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上件的工件装夹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0974发布日期:2019-05-21 21:16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上件的工件装夹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件装夹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自动上件的工件装夹工具。



背景技术:

工件装夹工具是机床上用以装夹工件(和引导刀具)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将工件定位,以使工件获得相对于机床和刀具的正确位置,并把工件可靠地夹紧。根据夹具所采用的夹紧动力源不同,可分为:手动夹具、气动夹具、液压夹具、气液夹具、电动夹具、磁力夹具、真空夹具等。

夹具在夹紧工件的时候由于夹持效果不好,使工件在生产中如果遭受损伤,就会给厂家带动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夹持效果好的工件装夹工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上件的工件装夹工具,所述的装夹工具包括:支撑部件,所述的支撑部件由支撑板及设置在支撑板两侧下端的垫板组成;导向部件,所述的导向部件包括两个带导向明轨的安置块Ⅰ及两个带导向暗轨的安置块Ⅱ,所述的安置块Ⅰ及安置块Ⅱ相对设置,且相对设置安置块Ⅰ及安置块Ⅱ形成安置块组;安置部件,所述的安置部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每个安置块Ⅰ上的夹持块Ⅰ及分别设置在每个安置块Ⅱ上的夹持块Ⅱ;以及送件部件,所述的送件部件包括设置在安置块Ⅱ一侧的工件挡块,设置工件挡块外侧的送件活塞杆,设置在送件活塞杆杆部上的送件承接块及设置在送件承接块上的送件推块;其中所述的导向明轨及导向暗轨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的送件推块支撑在两个安置块Ⅰ的导向明轨上,且在送件承接块上、所述的送料推块外侧设置有工件保持块,所述的工件保持块与送件推块的端面在同一平面;并在所述的夹持块Ⅰ及夹持块Ⅱ上均设置有夹持槽,所述的夹持块Ⅰ及夹持块Ⅱ上的夹持槽构成一个矩形夹持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矩形夹持框内放置待加工的多个叠加在一起的工件,工件顺着夹持槽掉落,其中最底下的工件掉落在导向明轨及导向暗轨之间,通过驱动送件活塞杆,由于送件推块支撑在导向明轨,从而送件活塞杆会带动最底下的工件向工件挡块方向运动,直至带动工件完全与工件挡块相抵触,从而将工件牢牢得固定在导向暗轨内,便完成了对工件的固定;由于设置有工件保持块,从而使其他工具均悬置在夹持框内,当送件活塞杆再次运动带动送料推块回到初始位置时,悬置的工件中最底下的那个工件便掉落在导向明轨及导向暗轨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每个所述的安置块Ⅱ的导向暗轨末端上均设置有排件槽,在所述的其中一个安置块Ⅱ的一侧设置有排件活塞杆,在所述的排件活塞杆上设置有排件推块,所述的排件推块设置在排件槽内,且常态下排件推块的端面与导向暗轨的端面平齐;并在所述的另一个安置块Ⅱ的一侧设置有感应开关Ⅰ,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工件保持块的末端位置处设置有感应开关Ⅱ,其中感应开关Ⅰ及感应开关Ⅱ均可接入机床的数控系统内,且送件活塞杆及排件活塞杆均由数控系统控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置块Ⅱ的导向暗轨末端上设置有排件槽,在一个安置块Ⅱ的一侧设置有带排件推块的排件活塞杆,当工件加工完成后,驱动排件活塞杆带动排件推块将加工完成的工件退出导向暗轨。设置感应开关Ⅰ及传感器Ⅱ能实现自动上件及排件;当工件加工完成后送件活塞杆复位后带动工件保持块回到原位,此时便触发了感应开关Ⅱ,感应开关Ⅱ将触发信息传输到数控系统内,数控系统再驱动排件活塞杆带动排件推块将工件推出排件槽,此时触发感应开关Ⅰ,感应开关Ⅰ件工件排出的信息传输到数控系统中,数控系统变驱动送件活塞杆再次送件,如此循环加工,提高了工件加工的整体效率,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的安置块组中的安置块Ⅰ及安置块Ⅱ上设置有若干同心的导向孔,并在导向孔上设置导向支柱将安置块Ⅰ及安置块Ⅱ串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置块组中的安置块Ⅰ及安置块Ⅱ上导向孔,并在导向孔上设置导向支柱将安置块Ⅰ及安置块Ⅱ串联,从而能确保安置块Ⅰ及安置块Ⅱ在位置调整中导向明轨与导向暗轨的共线性,从而提高了调整的效率及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视图;

