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轧中间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8649发布日期:2019-06-13 16:1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轧中间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轧中间辊。



背景技术:

严格控制带钢轧制中的边部减薄现象,实现带钢横截面形状的“矩形化”,是近年来板带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高端产品的要求,也是未来板形的研究和实践中的方向及难点。冷连轧五机架六辊CVC轧机机组由德国西马克公司总体设计,所采用的中间辊CVC辊型具有柔性辊缝控制能力,配合使用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和中间辊横移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带钢板形。

但本申请实用新型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由于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轧中间辊,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轧辊柔性控制带钢板形的前提下,同时具有较强的带钢横向厚度控制能力,磨削简单,局部应力集中小的技术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轧中间辊,所述装置包括:

直线单元,所述直线单元位于辊身端侧;

倒角单元,所述倒角单元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倒角单元包括:

第一倒角,所述第一倒角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

第二倒角,所述第二倒角与所述第一倒角反向固定连接;

多项式曲线单元,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与所述第二倒角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直线单元的长度为360~370mm。

优选的,所述直线单元的有效半径为R(x)=R0-2,其中,R0为参考半径,所述参考半径为250~350mm。

优选的,所述倒角单元的长度为60~70mm。

优选的,所述第一倒角的圆弧半径为60mm。

优选的,所述第二倒角的圆弧半径为1000mm。

优选的,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的长度为2140~2160mm。

优选的,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采用的多项式为R(x)=R0+A1X+A2X2+A3X3

其中,A1、A2、A3为磨削曲线系数,分别取A1=0.141331×10-2、A2=-0.114101×10-5、A3=0.275424×10-9

R0为参考半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轧中间辊,所述装置包括:直线单元,所述直线单元位于辊身端侧;倒角单元,所述倒角单元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倒角单元包括:第一倒角,所述第一倒角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第二倒角,所述第二倒角与所述第一倒角反向固定连接;多项式曲线单元,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与所述第二倒角固定连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配合轧辊的横向移动,可以同时实现对所轧制板带材的板形柔性控制和横向厚度控制,磨削简单、局部应力集中小的技术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直线单元,所述直线单元的有效半径为R(x)=R0-2,其中,R0为参考半径,所述参考半径为250~350mm。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有效的减小所轧制板带材的边部受力程度,从而实现了提高板带材横向厚度控制精度的技术效果。

3、本实用新型通过倒角单元,所述倒角单元的长度为60~70mm。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倒角单元由第一倒角与第二倒角反向固定连接,实现了减小辊身局部应力集中现象的技术效果。

4、本实用新型通过多项式曲线单元,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采用的多项式为R(x)=R0+A1X+A2X2+A3X3;其中,A1、A2、A3为磨削曲线系数,分别取A1=0.141331×10-2、A2=-0.114101×10-5、A3=0.275424×10-9;R0为参考半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轧辊对所轧制板带材的板形柔性控制能力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冷轧中间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冷轧中间辊对带钢二次凸度的控制能力分析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冷轧中间辊对带钢四次凸度的控制能力分析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冷轧中间辊与常规CVC辊型对边降控制能力对比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冷轧中间辊出口横向厚度分布情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冷轧中间辊,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轧辊柔性控制带钢板形的前提下,同时具有较强的带钢横向厚度控制能力,磨削简单,局部应力集中小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总体结构如下:所述装置包括:直线单元,所述直线单元位于辊身端侧;倒角单元,所述倒角单元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倒角单元包括:第一倒角,所述第一倒角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第二倒角,所述第二倒角与所述第一倒角反向固定连接;多项式曲线单元,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与所述第二倒角固定连接。解决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轧辊柔性控制带钢板形的前提下,同时具有较强的带钢横向厚度控制能力,磨削简单,局部应力集中小的技术效果。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轧中间辊,参考图1,所述装置包括:直线单元,所述直线单元位于辊身端侧;倒角单元,所述倒角单元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倒角单元包括:第一倒角,所述第一倒角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第二倒角,所述第二倒角与所述第一倒角反向固定连接;多项式曲线单元,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与所述第二倒角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直线单元的长度为360~370mm,所述直线单元的有效半径为R(x)=R0-2,其中,R0为参考半径,所述参考半径为250~350mm。所述倒角单元的长度为60~70mm,所述第一倒角的圆弧半径为60mm,所述第二倒角的圆弧半径为1000mm。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的长度为2140~2160mm,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采用的多项式为R(x)=R0+A1X+A2X2+A3X3;其中,A1、A2、A3为磨削曲线系数,分别取A1=0.141331×10-2、A2=-0.114101×10-5、A3=0.275424×10-9;R0为参考半径。

