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70277发布日期:2021-08-31 14:04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折弯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



背景技术:

钢管不仅用于输送流体和粉状固体、交换热能、制造机械零件和容器,它还是一种经济钢材,用钢管制造建筑结构网架、支柱和机械支架,可以减轻重量,节省金属20~40%,而且可实现工厂化机械化施工;

钢管是具有空心截面,其长度远大于直径或周长的钢材,对钢管进行加工的最后环节需要对其进行校准工作,以此来判断是否达到出厂标准,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大多结构简单,只能对钢管进行简单的检测的功能,对钢管的折弯校准工作只能采用直推电机进行,但是这种校准工作存在挤压力度不够,校准质量差的问题,2.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大多功能单一,给钢管进行挤压的过程中都需要人工操作钢管对钢管进行移动,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还会造成挤压质量差的问题,3.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只有对钢管外部进行挤压的功能,但是对钢管外部挤压同时不能支撑钢管内部,会造成钢管外部受力,内部凹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通过安装了挤压装置、传输装置和限位辊,解决了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大多结构简单,只能对钢管进行简单的检测的功能,对钢管的折弯校准工作只能采用直推电机进行,但是这种校准工作存在挤压力度不够,校准质量差的问题,2.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大多功能单一,给钢管进行挤压的过程中都需要人工操作钢管对钢管进行移动,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还会造成挤压质量差的问题,3.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只有对钢管外部进行挤压的功能,但是对钢管外部挤压同时不能支撑钢管内部,会造成钢管外部受力,内部凹陷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包括主体、进料口、支撑柱、挤压装置、传输装置、出料口和限位辊,所述主体的左侧设有支撑柱,所述主体的上方设有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的左侧设有挤压装置,所述挤压装置的底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主体,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液压缸、推杆和模具,所述挤压装置的内部设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通过嵌合的方式连接推杆,所述推杆的外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模具。

优选的,所述传输装置包括马达、驱动杆和驱动轮,所述传输装置的内部设有马达,所述马达呈平均分布形式,所述马达的外部固定连接驱动杆,所述驱动杆通过嵌合的方式连接驱动轮。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右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限位辊,所述限位辊的外部固定连接辊轮,所述辊轮呈对称分布形式。

优选的,所述传输装置的右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进料口,所述传输装置的左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出料口。

优选的,所述传输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主体,所述传输装置的外部固定连接开关按钮。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通过挤压装置的底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主体,挤压装置的内部设有液压缸,液压缸通过嵌合的方式连接推杆,推杆的外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模具,在主体的顶部安装了挤压装置,主要的有益好处就是通过对称的液压缸强劲的挤压力带动模具对折弯的钢管进行挤压塑性的工作,可以有效的对其进行校准工作,提高了此装置的实用性。

(2)、该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通过传输装置的内部设有马达,马达的外部固定连接驱动杆,驱动杆通过嵌合的方式连接驱动轮,在主体的顶部安装了传输装置,主要的有益好处不仅可以通过内部马达带动驱动轮旋转给钢管传输至挤压装置的内部进行校准塑性,而且对称的驱动轮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辅助挤压和测量工作,提高了此装置的多功能性。

(3)、该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通过支撑柱的右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限位辊,限位辊的外部固定连接辊轮,在主体的左侧安装了限位辊,主要的有益好处就是把管道传输至主体的左侧,限位辊通过外部的辊轮给管道的内部支撑进行二次塑性,提高了此装置加工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挤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体-1、进料口-2、支撑柱-3、挤压装置-4、液压缸-41、推杆-42、模具-43、传输装置-5、马达-51、驱动杆-52、驱动轮-53、出料口-6、开关按钮-7、限位辊-8、辊轮-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包括主体1、进料口2、支撑柱3、挤压装置4、传输装置5、出料口6和限位辊8,所述主体1的左侧设有支撑柱3,所述主体1的上方设有传输装置5,所述传输装置5的左侧设有挤压装置4,所述挤压装置4的底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主体1,所述挤压装置4包括液压缸41、推杆42和模具43,所述挤压装置4的内部设有液压缸41,所述液压缸41通过嵌合的方式连接推杆42,所述推杆42的外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模具43,在主体1的顶部安装了挤压装置4,主要的有益好处就是通过对称的液压缸41强劲的挤压力带动模具43对折弯的钢管进行挤压塑性的工作,可以有效的对其进行校准工作,提高了此装置的实用性。

所述传输装置5包括马达51、驱动杆52和驱动轮53,所述传输装置5的内部设有马达51,所述马达51呈平均分布形式,所述马达51的外部固定连接驱动杆52,所述驱动杆52通过嵌合的方式连接驱动轮53,在主体1的顶部安装了传输装置5,主要的有益好处不仅可以通过内部马达51带动驱动轮53旋转给钢管传输至挤压装置4的内部进行校准塑性,而且对称的驱动轮53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辅助挤压和测量工作,提高了此装置的多功能性。

所述支撑柱3的右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限位辊8,所述限位辊8的外部固定连接辊轮9,所述辊轮9呈对称分布形式,在主体1的左侧安装了限位辊8,主要的有益好处就是把管道传输至主体1的左侧,限位辊8通过外部的辊轮9给管道的内部支撑进行二次塑性,提高了此装置加工的质量。

所述传输装置5的右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进料口2,所述传输装置5的左侧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出料口6,通过在传输装置5的左侧安装了出料口6,主要的有益好处就是对钢管传输的过程中进行限位工作,提高接下来的工作质量。

所述传输装置5的底部固定连接主体1,所述传输装置5的外部固定连接开关按钮7,通过在传输装置5的外部安装了开关按钮7,主要的有益好处就是通过开关按钮7控制主体1内部的装置,体现此装置的操控性和智能化。

工作原理:在使用此装置时,把此装置安装在指定的位置与外部的供能线路连接后开始投入使用,把钢管通过嵌合的方式放在传输装置5右侧的进料口2,使用传输装置5外部的开关按钮7打开传输装置5内部的马达51,马达51通过驱动杆52内部的齿轮带动驱动轮53旋转,对称的驱动轮53逆时针旋转把钢管从进料口2传输至出料口6,钢管通过出料口6进入挤压装置4的内部,打开挤压装置4内部的液压缸41,液压缸41通过缸内负压的方式向外推动推杆42,推杆42带动外部的模具43向钢管外部移动挤压,使得模具43通过强劲的压力把钢管进行校准塑性,在钢管进行塑性的过程中,把钢管移动至主体1的左侧,限位辊8通过嵌合的方式进入钢管的内部,通过限位辊8外部呈圆形的辊轮9对钢管内部进行限位挤压的工作,校准结束后使用开关按钮7操控驱动轮53反向旋转把钢管传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1、进料口2、支撑柱3、挤压装置4、液压缸41、推杆42、模具43、传输装置5、马达51、驱动杆52、驱动轮53、出料口6、开关按钮7、限位辊8、辊轮9,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石英舟清洗机槽体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解决了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大多结构简单,只能对钢管进行简单的检测的功能,对钢管的折弯校准工作只能采用直推电机进行,但是这种校准工作存在挤压力度不够,校准质量差的问题,2.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大多功能单一,给钢管进行挤压的过程中都需要人工操作钢管对钢管进行移动,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还会造成挤压质量差的问题,3.现有的机器人折弯校准装置只有对钢管外部进行挤压的功能,但是对钢管外部挤压同时不能支撑钢管内部,会造成钢管外部受力,内部凹陷的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