有对第一活塞板进行限位的限位棱;限位棱上设有与导流通道一端连接的第一快速接头,第一活塞板上设有可与第一快速接头配合的第二快速接头,第一活塞板内设有将第一腔和第二快速接头连通的回流通道,导流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二腔;第一活塞板上设有单向阀,单向阀的进液端与第二腔连通,单向阀的出液端与第一腔连通;所述座体上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油腔,第一油腔内设有活塞,活塞通过连杆与凸模固定;座体内还设有第二油腔,第二油腔内设有第二活塞板,第一油腔的上端与第二油腔连通;所述第一活塞板和第二活塞板通过推杆相互固定,且凸模向上移动时,第二活塞板将推动第一活塞板向限位棱移动。

本方案微耕机壳体冲压装置的原理在于:

将板材置于凹模上,并通过冲压机推动凸模向下移动,则凸模和凹模配合对板材进行挤压可使板材成型。当冲压机带动凸模向上移动时,凸模将通过连杆同时带动活塞向上移动,从而第一油腔内的液压油将被挤压到第二油腔内,并推动第二活塞板在第二油腔内滑动,则第二活塞板将通过推杆推动第一活塞板向限位棱滑动,在此过程中,第一活塞板将第一腔内的液体压入到模腔内。

直至第一活塞板与限位棱相抵,则第一快速接头和第二快速接头相互配合,从而使得第一腔和导流通道连通;且此时第二腔的空间增大,从而第二腔内形成负压,因此进入模腔内的液体将通过进液通道、快速接头、导流通道进入第二腔内。液体在模腔内流动的过程中,液体对模腔的侧壁具有冲洗的作用,从而可将模腔侧壁的杂质或铁屑等带入第二腔内。

而当凸模向下移动时,第二油腔内的液压油将返回至第一油腔内,则第一活塞板背离限位凸棱移动,此时单向阀导通,第二腔内的液体将经过单向阀进入第一腔内。

本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一)通过将第一腔内的液体压入模槽内,然后再将第一快速接头和第二快速接头连接,使得模腔与第二腔导通,从而使得模腔内的液体可返回至第二腔内;则液体在模腔内流动,对模腔的侧壁具有冲刷作用,从而可将杂质带入第二腔内,避免在冲压板材时,由于杂质导致成型后的壳体上形成凹坑。

(二)当第一活塞板将第一腔内的液体压入模腔内时,液体将对成型后的壳体具有挤压作用,从而便于壳体脱模;另外,液体作用在壳体上的作用面积较大,从而可以避免在脱模时,导致壳体变形。

(三)冲压机带动凸模上下移动,不仅可使凹模和凸模形成配合,对板材进行冲压;同时还可驱动第一活塞板和第二活塞板进行移动,以对模腔进行冲洗。

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液腔的轴向沿竖直方向,且第二油腔设于液腔的下方。液腔的轴向可以沿竖向或倾斜设置,但在本优选方案中,液腔的轴向沿竖向设置;从而便于各腔室的加工,另外还使得模腔和第二腔的落差较大,可以增大液体流动的流速,从而有利于带走吸附在模腔侧壁的杂质。

优选方案二: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单向阀的出液端设有滤网;通过设置滤网可对杂质进行过滤,则可避免进入第二腔内的杂质再次返回模腔内。

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模腔的底面设有与进液通道连通的凹槽,凹槽内滑动连接有堵块,堵块的下方设有压簧,堵块从凹槽伸出时,进液通道与模腔连通。当对板材进行冲压时,堵块将被压回凹槽内,从而使得模腔的底部形成平滑曲面,避免在成型后的壳体上形成痕迹;而当凸模和凹模分离后,堵块在压簧和液体压力的作用下弹出,则液体可进入模腔内。

优选方案四:作为对优选方案三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导流通道内转动连接有泵轮,泵轮与导流通道侧壁之间连接有扭簧,所述第二活塞板上固定有贯穿泵轮中部的驱动杆,泵轮与驱动杆之间设有驱动环,驱动环与驱动杆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旋凸棱和螺旋凹槽,且驱动环与泵轮通过单向轴承连接,当第一活塞板与限位棱相抵时,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脱离配合。

