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为3D打印技术在铁路领域的应用,具体为采用3D打印技术来提高道岔性能,增加其使用寿命。
背景技术:
道岔是轨道部件中重要的产品,也是最易损坏的产品。由于列车通过道岔时与车轮接触面小,正压力及冲击力集中,极易出现磨损、掉块等伤损情况发生,导致寿命普遍短暂,严重影响列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由于其造价高昂,更换困难,是目前铁路领域棘手的问题。
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道岔轨件(尖轨、翼轨等)的表面性能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3D打印是在激光高能密度作用下对材料表面进行冶金的过程,形成的组织细密,覆层成分、厚度可控,热变形小。利用这一技术在道岔基体上打印一定厚度的强韧性高、耐磨性好的涂层,对降低道岔成本,提高使用寿命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采用3D打印技术对道岔改善性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道岔轨件,对其上表面进行切削;
步骤二、切削后对表面进行清理,去除渣滓和污垢,清理不干净影响新长出部分与基体的结合能力;
步骤三、打印设备就绪;
步骤四、将轨件放置在实验台上,用三维扫描仪进行信息采集,获取轨件切削后的三维轮廓数据;
步骤五、采集的轮廓与完整的轨件轮廓进行比对,通过布尔运算获得3D打印部分的轮廓;
步骤六、3D打印部分的轮廓经打印软件分析、计算、路径规划后得到3D打印机械手的运动轨迹;
步骤七、3D打印激光熔融,3D打印时用惰性气体进行局部保护,防止合金材料被空气氧化;
步骤八、热处理,轨件整体正火,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提高韧性;
步骤九、表面打磨,去除毛刺提高光洁度。
前述的一种3D打印技术对道岔性能改善的方法,可选取废旧道岔,也可选择新生产的道岔,只要道岔下部基体完整即可。
前述的一种3D打印技术对道岔性能改善的方法,3D打印设备由激光器、机械手、送粉器、三维扫描仪、工作台、气体保护装备等组成。
前述的一种3D打印技术对道岔性能改善的方法,选用3D打印的金属粉末可为铁基、镍基或钛基等合金。
前述的一种3D打印技术对道岔性能改善的方法,切削方式采用线切削,切削厚度6-8mm。
前述的一种3D打印技术对道岔性能改善的方法,切削后轨件的清理采用高压水冲洗,风机吹干。
前述的一种3D打印技术对道岔性能改善的方法,3D打印选用同步送粉的打印方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方法简便,材料用量少,经济效益高,改善后的道岔轨件强韧性、耐磨性增强,使用寿命提高。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的流程图 。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采用3D打印技术对道岔改善性能的方法,由以下步骤完成:
步骤一、选取道岔轨件,采用线切割对其上表面进行切削,切削深度6-8mm;
步骤二、切削后对表面进行清理,去除渣滓和污垢,采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再用风机吹干;
步骤三、打印设备就绪;
步骤四、将轨件放置在实验台上,用三维扫描仪进行信息采集,获取轨件切削后的三维数据;
步骤五、采集的轮廓与完整的轨件轮廓进行比对,通过布尔运算获得3D打印部分的轮廓;
步骤六、3D打印部分的轮廓经打印软件分析、计算、路径规划后得到3D打印机械手的运动轨迹;
步骤七、3D打印激光熔融,作为一种优选,3D打印机的激光器选用光纤激光器,打印时用氮气局部保护,防止合金材料被空气氧化;
步骤八、打印后轨件整体正火,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提高韧性;
步骤九、表面打磨抛光,去除毛刺,提高光洁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道岔性能改善方法,该方法只对道岔轨件易损坏的上表面用高性能合金替换,下部基体不做处理,这种方法材料用量少,经济效益高,改善后的轨件使用寿命提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