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矫机轧制线辊更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1570发布日期:2018-08-28 23:36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轧拉矫机轧制线辊更换装置,属于冷轧拉矫机维护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拉矫机是冷轧酸轧生产线提高酸洗质量的关键设备,一般设置在酸洗入口,通过拉矫机的“两弯一矫”实现对冷轧原料带钢的拉矫破磷。

实际生产中,拉矫机轧制线辊会受到带钢的反作用力,导致辊子表面产生磨损,当轧制线辊磨损量大于系统补偿值时,必须更换轧制线辊,否则会影响拉矫破磷效果;另一方面,轧制线辊轴承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装配问题,时常会出现抱死情况,此时也需要快速及时更换轧制线辊。拉矫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更换轧制线辊时,需要将工作辊抽出,同时打开弯曲单元,采用倒链进行轧制线辊的更换;由于轧制线辊距离弯曲单元最大空间距离仅为500mm左右,水平距离工作辊支架距离约为489mm,空间极为狭小,倒链挂装空间有限,工人只能趴在里面进行轧制线辊的更换,一次更换的时间在8-10小时,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严重制约着酸轧线检修模型的制定,影响产线正常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拉矫机轧制线辊更换装置,该装置可在拉矫机狭小空间内快速完成轧制线辊的更换,同时能够降低维护人员劳动强度,保证产线正常生产。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拉矫机轧制线辊更换装置,包括举升装置、支架和换辊小车;举升装置包括支撑底板、固定于支撑底板上的液压缸和与液压缸缸杆连接的托举架;支架包括基座和固定于基座上的辊道组;换辊小车包括底座和与底座滑动连接的车体;所述举升装置的支撑底板同时与轧制线辊下方的拉矫机框架和支架的基座固定,换辊小车的底座与拉矫机框架固定;换辊小车底座同时与支架的基座固定;上述装配完成后,支架位于举升装置和换辊小车之间,支架的辊道组表面与车体上表面处于同一高度,辊道组的滚动方向与轧制方向一致,支撑底板的长度方向与换辊小车车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垂直于轧制方向。

上述的一种拉矫机轧制线辊更换装置,所述液压缸为2个,2个液压缸的轴线垂直于轧制线辊的轴线;2个液压缸的缸杆上固定有滑块;所述托举架为2个,托举架的底部为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滑槽的长度大于滑块的长度;所述辊道组为2个,每个辊道组包括支撑轨道、开设于支撑轨道上表面的辊槽和多个滑辊,支撑轨道通过立柱与支架的基座固定,多个滑辊安装于辊槽中;多个滑辊的上表面与车体上表面处于同一高度,滑辊的滚动方向与轧制方向一致;支撑轨道纵截面尺寸与滑块纵截面的尺寸相同; 2个支撑轨道之间的垂直距离与2个托举架之间的距离相等,托举架在滑块上的滑动方向与滑辊的滚动方向一致;所述车体在底座上的滚动方向与轧制方向垂直。

上述的一种拉矫机轧制线辊更换装置,所述换辊小车车体的上表面开设有2个与托举架底部滑槽相匹配的车体滑槽,2个车体滑槽与轧制方向平行,2个车体滑槽之间的垂直距离与2个支撑轨道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所述托举架上部为弧形结构。

上述的一种拉矫机轧制线辊更换装置,所述换辊小车还包括滚动组件,滚动组件包括滚动底座、4盘深沟球轴承和4个滑轮,滚动底座为矩形板结构,滚动底座固定于换辊小车的底座上,固定后滚动底座的上下表面与底座的上下表面平行;4盘深沟球轴承通过2根销轴安装于滚动底座的上下表面,4个滑轮通过2根销轴安装于滚动底座的左右两侧;所述换辊小车车体底部为滑槽结构,底座上表面为与车体底部滑槽相匹配的滑轨结构,换辊小车装配完成后,4盘深沟球轴承分别与车体底部的滑槽、底座上表面的滑轨滚动摩擦;所述4个滑轮的直径与滚动底座的厚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本实用新型需要与天车、倒链配合使用,倒链一端与轧制线辊固定,另一端固定于拉矫机框架上;首先提升液压缸,使2个弧形托举架将轧制线辊平稳举起,当托举架所处高度与辊道组高度相同时,拉动倒链使托举架向辊道组方向移动,由于2个支撑轨道之间的垂直距离与2个托举架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辊道组的支撑轨道结构与托举架底部的滑槽结构相匹配,所以通过缓慢拉动倒链可以使托举架从液压缸缸杆上的滑块上逐渐滑动直至滑入辊道组的支撑轨道上,继续拉动倒链实现托举架与支撑轨道的连接,托举架在支撑轨道上移动时,安装于辊槽中的多个滑辊与托举架的滑槽滚动摩擦,可以减轻托举架在支撑轨道上的阻力;由于辊道组表面与车体上表面高度相同,且换辊小车车体上表面开有2个与托举架底部滑槽相匹配的车体滑槽,所以持续拉动倒链可以将托举着轧制线辊的托举架缓慢移动至车体滑槽上;此时通过天车沿垂直于轧制方向拉动车体,车体即可将轧制线辊平稳抽出,完成轧制线辊的拆卸;安装轧制线辊的过程与拆卸过程相反。车体与底座之间的滑槽、滑轨设计可以保证车体沿垂直轧制方向移动,滚动组件可以减轻车体与底座之间的摩擦力,方便车体的快速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拉矫机狭小空间内,通过举升装置举升液压缸高度变化实现轧制线辊快速脱离或者回装于轴承座;通过驱动托举架在轧制线方向的滑动,实现轧制线辊沿着轧制线方向快速移动于换辊小车;通过换辊小车在底座上的滑动将轧制线辊拖出拉矫机,实现了轧制线辊的快速更换。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轧制线辊的快速举升、平移和拉出,大幅提升了轧制线辊的拆装效率,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产线的正常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拉矫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为举升装置示意图;

