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后残留碱性物质消除的工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59470阅读:10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热处理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处理后残留碱性物质消除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热处理前基体表面附着有碱性物质,35爆破弹导带毛坯经热处理及镀锌表现出白色腐蚀斑点,影响交检质量与生产进度,通过冷热水交替洗、硼酸中和、盐酸洗、硫酸洗、吹砂、机械抛光等措施,均无法消除掉基体表面残留的碱性物质,在镀锌后仍然出现白色腐蚀斑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提出一种热处理后残留碱性物质消除的工艺方法。本发明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硝酸的强氧化性,硝酸与35导带毛坯的强烈化学反应,其强氧化性使导带表面的基体被腐蚀,基体表面残留的碱性物质被去除,再通过机械抛光措施把基体表面抛光亮,达到交检要求。本发明所涉及的热处理后残留碱性物质消除的工艺方法,步骤如下:a)在250L材质为1Cr18Ni9Ti的不锈钢槽内加入1/5体积的纯水,再缓慢加入浓度为ρ1.40g/cm3的工业硝酸100L,搅拌,补加纯水,根据比重计测量结果,调整溶液至密度为1.2g/cm3;b)将热处理后镀锌的导带毛坯装入材质为1Cr18Ni9Ti的不锈钢盛具,零件最大装载量为盛具体积的1/3,在室温条件下,将零件浸入170g/l盐酸溶液中,直至锌层退除;c)将零件浸入流动冷水中,抖动盛具,进行两次漂洗,每次漂洗时间分别为0.5分钟;d)将零件转入多孔的塑料盛具,最大装载量为盛具体积的1/3,在室温条件下,将零件浸入硝酸溶液中,酸洗时间为30秒钟;e)提起盛具,将零件浸入流动冷水中进行四次漂洗,每次漂洗时间分别为0.5分钟;f)将漂洗后的零件倒入直径为φ500mm的立式光饰机中,最大装载量为光饰机有效体积的1/2,在室温条件下,加入200ml起润滑增亮作用的抛光膏RLQ‐2508,再加入直径为φ3mm的人造刚玉抛光磨料,磨料最少加入量为光饰机有效体积的1/5,设置光饰机转速为80转/分钟,抛光时间设定为8分钟;g)将抛光后的零件按照正常的镀锌工艺执行。本发明解决了35爆破弹导带毛坯在镀锌后出现白色粉末的技术难题,并且槽液调配简单,操作方便,能有效地消除热处理后残留的碱性物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实施例为35爆破弹导带毛坯在镀锌后消除白色腐蚀斑点的实例。a)在250L材质为1Cr18Ni9Ti的不锈钢槽内加入1/5体积的纯水,再缓慢加入浓度为ρ1.40g/cm3的工业硝酸100L,搅拌,补加纯水,根据比重计测量结果,调整溶液至密度为1.2g/cm3;b)将热处理后镀锌的导带毛坯装入材质为1Cr18Ni9Ti的不锈钢盛具,零件最大装载量为盛具体积的1/3,在室温条件下,将零件浸入170g/l盐酸溶液中,直至锌层退除;c)将零件浸入流动冷水中,抖动盛具,进行两次漂洗,每次漂洗时间分别为0.5分钟;d)将零件转入多孔的塑料盛具,最大装载量为盛具体积的1/3,在室温条件下,将零件浸入硝酸溶液中,酸洗时间为30秒钟;e)提起盛具,将零件浸入流动冷水中进行四次漂洗,每次漂洗时间分别为0.5分钟;f)将漂洗后的零件倒入直径为φ500mm的立式光饰机中,最大装载量为光饰机有效体积的1/2,在室温条件下,加入200ml起润滑增亮作用的抛光膏RLQ‐2508,再加入直径为φ3mm的人造刚玉抛光磨料,磨料最少加入量为光饰机有效体积的1/5,设置光饰机转速为80转/分钟,抛光时间设定为8分钟;g)将抛光后的零件按照正常的镀锌工艺执行。在进行多批次试验后,统计结果显示原工艺在产品镀锌后出现白色腐蚀斑点时,产品批量返工,返工仍然消除不了,增加生产成本,也影响生产进度,采用该工艺方法消除白色腐蚀斑点,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可以保障生产进度,降低生产成本。小批量生产结果显示,采用本工艺方法,原有的质量问题得到根本改变,产品合格率100%,以2012年的质量状况计算,采用本工艺方法后每年从质量提升及节约的人工费就可为公司节创经济价值20万元以上。本实施例表明本发明的方法解决了35爆破弹导带毛坯在镀锌后出现白色粉末的技术难题,并且槽液调配简单,操作方便,能有效地消除热处理后残留的碱性物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