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材淬火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29340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棒材淬火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为一种棒材淬火装置,所述棒材淬火装置包括有淬火槽,淬火槽的一侧设有淬火升降机,在与所述淬火升降机相对的淬火槽另一侧设有受料辊道,所述受料辊道的纵向与所述淬火槽一侧平行设置,所述受料辊道设置在一横移轨道车上,所述横移轨道车下方的轨道呈与受料辊道纵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淬火槽的两端。本发明棒材淬火装置不仅能够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而且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棒材淬火过程中,除了淬火升降机的水平托杆,其余机械设备都不与水直接接触,改善了设备运行的环境,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减少了设备维护费用和时间,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
【专利说明】棒材淬火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钢铁行业或机械加工中的淬火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棒材淬火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要求淬火设备既能完成棒材散料的淬火,又要能完成打捆棒材的淬火;并且要求棒材出炉后,必须在25s内进行淬火。
[0003]现有的淬火设备有两种型式:一种型式为淬火槽在辊道一侧布置,利用天车将辊道上的棒材吊起再横移运到淬火槽上方,再将棒材放入淬火槽中淬火,由于这一过程设备动作环节多,用时较长,不能满足棒材出炉后25s内进行淬火的工艺要求。另一种型式为淬火槽布置在辊道下方,辊道可以整体升降,棒材在辊道上停位后,辊道下降将棒材放入到淬火槽中,这一过程用时短可以满足工艺要求,但是辊道整体放入水中,给辊道轴承的密封、防止整体设备的快速腐蚀带来很多问题,增加了设备故障率,降低了生产效率。
[0004]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棒材淬火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方便的棒材淬火装置,以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提高自动化 程度。
[0006]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棒材淬火装置,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维护费用和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棒材淬火装置,所述棒材淬火装置包括有淬火槽,淬火槽的一侧设有淬火升降机,在与所述淬火升降机相对的淬火槽另一侧设有受料辊道,所述受料辊道的纵向与所述淬火槽一侧平行设置,所述受料辊道设置在一横移轨道车上,所述横移轨道车下方的轨道呈与受料辊道纵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淬火槽的两端。
[0008]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淬火升降机包括有沿淬火槽的一侧间隔设置的多个升降导向立柱,各升降导向立柱上设有能沿导向立柱上下移动的一导向小车,所述导向小车上固定设有一水平托杆,所述水平托杆朝向淬火槽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升降导向立柱的顶端设有从动链轮,底端设有主动链轮,两链轮之间设有传动链条,所述导向小车固定在传动链条上;所述各主动链轮连接在同一驱动轴上,所述驱动轴连接于一驱动电机。
[0009]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导向立柱由两个相对设置的工字型槽钢构成。
[0010]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受料辊道由辊道架和沿辊道架纵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辊子构成,所述辊子轴向与辊道架纵向呈垂直设置;所述辊道架上设有辊道驱动机构;所述轨道架在与所述各升降导向立柱的水平托杆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横向间隔部。
[0011]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横移轨道车由车架和车轮构成,车轮上连接有横移驱动机构;所述辊道架固定设置在车架上,所述车轮滚动地设置在所述轨道上。
[0012]由上所述,本发明棒材淬火装置不仅能够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而且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棒材淬火过程中,除了淬火升降机的水平托杆,其余机械设备(包括传动系统、轴承等)都不与水直接接触,改善了设备运行的环境,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减少了设备维护费用和时间,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0014]图1:为本发明棒材淬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发明中受料辊道及横移轨道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图4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发明中淬火升降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图7的侧 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9:为图7中A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棒材淬火装置100,所述棒材淬火装置100包括有淬火槽1,淬火槽I的一侧设有淬火升降机2,在与所述淬火升降机2相对的淬火槽I另一侧设有受料辊道3,所述受料辊道3的纵向与所述淬火槽I 一侧平行设置,所述受料辊道3设置在一横移轨道车4上,所述横移轨道车4下方的轨道5呈与受料辊道3纵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淬火槽I的两端。
