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喷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3459阅读:17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喷砂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喷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喷砂机。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喷砂机应用广泛,适用于平板类、盘类、四方体、型材及其他异形工件的喷砂加工,如:平面不锈钢板材、并能刚板、玻璃钢板、石材、不粘锅、烤盘、多士炉、电脑机箱、功能DVD面板,笔记本、电脑主机板、电熨斗底板、装饰件、标牌徽章、通讯器材、铝板材、型材及其他异形件等,但是,现有的喷砂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漏沙情况、喷砂不均匀,从而导致影响喷砂成本,污染工作空间环境,故发明人针对现有的喷砂设备作出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喷砂机在喷砂过程中出现的喷砂不均匀、漏砂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均匀喷砂并且对漏沙进行回收循环利用的自动喷砂机。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喷砂机,包括主工作柜,所述主工作柜内部设有锥形阀门与混料管、高压喷嘴相连,所述混料管与空气泵相连,还包括喷砂装置,所述喷砂装置设置于喷砂机内部,所述喷砂装置包括喷砂室、电机、传送装置和转环;所述喷砂室设置于高压喷嘴正下方,喷砂室固定在转环上,所述传送装置设置于转环正下方,所述转环通过链带与电机转轴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喷砂室底部为凹形的漏斗状,且有漏斗孔、漏斗管。

作为优选,所述喷砂室为中空,且室壁超过高压喷嘴。

作为优选,所述漏斗管穿过转环孔心连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传送装置的两端滚轴形状为两个正锥体尖端对接的形状,滚轴之间用链带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主工作柜顶部设进料斗,外壳壁设有操作面板、操作按键。

作为优选,所述主工作柜底部设有震坐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自动喷砂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对喷砂机喷砂过程中的喷砂余量和漏沙进行回收并重新循环利用,降低喷砂成本,避免余沙和漏沙进入工作空间进而污染工作环境本。

二、由于喷砂室是均匀转动的,所以可以对喷砂室里的物品可以进行全面均匀的喷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喷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喷砂室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送装置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传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转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工作柜;2、操作面板;3、操作按键;4、震坐垫;5、进料斗;6、锥形阀门;7、空气泵;8、混料管;9、高压喷嘴;10、喷砂室;11、电机;12、转环;13、传送装置;14、喷砂装置;15、链带;16、漏斗孔;17、漏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6所示的一种自动喷砂机,包括主工作柜1、所述主工作柜1顶部设进料斗5,外壳壁设有操作面板2、操作按键3,主工作柜1内部设有锥形阀门6与混料管8、高压喷嘴9相连,所述混料管8与空气泵7相连,主工作柜1底部设有震坐垫4,还包括喷砂装置14,喷砂装置14设置于喷砂机内部,喷砂装置14包括喷砂室10、电机11、传送装置13和转环12;喷砂室10设置于高压喷嘴9正下方,喷砂室10固定在转环12上,传送装置13设置于转轴正下方,转环12通过链带15与电机11转轴相连。

喷砂装置14设置于喷砂机内部优选用螺丝固定,喷砂室10优选用金属环形外壳,喷砂室10优选用螺丝固定在转环12上,转环12通过链带15与电机11转轴相连,链带15优选用皮带。

如图3所示的一种自动喷砂机,喷砂室10底部为凹形的漏斗状,且有漏斗孔16、漏斗管17,漏斗管17与喷砂室10底部的漏斗孔16轴心对准优选用螺丝连接。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动喷砂机,喷砂室10为中空,且室壁高度超过高压喷嘴9,喷砂室10中空优选呈圆柱状,室壁高度超过高压喷嘴9优选超过喷砂室10室壁的三分之一。

如图2、3、6所示的一种自动喷砂机,漏斗管17穿过转环12孔心连接固定,漏斗管17和转环12优选用金属材质,固定方式优选用螺丝固定。

如图2、4、5所示的一种自动喷砂机,传送装置13的两端滚轴形状为两个正锥体尖端对接的形状,滚轴之间用链带15连接,滚轴优选用实心金属材质,链带15优选用皮带。

使用时,首先通过操作面板2,使用操作按键3和显示屏对设备的各项工作参数进行详细设置,然后将磨料人工投入至进料斗5中,经过锥形阀门6对流量进行控制,适量将磨料传送到混料管8中,此时空气泵7工作,使砂气混合形成高速喷射束将喷料沿高压喷嘴9高速喷出,喷砂装置14中的喷砂室10经电机11带动转环12均匀旋转,使喷砂室10内工件表面均匀喷砂,喷砂过程中对于喷砂余量和漏沙从喷砂室10底部的漏斗孔16经过漏斗管17流向传送装置13,经过传送装置13回收循环利用,完成喷砂。

以上所述使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