当第二活塞板带动驱动杆向上移动时,在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的相互挤压下,驱动环将转动,同时驱动环将通过单向轴承带动泵轮转动,则扭簧将蓄能;而当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脱离配合,扭簧将带动泵轮转动,此时泵轮可以加快模腔内的液体流向第二腔,从而增大液体流速。当第二活塞板向下运动时,驱动杆带动驱动环反转,而此时单向轴承脱离啮合,因此驱动环不能带动泵轮转动,则扭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

优选方案五:作为对优选方案四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导流通道的侧壁嵌有第一磁铁,驱动环上固定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吸;当扭簧能量释放后,由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吸,从而对驱动环具有定位作用,则便于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再次形成配合关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微耕机壳体冲压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座体10、液腔11、第一腔111、第二腔112、第一活塞板113、单向阀114、滤网115、第一快速接头116、第二快速接头117、导流通道12、泵轮121、驱动环122、单向轴承123、第一油腔13、活塞131、连杆132、第二油腔14、第二活塞板141、推杆142、驱动杆143、凸模20、凹模30、流槽311、堵块312、压簧313。

实施例基本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本实施例的微耕机壳体冲压装置包括座体10、固定于座体10上的凹模30、设于凹模30上方并可与凹模30配合的凸模20以及驱动凸模20上下移动的冲压机;凹模30内设有模腔,凸模20可嵌入模腔内,将板材置于凹模30上,并通过冲压机推动凸模20向下移动,则凸模20和凹模30配合对板材进行挤压可使板材成型。

座体10内从上至下设有液腔11和第二油腔14,液腔11和第二油腔14的中轴线均沿竖直方向。液腔11的外周分布有三个导流通道12,导流通道12沿液腔11的周向均匀分布。液腔11内设有可沿液腔11轴向滑动的第一活塞板113,第一活塞板113将液腔11分隔为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第一活塞板113的上方为第一腔111,第一活塞板113的下方为第二腔112。凹模30内设有延伸至模腔底部的进液通道,模腔的底面设有与进液通道连通的凹槽,凹槽内滑动连接有堵块312,堵块312的下方设有压簧313,压簧313的上端与堵块312固定,压簧313的下端与凹槽的底部固定;通过压簧313与堵块312固定可以避免堵块312滑出凹槽,且当堵块312不受压力时,堵块312在压簧313的作用下从凹槽内伸出;另外,堵块312下端的外周壁上设有流槽311,则在堵块312伸出凹槽时,流槽311将使进液通道与模腔连通。

进液通道与第一腔111连通,第一腔111上部的侧壁上设有限位棱,限位棱可以限制第一活塞板113向上移动的距离。限位棱上设有与导流通道12上端连通的第一快速接头116,第一活塞板113上设有可与第一快速接头116配合的第二快速接头117,且第一活塞板113内设有连通第一腔111和第二快速接头117的回流通道。当第一活塞板113与限位棱相抵时,第一快速接头116将与第二快速接头117配合,则第一腔111与导流通道12连通。导流通道12的下端则连通第二腔112,液腔11内填充有水;当第一活塞板113向上移动时,第一腔111内的水将被压入模腔内,而第二腔112的空间增大,则第二腔112内形成负压;当第一活塞板113与限位棱相抵时,第一快速接头116与第二快速接头117对接,则在第二腔112负压的作用下,模腔内的水经过导流通道12被吸入第二腔112内,则水返回至液腔11内。

第一活塞板113上设有单向阀114,单向阀114的进液端与第二腔112连通,单向阀114的出液端与第一腔111连通。因此当第一活塞板113向上移动时,单向阀114不导通,则第一腔111内的水将被压入模腔内。而当第一活塞板113向下移动时,则单向阀114导通,第二腔112内的水将进入第一腔111内,以使得水可在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内循环。

