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50224发布日期:2021-09-15 07:58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型材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2.对于以c型钢为代表的半开口型材,在部分切除开口边部时(如图1和图2所示),如果采用传统的冲切方式:c型开口朝上放置产品冲切,会带来三个难以克服的困难:1、必须要求型材尺寸足够大否则下模受尺寸限制强度不足,经常性断裂导致或者根本就没办法实现,无法批量生产;2、其次这种加工方式冲压变形区和冲压毛刺朝向型材内部,影响装配,还需要额外增加工序进行修理清除;3、无法正常排除切屑,需要加辅助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的模具结构,能运用于小型半开口型材的切边加工,具备稳定批量生产的能力。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包括上模板、上模打杆、下模板、凸模、凹模和定位块;
5.所述凸模、所述凹模和所述定位块设置于所述下模板且围合形成了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供槽口朝下的产品的一端朝前插入;
6.所述容纳空间的左右侧设置有所述定位块,用于对产品左右限位;
7.所述凸模的下端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下模板,所述凸模形成有朝后的限位面,用于对产品朝前限位,所述凸模的上端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置有位于产品的槽内的上刃部,所述凸模朝上凸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限位面的前侧;
8.所述凹模设置有位于产品的下方的两个下刃部,两个所述下刃部分别位于所述凸模的两个所述上刃部的正下方;
9.所述上模板相对于所述下模板可上下移动,所述上模打杆的上端设置于所述上模板,所述上模打杆的下端与所述抵接部上下相对;
10.在所述上模板处于下极限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上模打杆的下端与所述抵接部抵接,两个所述上刃部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刃部靠拢,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11.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12.可选地,还包括上模限位柱,所述上模限位柱的上端设置于所述上模板;
13.在所述上模板处于所述下极限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上模限位柱的下端与所述下模板抵接。
14.可选地,所述凸模与所述上模打杆一一对应地设有两个,用于形成两个所述容纳空间;两个所述凸模左右间隔相对。
15.可选地,所述定位块包括第一定位块、第二定位块和第三定位块;
16.所述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和所述第三定位块沿左右向间隔设置,两个所
述凸模中的一个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定位块之间,另一个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块和所述第三定位块之间。
17.可选地,所述凹模包括第一凹模块、第二凹模块和第三凹模块;
18.所述第一凹模块、所述第二凹模块和所述第三凹模块沿左右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凸模中的一个位于所述第一凹模块与所述第二凹模块之间,另一个位于所述第二凹模块和所述第三凹模块之间;
19.所述第一凹模块的右上端设置有所述下刃部,所述第二凹模块的左上端和右上端均设置有所述下刃部,所述第三凹模块的左上端均设置有所述下刃部。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上模通过上模打杆带动下模运动,冲切后变形和毛刺朝外,切屑直接掉落不堆积,该模具结构能适用于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的稳定加工,并且模具维修便利、成本低。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产品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2为产品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1中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4中结构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图4中凸模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图4中凹模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号说明: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100、上模板1、上模打杆2、下模板3、凸模4、上刃部41、抵接部42、凹模5、第一凹模块5a、第二凹模块5b、第三凹模块5c、下刃部51、定位块6、第一定位块6a、第二定位块6b、第三定位块6c、弹性件7、上模限位柱8、产品200。
30.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3.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图3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的一实施例。
35.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100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1和上模打杆2,下模包括下模板3、凸模4、凹模5和定位块6。
36.如图3至图5所示,凸模4、凹模5和定位块6设置于下模板3且围合形成了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供槽口朝下的产品200的一端朝前插入;容纳空间的左右侧设置有定位块6,用于对产品200左右限位;凸模4的下端通过弹性件7连接下模板3,凸模4形成有朝后的限位面,用于对产品200朝前限位,凸模4的上端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置有位于产品200的槽内的上刃部41,凸模4朝上凸设有抵接部42,抵接部42位于限位面的前侧;凹模5设置有位于产品200的下方的两个下刃部51,两个下刃部51分别位于凸模4的两个上刃部41的正下方,其中,弹性件7可以为弹簧等,下模板3的上侧面设置有安装槽,凹模5和弹性件7设置于安装槽内,定位块6设置于下模板3的上侧面,定位块6的下侧面的部分与凹模5的上侧面抵接。
37.如图3至图5所示,上模板1相对于下模板3可上下移动,上模打杆2的上端设置于上模板1,上模打杆2的下端与抵接部42上下相对;在上模板1处于下极限位置的情况下,上模打杆2的下端与抵接部42抵接,两个上刃部41分别与两个下刃部51靠拢,弹性件7处于压缩状态。先产品200贴紧下模板3,插入凸模4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当模具上模向下移动时,上模打杆2接触凸模4的抵接部42继续向下运动,在向下的过程冲切切边;冲切完成后上模升起,凸模4在下面弹性件7的作用力下复位。
3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上模通过上模打杆2带动下模运动,冲切后变形和毛刺朝外,切屑直接掉落不堆积,该模具结构能适用于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的稳定加工,并且模具维修便利、成本低。
39.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100还包括上模限位柱8,上模限位柱8的上端设置于上模板1;在上模板1处于下极限位置的情况下,上模限位柱8的下端与下模板3抵接。上模限位柱8能限定出上模的下极限位置。
40.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凸模4与上模打杆2一一对应地设有两个,用于形成两个容纳空间;两个凸模4左右间隔相对。
41.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块6包括第一定位块6a、第二定位块6b和第三定位块6c;第一定位块6a、第二定位块6b和第三定位块6c沿左右向间隔设置,两个凸模4中的一个位于第一定位块6a与第二定位块6b之间,另一个位于第二定位块6b和第三定位块6c之间。
42.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凹模5包括第一凹模块5a、第二凹模块5b和第三
凹模块5c;第一凹模块5a、第二凹模块5b和第三凹模块5c沿左右向间隔设置,两个凸模4中的一个位于第一凹模块5a与第二凹模块5b之间,另一个位于第二凹模块5b和第三凹模块5c之间;第一凹模块5a的右上端设置有下刃部51,第二凹模块5b的左上端和右上端均设置有下刃部51,第三凹模块5c的左上端均设置有下刃部51。
43.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100的下模上形成有两个加工工位,这样在小型半开口型材切边模具结构100的一次合模过程中,能同时完成两个产品的加工。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