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1548发布日期:2018-10-12 23:13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平面曲轴锻件的锻造模具,特别是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属于曲轴锻件的锻造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曲轴是发动机中的关键部件。它承受连杆传来的力,并将其转变为转矩通过曲轴输出并驱动发动机上其他机件工作。曲轴受到旋转质量的离心力、周期变化的气体惯性力和往复惯性力的共同作用,使曲轴承受弯曲扭转载荷的作用。因此要求曲轴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轴颈表面需耐磨、工作均匀、平衡性好。

众所周知(参见图1至图4),曲轴(曲轴锻件1)包括前端轴11、主轴颈12、连杆轴颈13、曲柄壁14、平衡块15、后端轴16。对于曲柄壁14与平衡块15而言,曲柄壁14用于连接主轴颈12与连杆轴13,平衡块15用于平衡各机件产生的离心惯性力及其力矩。一个连杆轴颈13和它两端的曲柄壁14及主轴颈12构成一个曲拐。

曲轴分为平面曲轴和非平面曲轴,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曲轴的连杆轴颈的相位角ω不同,该相位角ω是指:从曲轴的轴线方向上看,相邻的连杆轴颈(或者说曲拐)之间的夹角。平面曲轴(或者叫一字曲轴)的连杆轴颈的相位角ω为180°。非平面曲轴的连杆轴颈的相位角ω不等于180°;比如十字曲轴(或者叫90度曲轴),十字曲轴的连杆轴颈的相位角ω为90°;当然,根据设计需求,曲轴的连杆轴颈的相位角ω也可以为120°(即120度曲轴)。对于曲轴的制造,常采用锻造模具锻造曲轴锻件 。

现有技术中,对于非平面曲轴锻造方法通常是:锻造为平面曲轴后,在高温状态下采用扭拐机来扭拐为非平面曲轴,以使曲轴的连杆轴颈的相位角ω满足设计要求(比如扭拐为相位角ω为90°的十字曲轴)。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①增加一台扭拐机,其设备极其昂贵, 制造成本高,生产制造需增加扭拐工序,②扭拐工序会破坏产品金属流线,造成曲轴产品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本实用新型无须进行扭拐工序,能够直接锻造出非平面曲轴锻件。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的底部设置有终锻上模膛和多个预锻上模膛;下模的顶部设置有终锻下模膛和多个预锻下模膛,所述预锻下模膛与预锻上模膛的个数相同、且一一相对应;上模与下模合模后,所述终锻上模膛与终锻下模膛形成终锻模膛,各个预锻上模膛与对应的预锻下模膛形成多个预锻模膛;各个预锻模膛的轮廓逐渐接近于终锻模膛的轮廓,依次通过各个预锻模膛与终锻模膛,可实现将原坯料从各个曲轴预锻件逐步变形锻造为曲轴终锻件。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多模膛锻造模具锻造非平面曲轴锻件时,依次通过各个预锻模膛以及终锻模膛来锻造待锻造的原坯料,使得原坯料从各个曲轴预锻件逐步变形为曲轴终锻件。明显的,各个预锻模膛与对应的各个曲轴预锻件相适配,终锻模膛与曲轴终锻件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所述预锻模膛有2个,分别为第一预锻模膛和第二预锻模膛,且第二预锻模膛的轮廓更接近于终锻模膛的轮廓。即,预锻上模膛有2个,分别为第一预锻上模膛和第二预锻上模膛;预锻下模膛有2个,分别为第一预锻下模膛和第二预锻下模膛。上模与下模合模后,第一预锻上模膛与第一预锻下模膛形成第一预锻模膛,第二预锻上模膛与第二预锻下模膛形成第二预锻模膛。使得待锻造的原坯料逐步从第一曲轴预锻件、第二曲轴预锻件锻造为曲轴终锻件。明显的,第一预锻模膛与第一曲轴预锻件相适配,第二预锻模膛与第二曲轴预锻件相适配。同理,当然,预锻模膛还可以有3个、4个或更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终锻模膛位于该多模膛锻造模具的中部,第一预锻模膛与第二预锻模膛分别位于终锻模膛的两侧。即,终锻上模膛位于上模的中部,第一预锻上模膛与第二预锻上模膛分别位于终锻上模膛的两侧。终锻下模膛位于下模的中部,第一预锻下模膛与第二预锻下模膛分别位于终锻下模膛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锻模膛、第二预锻模膛、终锻模膛的轴线相互平行。即,第一预锻上模膛、第二预锻上模膛、终锻上模膛的轴线相互平行。第一预锻下模膛、第二预锻下模膛、终锻下模膛的轴线相互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锻模膛的轮廓所锻造的曲轴预锻件的变形量为60%,第二预锻模膛的轮廓所锻造的曲轴预锻件的变形量为90%,终锻模膛的轮廓所锻造的曲轴终锻件的变形量为100%。待锻造的原坯料的变形量为0,相对于原坯料而言,则,曲轴终锻件的变形量为100%,第一曲轴预锻件的变形量为60%,第二曲轴预锻件的变形量为90%。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所述终锻上模膛、预锻上模膛旁设置有上顶件孔,所述上顶件孔贯穿上模。曲轴预锻件/曲轴终锻件锻造完毕后,脱模时,通过上顶件孔穿入顶件柱体有利于曲轴预锻件/曲轴终锻件脱离上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所述终锻下模膛、预锻下模膛旁设置有下顶件孔,所述下顶件孔贯穿下模。曲轴预锻件/曲轴终锻件锻造完毕后,脱模时,通过下顶件孔穿入顶件柱体有利于曲轴预锻件/曲轴预锻件脱离下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所述上模与下模上还设置有用于上模与下模合模时导向的导向机构。有利于上模与下模合模,并且能够避免锻造模具产生错移,影响曲轴锻件的锻造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固设于上模底部的导向柱、和设置于下模顶部的导向孔,所述导向柱可沿导向孔的孔壁作上下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锻造曲拐与平衡块处的预锻模膛的分模面呈阶梯面状;锻造曲拐与平衡块处的终锻模膛的分模面呈阶梯面状。有利于曲轴预锻件/曲轴终锻件脱模。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能够直接锻造出非平面曲轴锻件,无须进行扭拐工序,能够降低曲轴锻件的生产成本;通过该多模膛锻造模具直接锻造的非平面曲轴锻件,金属流线完整顺畅,加工成曲轴成品件后,该曲轴成品件的力学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2、多个预锻模膛的设计(比如预锻模膛有2个,分别为第一预锻模膛和第二预锻模膛),使得曲轴的原坯料从曲轴预锻件逐步变形为曲轴终锻件;能够提高锻造模具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实现批量化生产曲轴锻件。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曲轴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曲轴锻件的正视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图2的右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多模膛锻造模具分模时的示意图;