具体而言,所述装置包括:直线单元,倒角单元,多项式曲线单元。所述直线单元的长度为360~370mm。所述直线单元的有效半径为R(x)=R0-2,其中,R0为参考半径,所述参考半径为250~350mm,所述直线单元可以有效的减小所轧制板带材的边部受力程度,从而提高横向厚度控制精度的要求。所述倒角单元的长度为60~70mm,其中所述第一倒角的圆弧半径为60mm,所述第二倒角的圆弧半径为1000mm,所述倒角单元具有去除零件上因机加工产生的毛刺的作用,可以实现有效减小辊身局部应力集中现象的技术效果。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的长度为2140~2160mm,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采用的多项式为R(x)=R0+A1X+A2X2+A3X3;其中,A1、A2、A3为磨削曲线系数,分别取A1=0.141331×10-2、A2=-0.114101×10-5、A3=0.275424×10-9;R0为参考半径。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可以实现轧辊对所轧制板带材的板形柔性控制能力的技术效果。所述直线单元的端侧安装辊身,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倒角,第二倒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角的另一端反向固定连接,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与所述第二倒角的另一端通过焊接或机械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轧中间辊,所述方装置包括:直线单元,所述直线单元位于辊身端侧,所述直线单元在365mm长度范围内,所述直线单元的有效半径取300mm;倒角单元,所述倒角单元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倒角单元包括:第一倒角,所述第一倒角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第二倒角,所述第二倒角与所述第一倒角反向固定连接,第一倒角和第二倒角的圆弧半径分别为60mm和1000mm。多项式曲线单元,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与所述第二倒角固定连接,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为2140mm。通过采用上述装置进行试验,对带钢二次凸度及对带钢四次凸度的控制能力分析,并检测对边降控制能力和带钢出口横向厚度,如图2-图5的试验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轧中间辊,所述装置包括:直线单元,所述直线单元位于辊身端侧;倒角单元,所述倒角单元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倒角单元包括:第一倒角,所述第一倒角与所述直线单元的末端固定连接;第二倒角,所述第二倒角与所述第一倒角反向固定连接;多项式曲线单元,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与所述第二倒角固定连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配合轧辊的横向移动,可以同时实现对所轧制板带材的板形柔性控制和横向厚度控制,磨削简单、局部应力集中小的技术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直线单元,所述直线单元的有效半径为R(x)=R0-2,其中,R0为参考半径,所述参考半径为250~350mm。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有效的减小所轧制板带材的边部受力程度,从而实现了提高板带材横向厚度控制精度的技术效果。

3、本实用新型通过倒角单元,所述倒角单元的长度为60~70mm。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倒角单元由第一倒角与第二倒角反向固定连接,实现了减小辊身局部应力集中现象的技术效果。

4、本实用新型通过多项式曲线单元,所述多项式曲线单元采用的多项式为R(x)=R0+A1X+A2X2+A3X3;其中,A1、A2、A3为磨削曲线系数,分别取A1=0.141331×10-2、A2=-0.114101×10-5、A3=0.275424×10-9;R0为参考半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CVC轧机对于带钢边降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板带材横向厚度的精度要求无法控制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轧辊对所轧制板带材的板形柔性控制能力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