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上料装置及铣刀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10584发布日期:2023-01-20 13:13阅读:90来源:国知局
自动上料装置及铣刀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上料装置及铣刀生产线。


背景技术:

2.生产铣刀的工艺中,需要工件上开设刀刃或用于安装刀刃的凹槽,没有开设刀刃或用于安装刀刃的凹槽的部分形成刀柄,然后对工件进行处理,形成硬度较大的铣刀。
3.现有的生产线中,通过人工将工件安装在加工设备上,导致效率低。而且铣刀的型号众多,而且部分尺寸大小差别不大,因此,通过人工观察容易出现型号混淆,导致上料出错。
4.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上料装置及铣刀生产线,旨在解决现有的铣刀生产线上料效率低且容易出错的问题。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自动上料装置,用于将工件夹取至加工设备上,其包括机械臂、夹手和工件托板,夹手固定在机械臂的自由端,工件托板设置在机械臂一侧,工件托板上可拆卸连接有工件放置托盘,工件放置托盘上开设有多个可与工件配合的工件放置位。
8.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放置托盘顶面开设在有多个盲孔,多个所述盲孔呈阵列分布,所述盲孔形成所述工件放置位。
9.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机械臂为5轴以上机械臂,夹手设有两个,且两个夹手用于夹取工件端呈90度设置。
10.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夹手为手指气缸。
11.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械臂和工件托板均固定在机架上。
12.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托板上开设有定位凹槽,工件放置托盘上设置有与定位凹槽配合的定位凸台,工件托板或机架上安装有可将工件放置托盘压紧在工件托板上的压紧组件。
1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压紧组件为伸缩旋转气缸或杠杆缸。
14.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机架在机械臂和工件托板下方设有控制组件,所述机械臂和夹手均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15.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机架在机械臂和工件托板外侧设置有侧板,侧板上设有上料开口和装料开口,装料开口上安装有安全门。
16.一种铣刀生产线,包括加工设备和所述的自动上料装置,自动上料装置设在加工设备的一侧。
17.有益效果:在加工设备一侧设置主要由机械臂、夹手、工件托板和工件放置托盘组成的自动上料装置,其中,夹手固定在机械臂的自由端,工件托板设置在机械臂一侧,工件
托板上可拆卸连接有工件放置托盘,工件放置托盘上开设有多个可与工件配合的工件放置位,工件放置位与工件的型号是适配的,即同一尺寸的工件放置位只能放置对应的工件,因此工人将工件放置在工件放置托盘的工件放置位时,不会导致型号混淆。并且通过机械臂和夹手的设置,使得可以机械臂可以带动夹手到工件托板位置夹取工件,然后带动夹手和工件移动到加工设备上,并将工件放置在加工设备设定位置,实现自动上料,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是自动上料装置的立体图一。
19.图2是图1的俯视图。
20.图3是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4是自动上料装置的立体图二。
2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机械臂,200-夹手,300-工件托板,310-定位凹槽,400-工件放置托盘,410-工件放置位,500-机架,510-压紧组件,520-控制组件,530-侧板,531-上料开口,532-装料开口,533-安全门,600-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上料装置及铣刀生产线,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参阅图1-3,一种自动上料装置,用于将工件600夹取至加工设备上,在应用时,自动上料装置设置在加工设备一侧,且机械臂100的行程可以将工件放置托盘400上的工件600夹取到加工设备设定位置。
