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件内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5392发布日期:2021-07-30 13:36阅读:46来源:国知局
管件内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管件加工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件内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加工制造管件时,由于管件较长,无法将管件全部放在机床上进行加工。位于机床外面的管件有可能产生弯折,导致管件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提高管件抗弯能力的管件内撑装置。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管件内撑装置,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端板,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有第二端板,所述固定杆可移动地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第二端板位于所述移动块与所述第一端板之间,所述固定杆连接有至少两个内撑机构,所述内撑机构包括撑杆、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固定杆转动连接有至少一根所述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二端板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分别与所述撑杆转动连接,所述撑杆与所述固定杆平行。

根据

本技术:
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支撑机构放入管件内,撑杆支撑管件内壁,提高了管件的抗弯能力,降低了管件产生弯折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管件内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管件内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管件内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3,本实用新型的管件内撑装置,包括固定杆10,固定杆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端板11,固定杆10滑动连接有第二端板12,固定杆10可移动地固定连接有移动块13,第二端板12位于移动块13与第一端板11之间,固定杆10连接有至少两个内撑机构,内撑机构包括撑杆21、第一转动杆22和第二转动杆23,固定杆10转动连接有至少一根第一转动杆22,第二端板12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23,第一转动杆22和第二转动杆23分别与撑杆21转动连接,撑杆21与固定杆10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加工管件时,将管件内撑装置放入管件中,第一端板放入管件内,抵住第一端板,将第二端板靠近第一端板,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转动,使得撑杆远离固定杆,直至撑杆顶住管件内壁,提高了管件的抗弯能力,降低了管件产生弯折的可能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设计固定杆以及撑杆的长度,也可以在管件内放置多个管件内撑装置。固定杆可移动地固定连接有移动块,也就是移动块能够相对于固定杆移动并且在移动块移动到位后,能够固定移动块和固定杆的位置。通过移动移动块,带动第二端板运动,移动块与第二端板固定连接,第二端板靠近或者远离第一端板,带动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转动,进而带动撑杆远离或者靠近固定杆。

进一步的,固定杆10连接有两个内撑机构,固定杆10的中心轴和两个撑杆21的中心轴位于同一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固定杆连接有两个内撑机构,能够降低管件内撑装置的制造成本,同时,也能够减轻管件内撑装置的重量,便于工人进行操作。固定杆的中心轴和两个撑杆的中心轴位于同一平面,在使用管件内撑装置支撑管件内壁时,使得管件能够受力更加平衡。

进一步的,内撑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转动杆22,两个第一转动杆22相互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内撑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转动杆,两个第一转动杆相互平行,在管件支撑装置支撑管件内壁时,两个第一转动杆始终保持平行,并且同步动作,提高了第一转动杆连接撑杆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移动块13与固定杆10螺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移动块与固定杆螺接,实现移动块与固定杆可移动地固定连接,便于调整移动块与固定杆之间的相对位置,降低了操作难度。

进一步的,移动块13与固定杆10滑动连接,移动块13螺接有螺栓14,螺栓14紧顶固定杆1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移动块与固定杆滑动连接,移动块螺接有螺栓,螺栓紧顶固定杆,在需要移动移动块时,转动螺栓,使得螺栓脱离固定杆,此时移动块能够相对于固定杆滑动;在移动块运动到位后,转动螺栓,使得螺栓紧顶固定杆,固定移动块与固定杆的位置。

进一步的,撑杆21为圆柱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撑杆为圆柱体,在撑杆紧顶管件内壁时,避免撑杆损伤管件内壁,同时,也能够使得撑杆更加贴合管件内壁,提高了管件支撑装置支撑管件内壁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第一端板11的半径小于第一转动杆22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端板的半径小于第一转动杆的长度,也就是第一端板的直径小于管件的内壁,能够将第一端板放入管件内,降低了操作难度。

进一步的,第一端板11的直径和第二端板12的直径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端板的直径和第二端板的直径相等,便于加工和生产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管件内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端板,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有第二端板,所述固定杆可移动地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第二端板位于所述移动块与所述第一端板之间,所述固定杆连接有至少两个内撑机构,所述内撑机构包括撑杆、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固定杆转动连接有至少一根所述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二端板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分别与所述撑杆转动连接,所述撑杆与所述固定杆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内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连接有两个所述内撑机构,所述固定杆的中心轴和两个所述撑杆的中心轴位于同一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内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撑机构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转动杆,两个所述第一转动杆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内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与所述固定杆螺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内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与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所述移动块螺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紧顶所述固定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内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为圆柱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内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一转动杆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内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端板的直径相等。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管件内撑装置,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端板,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有第二端板,所述固定杆可移动地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第二端板位于所述移动块与所述第一端板之间,所述固定杆连接有至少两个内撑机构,所述内撑机构包括撑杆、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固定杆转动连接有至少一根所述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二端板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分别与所述撑杆转动连接,所述撑杆与所述固定杆平行。将支撑机构放入管件内,撑杆支撑管件内壁,提高了管件的抗弯能力,降低了管件产生弯折的可能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宇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盐城大丰志得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3
技术公布日:2021.07.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