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淬火感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4621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淬火感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淬火感应器。
背景技术
淬火感应器是利用感应加热原理对淬火工件进行加热的终端设备。淬火感应器内部设置的导磁体通以电流,从而产生磁场;将铁磁性材料放置于通以交流电流的导磁体内,由于交变磁场的作用,铁磁性材料的内部会产生感应电势,进而在铁磁性材料中涡流;由于趋肤效应,涡流聚积于铁磁性材料的表面产生热能,从而达到相变温度;再通过激冷达到淬火的目的。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淬火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的淬火感应器,其大体结构包括进水管010、出水管011、保护腔013, 淬火感应器的下表面012设计成与产品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保护腔013的作用是对淬火感应器进行降温保护,防止淬火感应器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损坏。而进水管010与出水管011的作用是将冷却水导入保护腔013和导出保护腔013, 使得保护腔013内的冷却水形成循环。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淬火感应器,其下表面012包括预热区加热面B和透热均热区加热面A,其中,预热区加热面B和透热均热区加热面A距离被加热工件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同。上述的被加热工件可以具体为螺栓,下面以螺栓为例对淬火感应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比如被加热的螺栓要求最低感应硬化层深度在5mm 6mm,故感应透热的深度必须达7mm 9mm ;因螺栓硬化区为球面部分硬化,深度方向的热量来源来自螺栓的球面端面的热传导;螺栓的球面端面的热源来自感应器内涡流转化而来的热能;被加热螺栓的球面端面在预热区预热时,预热区加热面B的温度低于800°C,不存在过热风险。当被加热工件传动到透热均热区时,螺栓端面的温度越来越高,而此时,螺栓的球面端面距离透热均热区加热面A的距离过近,螺栓的球面端面的余热不能及时的导走,从而会聚集大量的余热;余热聚集过多,会导致螺栓的球面端面产生过烧过热而融化的现象,从而导致螺栓球面端面的淬火硬化层深度达不到工艺要求。因此,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淬火感应器,其淬火时的稳定性较差,从而导致产品的淬火质量较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淬火感应器,以提高其淬火时的稳定性,提高产品的淬火质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淬火感应器,该淬火感应器淬火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提高产品的淬火质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淬火感应器,其下表面沿其轴线方向包括预热区加热面和透热均热区加热面;所述淬火感应器的所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的高度高于所述预热区加热面的高度。优选地,所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高度与所述预热区加热面高度的高度差H的范围是1. Omm 2. Omm0优选地,所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高度与所述预热区加热面高度之间高度差H具体为 1. 5mm ο优选地,所述预热区加热面与所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具有一体式结构,且均勻过度。优选地,还包括保护腔,所述保护腔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优选地,所述淬火感应器的导磁体表面涂覆有耐火材料。优选地,所述耐火材料具体为玻璃与高铝水泥混合的耐火材料。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淬火感应器,其下表面沿其轴线方向包括预热区加热面和透热均热区加热面;所述淬火感应器的所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的高度高于所述预热区加热面的高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淬火感应器,其透热均热区加热面的高度高于其预热区加热面的高度,其工作原理以螺栓为例进行介绍螺栓球端面的热源来自感应器内涡流转化而来的热能;被加热的螺栓在预热区预热时,预热区加热面的温度低于800度,螺栓球端面不存在过烧过热的风险;当被加热的螺栓传动到透热均热区时,螺栓球端面的温度越来越高, 设备在相同输出电压的情况下,增大淬火感应器透热均热区加热面与螺栓球端面之间的间隙,能加快螺栓球端面以及透热均热区加热面之间的余热的散发,避免螺栓球端面过热,从而避免了过热风险。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淬火感应器淬火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提高产品的淬火质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淬火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淬火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29]请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淬火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淬火感应器,其下表面022沿其轴线方向包括预热区加热面D 和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 ;淬火感应器的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的高度高于预热区加热面D的尚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淬火感应器,其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的高度高于其预热区加热面D的高度,其工作原理以螺栓为例进行介绍螺栓球端面的热源来自感应器内涡流转化而来的热能;被加热的螺栓在预热区预热时,预热区加热面D的温度低于800°C,螺栓球端面不存在过烧过热的风险;当被加热的螺栓传动到透热均热区时,螺栓球端面的温度越来越高,设备在相同输出电压的情况下,增大淬火感应器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与螺栓球端面之间的间隙,能加快螺栓球端面以及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之间的余热的散发,避免工件表面过热,从而避免了过热风险。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淬火感应器淬火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提高产品的淬火质量。具体的,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的高度与预热区加热面D的高度之间的高度差H的范围是1. Omm 2. 0mm。经具体的生产实践检验证明,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的高度与预热区加热面D的高度之间的高度差H在1. Omm 2. Omm之间时,既能够对加热工件进行良好的余热以及透热加热,又能够及时的将加热工件与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之间的余热快速扩散,不会对加热工件的加热端面造成过烧过热,能够提高产品的淬火质量。优选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高度与预热区加热面D高度之间高度差H具体为 1. 5mm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地增强淬火感应器加热时的稳定性,同时简化淬火感应器的结构,淬火感应器的预热区加热面D与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具有一体式结构,且均勻过度。预热区加热面D与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具有一体式结构,从而,预热区和透热均热区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利于预热区和透热均热区之间的导热,增加了淬火感应器结构的稳定性;而两者之间均勻过度,则进一步地利于预热区和透热均热区之间进行导热等,不会使得加热工件从预热区进入透热均热区时,加热工件的加热端面产生的温度不会骤然变化,从而影响加热工件的淬火质量。当然,为了保证淬火感应器的预热区加热面D以及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不会出现过热与过烧的现象,淬火感应器还包括保护腔023,保护腔023设置有进水口 020和出水口 021。冷却水通过进水口 020进入保护腔023,冷却水对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以及预热区加热面D进行冷却后,通过出水口 021派出保护腔023。而且,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保护腔023 内的冷却水可以通过进水口 020以及出水口 021及时的进行更换循环,从而能够对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以及预热区加热面D进行及时的冷却,保证淬火感应器的预热区加热面D以及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不会出现过热与过烧的现象。当然,为了保护淬火感应器设置的导磁体,淬火感应器的导磁体表面涂覆有耐火材料。具体的,上述述耐火材料具体为玻璃与高铝水泥混合的耐火材料。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淬火感应器,其下表面沿其轴线方向包括预热区加热面(D)和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感应器的所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的高度高于所述预热区加热面(D)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高度与所述预热区加热面(D)高度的高度差(H)的范围是1. Omm 2. 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高度与所述预热区加热面(D)高度之间高度差(H)具体为1. 5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区加热面(D) 与所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C)具有一体式结构,且均勻过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腔(023),所述保护腔 (023)设置有进水口 (020)和出水口 (0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感应器的导磁体表面涂覆有耐火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火材料具体为玻璃与高铝水泥混合的耐火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淬火感应器,其下表面沿其轴线方向包括预热区加热面和透热均热区加热面;所述淬火感应器的所述透热均热区加热面的高度高于所述预热区加热面的高度。在淬火感应器中,加热工件在预热区不会存在过烧过热的风险,而加热工件在透热均热区时,由于加热工件的加热端面与透热均热区加热面之间的距离较大,从而,加热工件的加热端面与透热均热区加热面之间的余热能够快速地散发,避免工件表面过热,从而避免了过热风险。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淬火感应器淬火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提高产品的淬火质量。
文档编号C21D1/42GK202297697SQ20112036393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6日
发明者燕存露 申请人:奥达科金属制品(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