图4是图2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部件名称:1-支撑板、2-垫板、3-导向明轨、4-安置块Ⅰ、5-导向暗轨、6-安置块Ⅱ、7-夹持块Ⅰ、8-夹持块Ⅱ、9-工件挡块、10- 送件活塞杆、11-送件承接块、12-送件推块、13-工件保持块、14-夹持槽、15- 矩形夹持框、16-排件槽、17-排件活塞杆、18-排件推块、19-感应开关Ⅰ、20- 感应开关Ⅱ、21-固定槽Ⅰ、22-固定孔、23-固定槽Ⅱ、24-固定槽Ⅲ、25-导向孔、26-导向支柱、27-工件支撑块、28-夹持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自动上件的工件装夹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夹工具包括:支撑部件,所述的支撑部件由支撑板1及设置在支撑板1两侧下端的垫板2组成;导向部件,所述的导向部件包括两个带导向明轨3的安置块Ⅰ4及两个带导向暗轨5的安置块Ⅱ6,所述的安置块Ⅰ4及安置块Ⅱ6相对设置,且相对设置安置块Ⅰ4及安置块Ⅱ6形成安置块组;安置部件,所述的安置部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每个安置块Ⅰ4上的夹持块Ⅰ7及分别设置在每个安置块Ⅱ6上的夹持块Ⅱ8;以及送件部件,所述的送件部件包括设置在安置块Ⅱ6一侧的工件挡块9,设置工件挡块9外侧的送件活塞杆10,设置在送件活塞杆10杆部上的送件承接块11 及设置在送件承接块11上的送件推块12;其中所述的导向明轨3及导向暗轨5 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的送件推块12支撑在两个安置块Ⅰ4的导向明轨3上,且在送件承接块11上、所述的送料推块外侧设置有工件保持块13,所述的工件保持块13与送件推块12的端面在同一平面;并在所述的夹持块Ⅰ7及夹持块Ⅱ 8上均设置有夹持槽14,所述的夹持块Ⅰ7及夹持块Ⅱ8上的夹持槽14构成一个矩形夹持框1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矩形夹持框15内放置待加工的多个叠加在一起的工件,工件顺着夹持槽14掉落,其中最底下的工件掉落在导向明轨3及导向暗轨5之间,通过驱动送件活塞杆10,由于送件推块12支撑在导向明轨3,从而送件活塞杆10会带动最底下的工件向工件挡块9方向运动,直至带动工件完全与工件挡块9相抵触,从而将工件牢牢得固定在导向暗轨5内,便完成了对工件的固定;由于设置有工件保持块13,从而使其他工具均悬置在夹持框内,当送件活塞杆10再次运动带动送料推块回到初始位置时,悬置的工件中最底下的那个工件便掉落在导向明轨3及导向暗轨5之间。

在每个所述的安置块Ⅱ6的导向暗轨5末端上均设置有排件槽16,在所述的其中一个安置块Ⅱ6的一侧设置有排件活塞杆17,在所述的排件活塞杆17上设置有排件推块18,所述的排件推块18设置在排件槽16内,且常态下排件推块18的端面与导向暗轨5的端面平齐;并在所述的另一个安置块Ⅱ6的一侧设置有感应开关Ⅰ19,在所述支撑板1上、所述工件保持块13的末端位置处设置有感应开关Ⅱ20,其中感应开关Ⅰ19及感应开关Ⅱ20均可接入机床的数控系统内,且送件活塞杆10及排件活塞杆17均由数控系统控制。

通过在安置块Ⅱ6的导向暗轨5末端上设置有排件槽16,在一个安置块Ⅱ6 的一侧设置有带排件推块18的排件活塞杆17,当工件加工完成后,驱动排件活塞杆17带动排件推块18将加工完成的工件退出导向暗轨5。设置感应开关Ⅰ19 及传感器Ⅱ能实现自动上件及排件;当工件加工完成后送件活塞杆10复位后带动工件保持块13回到原位,此时便触发了感应开关Ⅱ20,感应开关Ⅱ20将触发信息传输到数控系统内,数控系统再驱动排件活塞杆17带动排件推块18将工件推出排件槽16,此时触发感应开关Ⅰ19,感应开关Ⅰ19件工件排出的信息传输到数控系统中,数控系统变驱动送件活塞杆10再次送件,如此循环加工,提高了工件加工的整体效率,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每个所述的安置块Ⅰ4上设置设置有一个固定槽Ⅰ21,在每个所述的安置块Ⅱ6上设置有若干固定孔22;并在所述的支撑板1上设置若干与固定槽Ⅰ21 相配合固定槽Ⅱ2423及与固定孔22一一对应且相配合的固定槽Ⅱ2423。

通过在安置块Ⅰ4上设置设置有一个固定槽Ⅰ21,在支撑板1上设置若干与固定槽Ⅰ21相配合固定槽Ⅱ2423,在固定槽Ⅰ21及固定槽Ⅱ2423的配合下能实现安置块Ⅰ4在X向的移动及Y向的移动;在每个安置块Ⅱ6上设置有若干固定孔22;并支撑板1上设置与固定孔22一一对应且相配合的固定槽Ⅱ2423,在固定孔22与固定槽的配合小能实现安装件Ⅱ在Y向的移动;进而通过改变安置块Ⅰ4及安置块Ⅱ6的位置实现对矩形夹持框15的大小进行调整,从而能实现对规格不同的工件进行夹持安装。

在所述的安置块组中的安置块Ⅰ4及安置块Ⅱ6上设置有若干同心的导向孔 25,并在导向孔25上设置导向支柱26将安置块Ⅰ4及安置块Ⅱ6串联。通过在安置块组中的安置块Ⅰ4及安置块Ⅱ6上导向孔25,并在导向孔25上设置导向支柱26将安置块Ⅰ4及安置块Ⅱ6串联,从而能确保安置块Ⅰ4及安置块Ⅱ6在位置调整中导向明轨3与导向暗轨5的共线性,从而提高了调整的效率及精度。

在导向明轨3上、所述的送件推块12的内侧设置有工件支撑块27,且所述的工件支撑块27与送件推块12为一体成型。通过在导向明轨3上、送件推块 12的内侧设置有工件支撑块27,工件支撑块27能在工件加工时确保工件不会沿着排件槽16滑出,从而确保了工件装夹的稳定性。

在所述的夹持槽14上设置有夹持过渡部28。通过在夹持槽14上设置有夹持过渡部28,从而能确保工件在矩形夹持框15内或下落的时候出现磕碰,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