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打三点功能的转盘式多工位笔头自动加工机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15327发布日期:2020-06-09 19:17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具有打三点功能的转盘式多工位笔头自动加工机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具有打三点功能的转盘式多工位笔头自动加工机床。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圆珠笔笔头生产一般都是采用多台机床分道工序完成车削、钻孔、检测,然后在另外几台机床上进行加珠与收口工序,笔头从不锈钢线材的短坯开始,经过多道工序的外形切削,内孔钻削、铰孔,并对内腔结构进行冲槽、装珠、压相贴面、收口等一系列精密加工工序,直到成品送出,一次装夹全部加工完成,现有技术中,在生产针管笔头时需要将管料的头部先进行缩管,使收缩后的管径符合加工需求,然后在收缩过的管段上径向上向内打三点,打三点之后管壁向内凹进,以承托球珠,打三点是使管料内壁向内凹进三点来作为支撑钢珠的球座,此方法在制作中要求打点的位置上下一致、深浅大小一致、角度均匀等分,要求的精度高,否则很容易造成笔头加工后球座偏移,或者钢珠落在球座支撑点上不均匀,导致收口后单边、书写时线条有粗细,严重时会造成书写短线或麻点。

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102873538a中公开的具有打三点功能的转盘式多工位笔头自动加工机床,斜滑块的内端与钢针的一端固定连接,钢针变钝之后,不便于更换钢针,更换时需要将斜滑块一并换下,更换维修耗时较长,笔头插入打点设备后的就位情况不便于控制,且不便于将笔头夹紧,很有可能出现打点位置不准确的情况,对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此外,在某一根钢针断裂之后该设备无法及时停止打点,将导致后续多个笔头打点不全,大量笔头报废,浪费生产物料,降低了生产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具有打三点功能的转盘式多工位笔头自动加工机床,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斜滑块,所述斜滑块的一端开设有插槽,所述斜滑块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压紧座,所述压紧座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钢针座,所述钢针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钢针,所述斜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中部活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驱动套,所述驱动套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楔形块,所述底座的内部开设有腔体,所述腔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微型马达,所述微型马达的轴上固定连接有旋转盘,所述旋转盘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旋转盘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摆杆,所述摆杆的中部焊接有夹紧块。

可选的,所述斜滑块的一侧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与底座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压紧座有两个,两个所述压紧座之间的距离等于钢针座的长度,所述插槽的宽度等于钢针座的宽度,所述插槽的长度大于钢针座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限位杆分别插接在钢针座、压紧座以及斜滑块的内部,所述限位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远离挡板的一端与壳体的内顶壁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楔形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电晶体,所述压电晶体的一侧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由聚四氟乙烯制成。

可选的,所述腔体的中部开设有加工孔,所述加工孔贯穿腔体。

可选的,所述摆杆有两个,两个所述摆杆均与底座铰接。

可选的,所述滑槽的上部设有光电感应器,所述光电感应器与底座固定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具有打三点功能的转盘式多工位笔头自动加工机床,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具有打三点功能的转盘式多工位笔头自动加工机床,通过插槽、压紧座以及钢针座之间的配合设置,在拆卸和安装钢针时更加便捷,缩短维修耗时,解决传统打点设备更换钢针费时费力的问题,此外,通过设置压电晶体,实时检测楔形块与斜滑块之间的作用力,当钢针折断之后,压电晶体检测出斜滑块与楔形块之间的作用力变小,驱动套立即被停止运行,防止后续的笔头被加工报废。

