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过滤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4881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过滤处理系统,属于汽车铸件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的处理过程中,一般需要针对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处理后采用静置的方式予以处理,这个过程中,因为被反应的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一般含有气体或者是也存在一些杂质或者是沉淀物,因此其分离不彻底,且因为含有气体混在这些絮凝剂中,影响了效果,因此,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将含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予以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过滤处理系统,以便能够针对含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进行分离处理,并且能够使得气液更好地进行分离,进行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分离,便于结块,提高汽车铸件利用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过滤处理系统,包括金属液搅拌系统,在金属液搅拌系统上安装有搅拌器,金属液搅拌系统的后侧上设有过滤系统,其中,过滤系统的上部位置上安装有液气处理管,液气处理管的上部端设有排气管,下部端连接在安装在金属液搅拌系统下部位置的凝结处理系统上;凝结处理系统上部安装有集液系统;集液系统与凝结处理系统之间安装有过滤机构,过滤机构上安装有细孔用于过滤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集液系统安装有过滤系统与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系统相连接;过滤系统的下部侧面安装有冷却水管;

进一步地,搅拌器上部系统体上安装有供液接口,用以控制搅拌器运转。

进一步地,搅拌器侧面的系统体壁上安装有指示灯,用以表示搅拌器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排气管与液气处理管之间安装有过滤机构。

进一步地,冷却水管下部端安装有供水口用以供冷却水进行冷却;冷却水管的上部安装有出水口。

进一步地,过滤系统内安装有多个隔离网,用以隔离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颗粒物。

进一步地,液气处理管与集液系统的连接处安装有下液板。

进一步地,集液系统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下料口,便于清理汽车铸件。

进一步地,凝结处理系统侧面安装有第二下料口,便于取出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

该发明系统中,金属液搅拌系统利用搅拌器搅拌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系统中的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中因为搅拌过程中存在的汽液混合物会进入到液气处理管中,而气体进入到排气管中排出,液体物被过滤机构挡住,通过液气处理管进入到集液系统中,集液系统中的液体再一次过滤,通过过滤机构进入到凝结处理系统。大部分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进入到过滤系统中,经过隔离网层层过滤之后进入集液系统中,然后通过过滤机构进入到凝结处理系统中。为了加快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结块,采用冷却水管予以冲水冷却。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发明系统能够有效地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进行搅拌后分离结块,而杂物则可以通过不同的下料口下料予以分别处理,从而充分利用好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便于加快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结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

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过滤处理系统,包括金属液搅拌系统,在金属液搅拌系统上安装有搅拌器,金属液搅拌系统的后侧上设有过滤系统,其中,过滤系统的上部位置安装有液气处理管,液气处理管的上部端设有排气管,下部端连接在安装在金属液搅拌系统下部位置的凝结处理系统上;凝结处理系统上部安装有集液系统;集液系统与凝结处理系统之间安装有过滤机构,过滤机构上安装有细孔用于过滤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集液系统安装有过滤系统与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系统相连接;过滤系统的下部侧面安装有冷却水管;

金属液搅拌系统上部安装有供液接口,用以连接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管道供给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搅拌器侧面的系统体壁上安装有指示灯,用以表示搅拌器的工作状态。排气管与液气处理管之间安装有过滤机构。冷却水管下部端安装有供水口用以供冷却水进行冷却;冷却水管的上部安装有出水口。过滤系统内安装有多个隔离网,用以隔离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颗粒物。液气处理管与集液系统的连接处安装有下液板。集液系统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下料口;凝结处理系统侧面安装有第二下料口。

该发明系统中,金属液搅拌系统利用搅拌器搅拌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系统中的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中因为搅拌过程中存在的汽液混合物会进入到液气处理管中,而气体进入到排气管中排出,液体物被过滤机构挡住,通过液气处理管进入到集液系统中,集液系统中的液体再一次过滤,通过过滤机构进入到凝结处理系统。大部分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进入到过滤系统中,经过隔离网层层过滤之后进入集液系统中,然后通过过滤机构进入到凝结处理系统中。为了加快汽车铸件生产用金属液结块,采用冷却水管予以冲水冷却。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