座体10上沿竖直方向设有第一油腔13,第一油腔13共设有四个,且第一油腔13沿液腔11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一油腔13内设有可竖直滑动的活塞131,活塞131通过连杆132与凸模20固定,从而凸模20上下移动时,活塞131将在第一油腔13内沿竖直方向移动。第一油腔13的上端与第二油腔14的底部连通,第二油腔14内设有可沿竖直方向滑动的第二活塞板141,第一油腔13内活塞131的上部空间和第二油腔14内第二活塞板141的下部空间填充满液压油。从而当活塞131上移时,第一油腔13内的液压油将进入第二油腔14内,则第二活塞板141将上移;而当活塞131下移时,第二油腔14内的液压油将返回第一油腔13内,则第二活塞板141下移。第一活塞板113和第二活塞板141通过推杆142相互固定,则第二活塞板141将同时带动第一活塞板113移动。另外,第二油腔14设置为环形,从而便于对第二油腔14的容量进行设计,以匹配活塞131和第二活塞板141的行程比。

导流通道12内转动连接有泵轮121,泵轮121与导流通道12侧壁之间连接有扭簧,扭簧的一端与泵轮121固定,扭簧的另一端与导流通道12的侧壁固定。当模腔内的水通过导流通道12返回第二腔112时,泵轮121正转将加速水向第二腔112流动的速度。第二活塞板141上固定有贯穿泵轮121中部的驱动杆143,泵轮121与驱动杆143之间设有驱动环122;驱动环122与驱动杆143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旋凸棱和螺旋凹槽,螺旋凹槽的螺旋角为58°,且螺旋凹槽的断面为矩形;从而当驱动杆143相对于驱动环122移动时,在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的相互挤压作用下,驱动环122将转动,即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之间不具有自锁性能。驱动环122与泵轮121通过单向轴承123连接,当驱动杆143向上移动时,驱动环122将反转,此时单向轴承123啮合,则驱动环122将带动泵轮121反转;而驱动杆143向下移动时,驱动环122正转,此时单向轴承123脱离啮合状态。另外,驱动杆143的下端为光段,当第一活塞板113与限位棱相抵时,驱动环122滑至驱动杆143的光段,即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脱离配合,则驱动环122可相对于驱动杆143自由转动。

导流通道12的侧壁嵌有第一磁铁,驱动环122上固定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吸;当驱动环122滑至驱动杆143的光段时,由于驱动环122可相对于驱动杆143自由转动,在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互吸引的作用下,可对驱动环122进行定位,则在驱动杆143向下滑动时,有利于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再次形成配合关系。

本实施例微耕机壳体冲压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冲压机带动凸模20向上移动,在此过程中,第二活塞板141将带动第一活塞板113向上移动,则第一活塞板113将第一腔111内的水压入到模腔内。直至第一活塞板113与限位棱相抵,使得第一快速接头116和第二快速接头117对接,同时由于第二腔112的空间增大使得第二腔112内形成负压,则模腔内的水将返回第二腔112内。且在当第二活塞板141带动驱动杆143向上移动过程中,泵轮121反转将使扭簧蓄能;而当螺旋凹槽和螺旋凸棱脱离配合,扭簧将带动泵轮121正转,则泵轮121将加快模腔内的水流向第二腔112。水在模腔内流动的过程中,水对模腔的侧壁具有冲洗的作用,可将模腔侧壁的杂质或铁屑等带入第二腔112内。此时,可将板材放置在凹模上,并驱动凸模向下,直至凸模与凹模形成配合,则可对板材进行冲压;对板材施压一段时间后,上移凸模,则板材成型为微耕机壳体。

而当凸模20向下移动时,第二活塞板141则带动第一活塞板113向下运动,第一快速接头116和第二快速接头117脱离;此时,第二腔112内的液体将经过单向阀114进入第一腔111内。为了防止进入第二腔112内的杂质再次返回模腔内,单向阀114的出液端设有滤网115。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