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型数控车床主轴卸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3864发布日期:2019-08-07 01:02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型数控车床主轴卸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主轴卸荷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重型数控车床主轴卸荷装置。



背景技术:

在航天、船舶、风电、水电、军工、矿山、火车、汽车等各种大、中型盘、轴套、类零件加工过程中,除了对盘、轴、套类零件的外圆、内孔有车削精度要求外,这些盘、轴、套类零件往往需要较高的金属去除率和无振纹加工要求。这样,就需要一种大切削力的重型且高效的数控机床。而大切削力机床则需选择大功率、大扭矩的主轴电机,或是再安装上减速箱来增大扭矩;最后通过皮带传动到主轴上来实现对零件的较大的金属去除率和无振纹加工要求。这种机床要求主轴箱和主轴要有较大的刚性,主轴轴承要有较大的承载力。

普通重型数控卧式车床通常采用主轴皮带轮直接安装于主轴上,这种方式通常对机床主轴轴承甚至主轴带来很大的额外径向压力,长期使用会对主轴轴承甚至主轴造成损伤从而大大降低主轴轴承甚至主轴的使用寿命。而一台机床最核心的部件就是主轴部分,而主轴轴承和主轴是主轴部分的最核心配套件,价格昂贵、且轴承生产周期较长,降低主轴和主轴轴承的使用寿命对整个机床设备是一个重要的损失。如果在客户厂房更换轴承,若没有合适工具,维修成本及维修周期也会很长,对客户导致重要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型数控车床主轴卸荷装置,用于解决消除皮带轮对主轴产生额外负荷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重型数控车床主轴卸荷装置,包括主轴箱、支撑套、皮带轮、扭矩接盘、主轴以及卸荷组件;

支撑套与主轴箱连接在一起,主轴可转动的设置在支撑套和主轴箱内;皮带轮通过卸荷组件匹配安装在所述支撑套外侧;扭矩接盘连接在皮带轮的一端,主轴位于扭矩接盘内,扭矩接盘内侧与主轴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卸荷组件包括深沟球轴承,深沟球轴承安装在所述皮带轮和支撑套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深沟球轴承与皮带轮之间安装有轴承外隔套。

进一步的,所述深沟球轴承与支撑套之间安装有轴承内隔套。

进一步的,所述深沟球轴承的外端设有对其进出轴向固定的轴用挡圈。

进一步的,所述扭矩接盘与主轴之间通过传动键连接在一起。

实用新型内容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实用新型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皮带转递到皮带轮的力通过轴承内支撑套、轴承外隔套和两件深沟球轴承作用于支撑套上,两件深沟球轴承可承受较大的径向支撑力,这样皮带传递到皮带轮上的力就会大大减轻,作用于支撑套的力就会很小。而支撑套固定于主轴箱上,且支撑套与主轴之间有间隙不接触,力作用不到主轴上,达到对主轴卸荷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主轴箱1;2、支撑套;3、深沟球轴承;4、轴承内隔套;5、轴承外隔套;6、轴用挡圈;7、皮带轮;8、扭矩接盘;9、传动键;10、主轴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技术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重型数控车床主轴卸荷装置,包括主轴箱11、支撑套2、皮带轮7、扭矩接盘8、主轴10以及卸荷组件。所述支撑套2与主轴箱11通过止口定位、螺钉固定在一起,主轴10可转动的设置在支撑套2和主轴箱11内;所述皮带轮7通过卸荷组件匹配安装在所述支撑套2外侧。扭矩接盘8通过螺钉固定在皮带轮7的一端,主轴10的外端位于扭矩接盘8内,扭矩接盘8通过传动键9与主轴10连接在一起。

所述卸荷组件包括轴承内支撑套2、轴承外隔套5和两件深沟球轴承3,深沟球轴承3安装在所述皮带轮7和支撑套2之间;深沟球轴承3的外侧与皮带轮7之间安装所述的轴承外隔套5,深沟球轴承3的内侧与支撑套2之间安装所述的轴承内隔套4;深沟球轴承3的外端设有对其进出轴向固定的轴用挡圈6。

本装置的卸荷原理为:皮带转递到皮带轮7的力通过轴承内隔套4、轴承外隔套5和两件深沟球轴承3作用于支撑套2上;由于两件深沟球轴承3可承受较大的径向支撑力,这样皮带传递到皮带轮7上的力就会大大减轻,作用于支撑套2的力就会很小。而支撑套2固定于主轴箱11上,且支撑套2与主轴10之间有间隙不接触,力就作用不到主轴10上,达到对主轴10卸荷的作用。

扭矩传递时,皮带轮7传过来的扭矩作用于扭矩接盘8,扭矩接盘8再通过传动键9将扭矩传递到主轴10上,从而为主轴10提供机床切削的动力源。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