2、该具有打三点功能的转盘式多工位笔头自动加工机床,通过旋转盘、连接杆、摆杆以及夹紧块之间的配合设置,当笔头被准确定位之后,夹紧块将笔头夹紧,防止笔头发生窜动,提高打点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腔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紧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钢针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滑槽;3、第一弹簧;4、斜滑块;5、插槽;6、压紧座;7、钢针座;8、钢针;9、壳体;10、限位杆;11、挡板;12、第二弹簧;13、驱动套;14、楔形块;15、压电晶体;16、耐磨层;17、加工孔;18、腔体;19、微型马达;20、旋转盘;21、连接杆;22、摆杆;23、夹紧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具有打三点功能的转盘式多工位笔头自动加工机床,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导向柱,导向柱的内部开设有滑槽2,滑槽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斜滑块4,滑槽2的上部设有光电感应器,光电感应器与底座1固定连接,斜滑块4的一侧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3,第一弹簧3与底座1固定连接,斜滑块4的一端开设有插槽5,斜滑块4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安装腔与插槽5贯通,安装腔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压紧座6,压紧座6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钢针座7,压紧座6有两个,两个压紧座6之间的距离等于钢针座7的长度,插槽5的宽度等于钢针座7的宽度,插槽5的长度大于钢针座7的长度,通过插槽5、压紧座6以及钢针座7之间的配合设置,在拆卸和安装钢针8时更加便捷,缩短维修耗时,解决传统打点设备更换钢针8费时费力的问题,钢针座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钢针8,斜滑块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壳体9,壳体9的中部活动连接有限位杆10,限位杆10分别与钢针座7、压紧座6以及斜滑块4插接,限位杆10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挡板11,挡板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2,第二弹簧12远离挡板11的一端与壳体9的内顶壁固定连接,底座1的上方设有驱动套13,驱动套13与气缸连接,由气缸驱动,驱动套13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楔形块14,楔形块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电晶体15,压电晶体15的一侧设有耐磨层16,耐磨层16由聚四氟乙烯制成,通过设置压电晶体15,实时检测楔形块14与斜滑块4之间的作用力,当钢针8折断之后,压电晶体15检测出斜滑块4与楔形块14之间的作用力变小,驱动套13立即被停止运行,防止后续的笔头被加工报废,滑槽2的下部开设有腔体18,腔体18的中部开设有加工孔17,加工孔17贯穿腔体18,腔体1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微型马达19,微型马达19的轴上固定连接有旋转盘20,旋转盘20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21,连接杆21远离旋转盘20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摆杆22,摆杆22有两个,两个摆杆22均与底座1铰接,摆杆22的中部焊接有夹紧块23,通过旋转盘20、连接杆21、摆杆22以及夹紧块23之间的配合设置,当笔头被准确定位之后,夹紧块23将笔头夹紧,防止笔头发生窜动,提高打点的精度,本实用新型在对比文件的基础上不仅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还能够减少笔头次品的产生率,钢针8损坏之后更换方便。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使用时,将笔头插入加工孔17之中,当笔头向上移动至光电传感器的中部时,笔头无法继续移动从而被准确定位,光电传感器感应到笔头,微型马达19被启动,旋转盘20发生转动,连接杆21带动摆杆22以及夹紧块23靠近加工孔17中的笔头,夹紧块23将笔头夹紧,气缸推动驱动套13向下移动,楔形块14推动斜滑块4移动,三个钢针8同时靠近笔头,在笔头上打上三个凹点,打点结束之后,微型马达19带动旋转盘20向反方向旋转,连接杆21推动摆杆22和夹紧块23远离笔头,笔头被松开,从加工孔内取出笔头即可,当钢针8断裂之后,楔形块14与斜滑块4之间的作用力减小,压电晶体15受到的压力较小,产生电荷较小,气缸关闭,驱动套13便停止运行,当需要更换损坏的钢针8时,推上驱动套13,并将斜滑块4从底座1中拉出,向上拉动限位杆10,使限位杆10脱离压紧座6与钢针座7,横向推动钢针8,使钢针8脱离压紧座6,90°旋转钢针8与钢针座7,使钢针座7与插槽5对齐,从插槽5中取出钢针座7,将完好的钢针8与钢针座7对准插槽5并插入斜滑块4的内部,将钢针座7旋转90°之后,把钢针座7横向插入到两个压紧座6之间,并将限位杆10插入压紧座6与钢针座7之中,钢针8更换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压电晶体受力后表面产生电荷,此电荷经电荷放大器和测量电路放大和变换阻抗后就成为正比于所受外力的电量输出,通过设置压电晶体15,实时检测楔形块14与斜滑块4之间的作用力,当钢针8折断之后,压电晶体15检测出斜滑块4与楔形块14之间的作用力变小,驱动套13立即被停止运行,防止后续的笔头被加工报废,通过插槽5、压紧座6以及钢针座7之间的配合设置,在拆卸和安装钢针8时更加便捷,缩短维修耗时,解决传统打点设备更换钢针8费时费力的问题,通过旋转盘20、连接杆21、摆杆22以及夹紧块23之间的配合设置,当笔头被准确定位之后,夹紧块23将笔头夹紧,防止笔头发生窜动,提高打点的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