图6为托举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液压缸缸杆上的滑块示意图;

图8为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为换辊小车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换辊小车装配完成后的主视图;

图12为滚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支撑底板1、液压缸2、托举架3、基座4、辊道组5、底座6、车体7、轧制线辊8、拉矫机框架9、滑块10、滑槽301、支撑轨道501、辊槽502、滑辊503、立柱11、车体滑槽12、滚动底座13、深沟球轴承14、滑轮15、销轴16、连接件17、弯曲单元18、弯曲液压缸19、工作辊20、矫正单元21。

具体实施方式

图2~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拉矫机轧制线辊更换装置,包括举升装置、支架和换辊小车;举升装置包括矩形支撑底板1、沿支撑底板1的长度方向固定于支撑底板1上的2个液压缸2和与液压缸2的缸杆连接的托举架3;2个液压缸2的轴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轧制线辊8的轴线;2个液压缸2的缸杆上固定有滑块10;托举架3为2个,托举架3的底部为与滑块10相匹配的滑槽301,滑槽301的长度大于滑块10的长度;托举架3上部为弧形结构,圆弧的半径与轧制线辊8的半径相匹配,保证能够平稳托起轧制线辊8;支撑底板1的两端固定于轧制线辊8下方的拉矫机框架9上;

图2~图4、图8和图9显示,支架为2个,每个支架包括基座4和通过立柱11固定于基座4上的辊道组5;基座4为L型结构,基座4的水平部分的自由端与支撑底板1一条长边固定,竖直部分的上端与换辊小车的底座6固定,立柱11的下端与基座4水平部分固定;辊道组5包括支撑轨道501、开设于支撑轨道501上表面的辊槽502和多个滑辊503,支撑轨道501的下表面与立柱11的上端固定,多个滑辊503安装于辊槽502中;滑辊503的滚动方向与轧制方向一致;支撑轨道501的纵截面尺寸与滑块10纵截面的尺寸相同; 2个支撑轨道501之间的垂直距离与2个托举架3之间的距离相等,托举架3在滑块10上的滑动方向与滑辊503的滚动方向一致;

图2~图4、图10~图12显示,换辊小车包括矩形的底座6、滚动组件和与通过滚动组件与底座6滑动连接的车体7;底座6的两端固定于拉矫机框架9上;滚动组件包括滚动底座13、4盘深沟球轴承14和4个滑轮15;滚动底座13为矩形板结构,滚动底座13通过连接件17固定于换辊小车的底座6上;连接件17为一个圆柱体,其一端垂直固定于滚动底座13的下表面,通过与底座6上的圆孔过盈连接实现与底座6的固定,固定后滚动底座13的上下表面与底座6的上下表面平行;4盘深沟球轴承14通过2根销轴16安装于滚动底座的上下表面,4个滑轮15通过2根销轴16安装于滚动底座13的左右两侧;换辊小车车体7的底部为滑槽结构,底座6的上表面为与车体7底部滑槽相匹配的滑轨结构;换辊小车装配完成后,4盘深沟球轴承14分别与车体7底部的滑槽、底座6上表面的滑轨滚动摩擦; 4个滑轮15的直径与滚动底座13的厚度相同;车体7的上表面开设有2个与托举架3底部滑槽301相匹配的车体滑槽12,2个车体滑槽12与轧制方向平行,2个车体滑槽12之间的垂直距离与2个支撑轨道501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

图3和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装配完成后,支架位于举升装置和换辊小车之间,多个滑辊503的上表面与车体7的上表面处于同一高度,支撑底板1的长度方向与换辊小车车体7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垂直于轧制方向;车体7在底座6上的滚动方向与轧制方向垂直。

图13显示,本实用新型需要与天车、倒链配合使用,倒链一端与轧制线辊8固定,另一端固定于拉矫机框架9上;首先提升液压缸2,使2个弧形托举架3将轧制线辊8平稳举起,当托举架3所处高度与辊道组的支撑轨道501高度相同时(图13中A位置),拉动倒链使托举架3向支撑轨道501的方向移动,由于2个支撑轨道501之间的垂直距离与2个托举架3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支撑轨道501的结构与托举架3底部的滑槽301的结构相匹配,所以通过缓慢拉动倒链可以使托举架3从液压缸2缸杆上的滑块10上逐渐滑动直至滑入辊道组的支撑轨道501上(图13中B位置),滑槽301的长度大于滑块10的长度可以保证托举架3顺利滑进支撑轨道501上;继续拉动倒链实现托举架3与支撑轨道501的连接,托举架3在支撑轨道501上移动时,安装于辊槽502中的多个滑辊与托举架3的滑槽301滚动摩擦,可以减轻托举架3在支撑轨道501上的阻力;由于滑辊503的上辊面与车体7的上表面高度相同,且换辊小车车体7的上表面开有2个与托举架3底部滑槽301相匹配的车体滑槽12,所以持续拉动倒链可以将托举着轧制线辊8的托举架3缓慢移动至车体滑槽12上(图13中C位置);此时通过天车沿垂直于轧制方向拉动车体7,车体7即可将轧制线辊平稳抽出,完成轧制线辊的拆卸;安装轧制线辊的过程与拆卸过程相反。车体7与底座6之间的滑槽、滑轨设计可以保证车体7沿垂直轧制方向移动,滚动组件可以减轻车体7与底座6之间的摩擦力,方便车体7的快速移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