25.具体的,自动上料装置包括机械臂100、夹手200和工件托板300,夹手200固定在机械臂100的自由端,工件托板300设置在机械臂100一侧,工件托板300上可拆卸连接有工件放置托盘400,工件放置托盘400上开设有多个可与工件配合的工件放置位410。其中,工件放置托盘400设置有工件放置位410,且工件放置位410与工件的型号是适配的,即同一尺寸的工件放置位410只能放置对应的工件,因此工人将工件放置在工件放置托盘400的工件放置位410时,不会导致型号混淆。
26.同时,工件放置位410的设置,也对工件起到了定位作用,使工件放置托盘400固定在工件托板300上后,每个工件的位置时固定的,因此,方便编辑机械臂100执行夹取工件的程序。
27.上述中,通过机械臂100和夹手200的设置,使得可以机械臂100可以带动夹手200到工件托板300位置夹取工件,然后带动夹手200和工件移动到加工设备上,并将工件放置在加工设备设定位置,实现自动上料,提高生产效率。
28.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放置托盘400顶面开设在有多个盲孔,多个所述盲孔呈阵列分布,所述盲孔形成所述工件放置位410。其中,盲孔的尺寸与工件适配,多个所述盲孔呈阵列分布,使得相邻两个盲孔的距离相等,即夹手200每次夹取下一个工件时,所需要
移动的距离距是相等的,因此方便机械臂100的运动程序的编写。
29.在一详细实施例中,盲孔开口端的边沿设置有倒角,因此方便将工件安装到盲孔内。
30.上述中,需要更换加工的工件型号时,同时更换工件放置托盘400,即工件放置托盘400需要与所需要加工的工件适配。
31.具体的,所述机械臂100为5轴以上机械臂100,因此可以执行不同方向的动作,在本技术的详细实施例中,采用7轴机械臂100。夹手200设有两个,且两个夹手200用于夹取工件端呈90度设置,使得一次可以夹取两个工件,并且利用两个夹手200夹取工件时,也不会产生干涉。
32.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夹手200为手指气缸,即是采用气缸驱动两个卡爪进行夹取工件的结构,在进行夹取工件的动作时,卡爪从工件下方向下移动至工件外侧,然后将工件夹取,在夹取工件时,驱动两个卡爪夹紧工件的气缸始终处于工件上方,因此不会碰到相邻的工件,避免了发生干涉,也使得相邻两个工件之间的距离更近。
3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机架500,所述机械臂100和工件托板300均固定在机架500上。机架500的设置,使得工件托板300位于一定的高度,使得工人在安装工件放置托盘400时不需要弯腰。同样的,机架500的设置也使得机械臂100位于一定高度,使得其更加靠近加工设备放置工件的位置,因此机械臂100可以采用较小的结构,减少摆动幅度,减少应用该自动上料装置的生产线的占用空间。
34.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托板300上开设有定位凹槽310,工件放置托盘400上设置有与定位凹槽310配合的定位凸台,工件托板300或机架500上安装有可将工件放置托盘400压紧在工件托板300上的压紧组件510。更详细的,定位凹槽310为两个以上,且设置在工件托板300的顶面,工件放置托盘400的定位凸台也设置为两个以上,且设置在工件托板300的底面,当将工件放置托盘400放置在工件托板300上时,定位凸台插入在定位凹槽310内,实现定位凹槽310工件放置托盘400的定位,然后利用压紧组件510将工件放置托盘400压紧固定。
35.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紧组件510为伸缩旋转气缸或杠杆缸。
36.由于利用机架500将机械臂100和工件托板300支撑在一定的高度位置,因此机架500在机械臂100和工件托板300下方形成一定空间,本技术将控制机械臂100和夹手200动作的控制组件520安装在该空间内,即所述机架500在机械臂100和工件托板300下方设有控制组件520,使得自动上料装置整体体积更小。其中,机械臂100和夹手200均与控制组件520电性连接。
37.参阅图4,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为了保护工人的安全,机架500在机械臂100和工件托板300外侧设置有侧板530,侧板530将机械臂100和工件托板300包围,使得机械臂100执行上料动作时,人工不能将手伸进机械臂100的运动范围内。
38.其中,侧板530上设有上料开口531和装料开口532,上料开口531用于机械臂100将工件从工件放置托盘400上拿取到加工设备上,装料开口532用于工人将工件和工件放置托盘400放置在工件托板300上,其中,装料开口532上安装有安全门533,工人将工件和工件放置托盘400放置在工件托板300上后,关上安全门533,保证机械臂100执行上料动作时,人工不能将手伸进机械臂100的运动范围内。
39.一种铣刀生产线,包括加工设备和所述的自动上料装置,自动上料装置设在加工设备一侧,且自动上料装置的机械臂100能将工件夹取到加工设备的加工工位上。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2.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