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铜带开料的拉力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8947发布日期:2019-08-07 02:31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铜带开料的拉力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带拉力控制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铜带开料的拉力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组件焊接用的焊带在其生产工艺中涉及到宽铜带开料成多条细铜带的开料过程;铜带开料过程中为了控制铜带的延伸率会对正在进行开料的铜带给予合理的拉力控制。

公告号CN202028818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焊接用焊带开料机的拉力控制系统,包括放线端、收线端以及放线端与收线端之间的开料机,放线端的机架上设有放线盘,收线端的机架上设有收线电机一以及收线盘,开料机上设有开料滚刀,放线盘里放出的铜带经开料滚刀开料后经开料机上的导杆接入收线盘,是在开料滚刀后序的机架上设有拉力控制装置。该实用新型通过拉力控制系统来控制收线电机一的转速,从而弥补由于收线盘上铜带厚度的不断增加和放线盘铜带厚度不断减少而引起的铜带传导中拉力改变的缺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铜带开料的拉力控制系统,解决了由于收线盘上铜带厚度的不断增加和放线盘铜带厚度的不断减少而引起的铜带传导中拉力改变的问题,使铜带在传送中始终存在一个特定的拉力值来达到铜带延伸率的有效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铜带开料的拉力控制系统,包括竖直板、铜带、位于竖直板水平两端的放线端和收线端、以及位于放线端和收线端之间的靠近放线端的开料部和靠近收线端的拉力调节部;所述竖直板的竖直面向其内部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上下端贯穿于竖直板的上下端面;所述拉力调节部包括电机一、置于通槽内的丝杠和连接块;所述电机一位于通槽上部,且固定于竖直板顶部;所述电机一的输出轴置于通槽内与丝杠同轴连接;所述连接块穿设于丝杠;所述通槽相对的两个竖直侧壁分别向内开设有滑动槽;两个所述滑动槽内滑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侧固定连接于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背离限位块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绕其轮面一圈设有张力传感器;所述张力传感器电信号连接于电机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铜带经过放线端进入开料部开料呈若干根铜带,然后依次绕过第一根校对导杆、张紧轮和第二根校对导杆;铜带经过第二根校对导杆缠绕在收线盘上,期间,随着放线端缠绕的铜带的厚度便薄,与此同时,收线端的铜带的厚度变厚,使铜带传输过程中的拉力和起始状态不同,且会随时变化,这时,通过张紧轮上的张力传感器的设定值,当张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张力值过低或过高时,通过张力传感器的信号传递,通知电机一正转或反转,使连接块上移或者下移,间接带动连接块上的张紧轮上移或者下移,以此来实现张力的调节,保持铜带的拉力控制系统平衡。

作为优选,所述张紧轮的两侧下部均设有校对导杆;所述校对导杆垂直固定于竖直板;所述校对导杆的表面设有带显示的测力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校对导杆表面可以测出该点张力大小,可以实时地提供铜带在开料过程中的拉力大小,也可以和张紧轮上的张力传感器进行比较,避免两者之间其中一个出现误差,提高了铜带的拉力控制精度。

作为优选,所述放线端和收线端均设置有自动上下料装置;每个所述自动上下料装置包括气缸和斜槽;所述斜槽分别倾斜开设于竖直板位于放线端和收线端处;所述气缸的伸缩杆固定连接于放线端和收线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轻人力对铜带的抬升或者下料,降低人工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放线端包括放线盘、转动杆一和穿过斜槽的固定筒一;所述放线盘固定连接于转动杆一;所述转动杆一转动套接于固定筒一内;所述转动杆一与固定筒一之间连接有轴承一;所述固定筒一的筒壁垂直固定连接于气缸的伸缩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缸一进气,可以推动固定筒一沿斜槽运动,并能保持在一定位置,转动杆在收线端的带动下在固定筒中转动,可以间接带动放线盘转动,从而实现放线盘的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收线端包括收线盘、电机二、转动杆二和穿过斜槽的固定筒二;所述收线盘固定连接于转动杆二;所述转动杆二转动套接于固定筒二内,且转动杆二穿过固定筒二转动连接于电机二;所述转动杆二与固定筒二之间连接有轴承二;所述固定筒二的筒壁垂直固定连接于气缸的伸缩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缸二进出气可以实现固定筒二沿斜槽上下移动,进行上下料,电机二的启动可以带动转动杆二在固定筒二中转动,从而带动收线盘的转动,由收线盘的主动带动放线盘的从动,驱动整个拉力控制系统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拉力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自动上下料、放线端以及收线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图1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竖直板;11、通槽;12、滑动槽;2、铜带;3、放线端;31、放线盘;32、转动杆一;33、固定筒一;4、收线端;41、收线盘;42、电机二;43、转动杆二;44、固定筒二;5、开料部;6、拉力调节部;61、电机一;62、丝杠;63、连接块;64、限位块;65、张紧轮;66、张力传感器;7、校对导杆;8、测力计;9、自动上下料装置;91、气缸;92、斜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铜带2开料的拉力控制系统,包括竖直板1、铜带2、位于竖直板1水平两端的带放线盘31的放线端3和带收线盘41的收线端4、以及位于放线端3和收线端4之间的靠近放线端3的开料部5和靠近收线端4的拉力调节部6。