[0025]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淬火升降机2包括有沿淬火槽I的一侧间隔设置的多个升降导向立柱21,各升降导向立柱21上滑动地设有能沿导向立柱上下移动的一导向小车22,所述导向小车22上固定设有一水平托杆23,所述水平托杆23朝向淬火槽I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升降导向立柱21的顶端设有从动链轮24,底端设有主动链轮25,两链轮24、25之间设有传动链条26,所述导向小车22固定在传动链条26上,由传动链条26的往返运动带动所述导向小车22上下移动;所述各主动链轮25连接在同一驱动轴27上,所述驱动轴27连接于一驱动电机28。
[002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导向立柱21由两个相对设置的工字型槽钢构成;为了提高水平托杆23的稳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升降导向立柱21上设置两个上下间隔设置且同步移动的导向小车22,所述水平托杆23可呈一 L形形状,其垂直段固定设置在上、下间隔设置的导向小车22上。
[002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受料辊道3由辊道架31和沿辊道架31纵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辊子32构成,所述辊子32轴向与辊道架31纵向呈垂直设置;所述辊道架31上设有辊道驱动机构311 (可为链传动及相应的驱动电机,此为现有成熟技术);所述轨道架31在与所述各升降导向立柱21的水平托杆2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横向间隔部312,以便于水平托杆23的水平段伸入所述横向间隔部312中上下移动,由此避免与轨道架31发生干涉。所述横移轨道车4由车架41和车轮42构成,车轮42上连接有横移驱动机构421 ;所述辊道架31固定设置在车架41上,所述车轮42滚动地设置在所述轨道5上。
[0028]本发明棒材淬火装置使用时,受料辊道3处于淬火槽上方位置,此时,淬火升降机的各水平托杆23对应插入所述轨道架31的各横向间隔部312 ;受料辊道3接纳由热处理炉送来的加热好的棒材并根据来料长度停位,淬火升降机驱动水平托杆23将受料辊道3上的棒材抬离辊道,然后,横移轨道车4带动受料辊道横移退出淬火槽上方,并将淬火槽露出;淬火升降机2将棒材快速放入淬火槽I中进行淬火;完成淬火后,淬火升降机将棒材提升到高于受料辊道3的辊面,横移轨道车4带动受料辊道3横移返回原位,淬火升降机将棒材放回受料辊道3上,由受料辊道3将棒材送到后续辊道完成淬火过程。
[0029]由上所述,本发明棒材淬火装置能在棒材出炉后最短时间内进行淬火处理,保证了淬火质量;既可对棒材散料进行淬火处理,又可对打捆棒材进行淬火处理;不仅能够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而且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棒材淬火过程中,除了淬火升降机的水平托杆,其余机械设备(包括传动系统、轴承等)都不与水直接接触,改善了设备运行的环境,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减少了设备维护费用和时间,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棒材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棒材淬火装置包括有淬火槽,淬火槽的一侧设有淬火升降机,在与所述淬火升降机相对的淬火槽另一侧设有受料辊道,所述受料辊道的纵向与所述淬火槽一侧平行设置,所述受料辊道设置在一横移轨道车上,所述横移轨道车下方的轨道呈与受料辊道纵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淬火槽的两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材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升降机包括有沿淬火槽的一侧间隔设置的多个升降导向立柱,各升降导向立柱上设有能沿导向立柱上下移动的一导向小车,所述导向小车上固定设有一水平托杆,所述水平托杆朝向淬火槽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升降导向立柱的顶端设有从动链轮,底端设有主动链轮,两链轮之间设有传动链条,所述导向小车固定在传动链条上;所述各主动链轮连接在同一驱动轴上,所述驱动轴连接于一驱动电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材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导向立柱由两个相对设置的工字型槽钢构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材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料辊道由辊道架和沿辊道架纵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辊子构成,所述辊子轴向与辊道架纵向呈垂直设置;所述辊道架上设有辊道驱动机构;所述轨道架在与所述各升降导向立柱的水平托杆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横向间隔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棒材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轨道车由车架和车轮构成,车轮上连接有横移驱动机构 ;所述辊道架固定设置在车架上,所述车轮滚动地设置在所述轨道上。
【文档编号】C21D1/63GK103498029SQ201310454881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9日
【发明者】杨三堂, 傅涌涛, 杨静, 冯威 申请人:北京京诚凤凰工业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