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硅锰压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0400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碳硅锰压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冶金炼钢、铸造用的脱氧材料,具体说是一种碳硅锰压块。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冶金行业冶炼普碳钢和螺纹钢时,通常采用的合金化元素大都是使用硅锰合金补加硅铁及增碳剂来完成钢水的合金化过程。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在钢水的合金化过程需要加入多种合金化元素材料,使其工艺操作复杂容易出现控制失误,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及相应带来成本过高的问题。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在冶炼过程一次加入即不影响产品质量,又可控制成本过高的合金化添加材料,用以进行调碳、脱氧及合金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在冶炼过程中一次加入的碳硅锰压块。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深入实践发现,通过将主要的碳、硅、锰材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制得碳硅锰压块。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
再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碳硅锰压块的成型方法实现本发明的碳硅锰压块,主要包括锰、硅、碳及其含有的硫、磷、铁、水,按要求调配比例,加入粘接剂,速溶剂,充分混匀,放入成型机模具中压制成型、烘干去除水分即可。其中该碳硅锰压块的组份及含量(为重量百分数)组成的混合原料是锰40-60%、硅15-30%、碳1-10%、硫≤0.2%、磷≤0.25%、水分≤1%、铁余量。
本发明的组份及含量组成是锰45-55%、硅20-28%、碳2-9%、硫≤0.2%、磷≤0.25%、水分≤1%、铁余量。
本发明的组分及含量组成是锰48%、硅23%、碳2%、硫≤0.2%、磷≤0.25%、水分≤1%、铁余量。
本发明的碳硅锰压块的成型方法、其步骤是a、按上述重量百分比称取原料,放入混砂机中加入速溶剂、粘接剂搅拌10分钟形成混合原料;b、将a步骤的混合原料加入到成型机的模具中压制成型、脱模得到含水分的混合原料块体;c、将压制成型的混合原料块体,进行脱水烘干、烘干至180℃,冷却、即得到碳硅锰压块成品。
本发明的碳硅锰压块,因采用了按比例混合的有效成份原料。所以冶炼普碳钢和螺纹钢过程中一次加入,即能完成钢水的合金化过程,其具有工艺操作简便,在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同时还能适当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该碳硅锰压块可适用于电炉、转炉冶炼普通碳素结构钢和其它一些中高碳钢中应用,使用效果优于一般的硅锰合金。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其步骤是1、按重量选取原料硅锰合金粉粒77.95%、碳化硅粉粒20%、速溶剂0.05%、粘接剂2%(干基),总重量为100kg;其中硅锰合金粉粒的成份锰65.3%、硅17.5%、碳0.78%、磷0.15%、硫0.02%;碳化硅粉粒的成份硅64.2%、碳余量;粘接剂成份硅酸钠波美度52°、模数2.4;2、将上述原料加入混砂机中添加速溶剂、粘接剂进行混合搅拌10分钟形成均匀的混合原料;3、将上述混合原料加入成型的模具中进行压制成型,脱模得到含水分的混合原料成型块体;4、将成型的混合原料块体放入烘干室,烘干升温至180℃,自然冷却,即得到碳硅锰压块成品。
本发明的理化指标1化学成份、

2、物理形状、几何尺寸、密度

使用方式在出钢过程中加入至出钢的2/3时加完。
权利要求
1.一种碳硅锰压块,包括硅、锰、碳其中还有硫、磷、水份及其它杂质,其特征是它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锰40-60%、硅15-30%、碳1-10%、硫≤0.2%、磷≤0.25%、水分≤1%、铁余量。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硅锰压块,其特征是其中各原料的重量百分比范围是锰45-55%、硅20-28%、碳2-9%、硫≤0.2%、磷≤0.25%、水分≤1%、铁余量。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碳硅锰压块,其特征是其中各原料的重量百分比是锰48%、硅23%、碳2%、硫≤0.2%、磷≤0.25%、水分≤1%、铁余量。
4.按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碳硅锰压块,其特征是用所述的混合原料是压制成的一种块体。
5.一种用于权利要求4的制备方法,其方法步骤如下1)按上述重量百分比称取原料,放入混砂机中添加速溶剂、粘接剂搅拌10分钟形成混合原料;2)将混合原料加入到成型机的模具中压制成型得到含水分混合原料的块体;3)将脱模成型的混合原料块体进行烘干、烘干至180℃、冷却、即得到碳硅锰压块成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硅锰压块,它的重量百分比组成是锰40-60%、硅15-30%、碳1-10%、硫≤0.2%、磷≤0.25%、水分≤1%、铁余量经混合配比,加入粘结剂、速溶剂,放入混砂机中搅拌10分钟,加入成型机的模具中压制成型、脱模烘干至180℃,经检验合格即为成品。其具有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冶金行业冶炼普碳钢和螺纹钢时,能达到合金过程一次完成。
文档编号C21C7/06GK1834265SQ20061001242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5日
发明者李永毅, 杜永江, 刘庆丰 申请人:李永毅, 杜永江, 刘庆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