如图1所示,竖直板1的竖直面向其内部开设有通槽11;通槽11的上下端贯穿于竖直板1的上下端面;通槽11相对的两个竖直侧壁分别向内开设有滑动槽12。

如图1、2所示,拉力调节部6包括电机一61、置于通槽11内的丝杠62和连接块63;电机一61位于通槽11上部,且固定于竖直板1顶部;电机一61的输出轴置于通槽11内与丝杠62同轴连接;连接块63穿设于丝杠62上;限位块64滑动设置于两个滑动槽12;限位块64的一侧固定连接于连接块63;连接块63背离限位块64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张紧轮65;张紧轮65绕其轮面一圈设有张力传感器66;张力传感器66电信号连接于电机一61。

如图1、4所示,张紧轮65的两侧下部均设有校对导杆7;校对导杆7垂直固定于竖直板1;校对导杆7的表面设有带显示的测力计8。

如图3所示,放线端3和收线端4均设置有自动上下料装置9;每个自动上下料装置9包括气缸91和斜槽92;斜槽92分别倾斜开设于竖直板1位于放线端3和收线端4处;气缸91的伸缩杆固定连接于放线端3和收线端4。

如图3所示,放线端3包括放线盘31、转动杆一32和穿过斜槽92的固定筒一33;放线盘31固定连接于转动杆一32;转动杆一32转动套接于固定筒一33内;转动杆一32与固定筒一33之间连接有轴承一;固定筒一33的筒壁垂直固定连接于气缸91的伸缩杆。

如图3所示,收线端4包括收线盘41、电机二42、转动杆二43和穿过斜槽92的固定筒二44;收线盘41固定连接于转动杆二43;转动杆二43转动套接于固定筒二44内,且转动杆二43穿过固定筒二44转动连接于电机二42;转动杆二43与固定筒二44之间连接有轴承二;固定筒二44的筒壁垂直固定连接于气缸91的伸缩杆。

具体工作原理:用气缸91出气把固定筒一33或者固定筒二44沿斜槽92下移,把缠绕有铜带2的筒子和没有缠绕铜带2的筒子轻松的推进放线盘31或者收线盘41上,利用气缸91进气,把固定筒一33或者固定筒二44沿斜槽92上移,使放线盘31或者收线盘41支撑筒子抬离地面,可以减少人力的抬起和拿下,尤其当放线盘31或者收线盘41缠绕铜带时,其重力十分巨大,人力抬起和拿下十分吃力。

电机二42运转,使转动杆二43转动带动收线盘41转动,从而联动放线盘31转动,铜带2经过放线端3的放线盘31进入开料部5开料,开料部5的刀片把原本一根的宽铜带2分割成呈若干根窄的铜带2,然后依次绕过第一根校对导杆7、张紧轮65和第二根校对导杆7;铜带2经过第二根校对导杆7缠绕在收线盘41上;期间,随着放线盘31上缠绕的铜带2的厚度便薄,与此同时,收线盘41上的铜带2的厚度变厚,使铜带2传输过程中的拉力和起始状态不同,且会随时变化,这时,通过张紧轮65上的张力传感器66的设定值,当张力传感器66检测到的张力值过低或过高时,通过张力传感器66的信号传递,通知电机一61正转或反转,使连接块63上移或者下移,间接带动连接块63上的张紧轮65上移或者下移,以此来实现张力的调节,保持铜带2的拉力控制系统平衡。

不仅如此,校对导杆7表面还可以测出该接触点的张力大小,可以实时地提供铜带2在开料过程中的拉力大小,也可以和张紧轮65上的张力传感器66进行比较,避免两者之间其中一个出现误差,提高了铜带2的拉力控制精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