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结构的分流锥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211阅读:9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结构的分流锥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属于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改进结构 的分流锥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浇注系统中一般需要用到分流锥,分流锥单独加工后镶装在动模上。鉴于分流锥 在浇注系统中起到分流增压的重要作用,且其又在模具受热非常强烈的浇口套位置,故分 流锥的冷却方式必须设计合理,方能使分流锥起到良好的作用,减少其受热时的交变应力, 提高其寿命。如图1所示,传统的分流锥冷却系统为在分流锥本体底部打一个冷却水室2,外 接点冷却水管,铜管3进入分流锥本体内的只是一小部分,进、出水口 41、42设置于镶块5 上,这样冷却水流程远,冷却水到达分流锥的冷却水室2时已经比较热,对分流锥本体1的 冷却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冷却系统的维修、更换不方便。如图2所示,在传统分流锥冷却系统基础上改进的冷却系统为把出水口 42安排 在分流锥本体1侧面,加快了水循环,同时因增加了出水口 42而增加了分流锥本体1的冷 却面积,但冷却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 冷却效果明显、维护方便的改进结构的分流锥冷却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种改进结构的分流锥冷却系统,具有分流锥本体,所述分流锥本体内部设置有 一冷却水室,冷却水室内装设有一铜管,及分流锥本体端侧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 与铜管连通,出水口与冷却水室连通。进一步,所述冷却水室呈“凸”型结构,包括连接连通的一级水孔和二级水孔,二级 水孔的孔径小于一级水孔的孔径。进一步,所述铜管穿设于一级水孔和二级水孔内部。进一步,所述铜管两端开口。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内镶的铜管、侧插的进、出水口及冷却水室形成封闭循环式冷却系统,使得冷却 水大部分是对分流锥本体进行冷却,冷却效果好;2、进、出水口开设在分流锥本体上,增加了分流锥本体的冷却面积;3、冷却系统主要集中在分流锥本体上,水循环速度更快,同时也便于维护。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 施方式。

图1是现有技术之一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现有技术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分流锥冷却系统,具有分流锥本体1, 所述分流锥本体1内部设置有一冷却水室2,冷却水室2内装设有一铜管3,及分流锥本体 3端侧设置有进水口 41和出水口 42,进水口 41与铜管3连通,出水口 42与冷却水室2连通。上述冷却水室2呈“凸”型结构,包括连接连通的一级水孔21和二级水孔22,二级 水孔22的孔径小于一级水孔21的孔径,及所述分流锥本体1镶装于动模镶块5上,动模镶 块5封堵住冷却水室2的底孔,冷却水室2形成一封闭式空间。进一步,所述铜管3穿设于 一级水孔21和二级水孔22内部,其两端开口。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冷水从进水口 41流入分流锥本体1内的铜管 3,铜管3内的冷水从两端流出,分别进入冷却水室的一级水孔21和二级水孔22,对分流锥 本体1进行冷却,分流锥本体1的热量传递到冷却水上,冷却水室2的水温升高,然后从出 水口 42流出,把热量传送出外部,高温的分流锥本体1从而得到适当的降温,水却水室2、 铜管3及进、出水口 41、42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冷却系统,冷却水一进一出,在分流锥本体 1内循环流动,达到不断地给分流锥本体进行降温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 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 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权利要求一种改进结构的分流锥冷却系统,具有分流锥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锥本体内部设置有一冷却水室,冷却水室内装设有一铜管,及分流锥本体端侧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铜管连通,出水口与冷却水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分流锥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室呈 “凸”型结构,包括连接连通的一级水孔和二级水孔,二级水孔的孔径小于一级水孔的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分流锥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穿设于 一级水孔和二级水孔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分流锥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两端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结构的分流锥冷却系统,具有分流锥本体,所述分流锥本体内部设置有一冷却水室,冷却水室内装设有一铜管,及分流锥本体端侧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铜管连通,出水口与冷却水室连通。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内镶的铜管、侧插的进、出水口及冷却水室形成封闭循环式冷却系统,使得冷却水大部分是对分流锥本体进行冷却,冷却效果好;2、进、出水口开设在分流锥本体上,增加了分流锥本体的冷却面积;3、冷却系统主要集中在分流锥本体上,水循环速度更快,同时也便于维护。
文档编号B22D17/22GK201684912SQ201020215379
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31日
发明者张十中, 李四娣, 李维明, 罗金祺 申请人:广东鸿特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