图6是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上模的顶面示意图;

图8是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下模的底面示意图。

图中标记:1-曲轴锻件、11-前端轴、12-主轴颈、13-连杆轴颈、14-曲柄壁、15-平衡块、16-后端轴、17-分模线、2-上模、21-第一预锻上模膛、22-第二预锻上模膛、23-终锻上模膛、24-上顶件孔、25-导向柱、3-下模、31-第一预锻下模膛、32-第二预锻下模膛、33-终锻下模膛、34-下顶件孔、35-导向孔、ω-相位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包括上模2和下模3,上模2的底部设置有终锻上模膛23和多个预锻上模膛;下模3的顶部设置有终锻下模膛33和多个预锻下模膛,所述预锻下模膛与预锻上模膛的个数相同、且一一相对应;上模与下模合模后,所述终锻上模膛23与终锻下模膛33形成终锻模膛,各个预锻上模膛与对应的预锻下模膛形成多个预锻模膛;各个预锻模膛的轮廓逐渐接近于终锻模膛的轮廓,依次通过各个预锻模膛与终锻模膛,可实现将原坯料从各个曲轴预锻件逐步变形锻造为曲轴终锻件。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多模膛锻造模具锻造非平面曲轴锻件时,使待锻造的原坯料依次通过各个预锻模膛以及终锻模膛锻造,使得原坯料从各个曲轴预锻件逐步变形为曲轴终锻件。明显的,各个预锻模膛与对应的各个曲轴预锻件相适配,终锻模膛与曲轴终锻件相适配。

基于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的优化,如图6和图8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预锻模膛有2个,分别为第一预锻模膛和第二预锻模膛,且第二预锻模膛的轮廓更接近于终锻模膛的轮廓。即,预锻上模膛有2个,分别为第一预锻上模膛21和第二预锻上模膛22;预锻下模膛有2个,分别为第一预锻下模膛31和第二预锻下模膛32。上模与下模合模后,第一预锻上模膛21与第一预锻下模膛31形成第一预锻模膛,第二预锻上模膛22与第二预锻下模膛32形成第二预锻模膛。使得待锻造的原坯料逐步从第一曲轴预锻件、第二曲轴预锻件锻造为曲轴终锻件。明显的,第一预锻模膛与第一曲轴预锻件相适配,第二预锻模膛与第二曲轴预锻件相适配。同理,当然,预锻模膛还可以有3个、4个或更多个。当然预锻模膛也可以只有1个,但是该设计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原坯料只经过一次预锻件就变形为终锻件,使得模具的使用寿命变得极短,模具容易变形开裂,难以应用于批量化生产曲轴锻件。故预锻模膛有2个或以上能够克服该问题,使得原坯料经过多次逐步的变形,提高了锻造模具的使用寿命,得以实现批量化生产曲轴锻件。

进一步的,如图6和图8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终锻模膛位于该多模膛锻造模具的中部,第一预锻模膛与第二预锻模膛分别位于终锻模膛的两侧。即,终锻上模膛23位于上模2的中部,第一预锻上模膛21与第二预锻上模膛22分别位于终锻上模膛23的两侧。终锻下模膛33位于下模3的中部,第一预锻下模膛31与第二预锻下模膛32分别位于终锻下模膛33的两侧。

进一步的,如图6和图8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锻模膛、第二预锻模膛、终锻模膛的轴线相互平行。即,第一预锻上模膛21、第二预锻上模膛22、终锻上模膛23的轴线相互平行。第一预锻下模膛31、第二预锻下模膛32、终锻下模膛33的轴线相互平行。

进一步的,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锻模膛的轮廓所锻造的曲轴预锻件的变形量为60%,第二预锻模膛的轮廓所锻造的曲轴预锻件的变形量为90%,终锻模膛的轮廓所锻造的曲轴终锻件的变形量为100%。待锻造的原坯料的变形量为0,相对于原坯料而言,则,曲轴终锻件的变形量为100%,第一曲轴预锻件的变形量为60%,第二曲轴预锻件的变形量为90%。当然,通过改变第一预锻模膛以及第二预锻模膛的轮廓,以改变第一曲轴预锻件以及第二曲轴预锻件的变形量。

基于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的优化,如图6和图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终锻上模膛、预锻上模膛旁设置有上顶件孔24,所述上顶件孔24贯穿上模2。曲轴预锻件/曲轴终锻件锻造完毕后,脱模时,通过上顶件孔24穿入顶件柱体有利于曲轴预锻件/曲轴终锻件脱离上模2(顶曲轴预锻件/曲轴终锻件的飞边)。

基于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的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终锻下模膛、预锻下模膛旁设置有下顶件孔34,所述下顶件孔34贯穿下模3。曲轴预锻件/曲轴终锻件锻造完毕后,脱模时,通过下顶件孔34穿入顶件柱体有利于曲轴预锻件/曲轴预锻件脱离下模3(顶曲轴预锻件/曲轴终锻件的飞边)。

基于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的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模2与下模3上还设置有用于上模与下模合模时导向的导向机构。有利于上模2与下模3合模,并且能够避免锻造模具产生错移,影响曲轴锻件的锻造质量。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固设于上模2底部的导向柱25、和设置于下模2顶部的导向孔35,所述导向柱25可沿导向孔35的孔壁作上下运动。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导向柱25有4个,分别分布于上模2底部的4个边角上,对应的导向孔35有4个,分别分布于下模3顶部的4个边角上。可供选择的,导向柱25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套装于上模2底部;当然,还可以采用螺栓或螺纹固定连接方式,或焊接的固定连接方式。

基于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的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锻造曲拐与平衡块处的预锻模膛的分模面阶梯面状;锻造曲拐与平衡块处的终锻模膛的分模面呈阶梯面状。有利于曲轴预锻件/曲轴终锻件脱模。采用该设计时,与该多模膛锻造模具的分模面相适配的、锻造成型的曲轴锻件的分模线17形状如图1至图4所示。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接锻造非平面曲轴的多模膛锻造模具,能够直接锻造出非平面曲轴锻件,无须进行扭拐工序,能够降低曲轴锻件的生产成本;通过该多模膛锻造模具直接锻造的非平面曲轴锻件,金属流线完整顺畅,加工成曲轴成品件后,该曲轴成品件的力学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多个预锻模膛的设计(比如预锻模膛有2个,分别为第一预锻模膛和第二预锻模膛),使得曲轴的原坯料从曲轴预锻件逐步变形为曲轴终锻件;能够提高锻造模具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实现批量化生产曲轴锻件。特别适用于非平面曲轴锻件的锻造,比如锻造十字曲轴(90度曲轴),能够锻造平衡块间距特小的曲轴,比如平衡块的检具小于14mm的曲轴锻件。当然,本实用新型的锻造模具也能用于锻造其他规格的非平面曲轴锻件,也可用于锻造平面曲轴锻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