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电缆退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4805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退火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的电缆退火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缆的加工制造过程中,都需要经过退火工艺处理,从而使铜线达到电缆产品所需的导体性能。退火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退火热处理分为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和去应力退火,扩散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退火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用拉伸试验来检测,也可以用硬度试验来检测,在退火加工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先将待退火的电缆放进退火炉内,进而关闭炉盖,进而退火炉开始工作,实现退火,其中,在退火炉起盖时采用的是大型的起吊设备,如移动式的起吊架,其体积较大,占据着较大的空间,且运动和操作较为麻烦,成本高,当某一个退火炉开始退火或者退火完成时,都需要将起吊架移动至该退火炉处,然后通过人工操控使起吊架的吊钩勾住退火炉的悬挂钩,往往需耗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将吊钩 与悬挂钩对准,致使加工的效率低,影响工厂的加工效益。同时现有的电缆退火装置不易控制炉内的温度,因此我们需要一款新型的电缆退火装置,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的电缆退火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电缆退火装置,包括退火顶盖、退火炉、牵引装置、底座、温度监测装置、卷向机、控制器、滑动架、外伸导轨、隔热板、密封门,所述退火顶盖设置在退火炉的顶端,所述退火顶盖的上方设有电机,所述卷向机设置在顶盖的右侧,所述温度监测装置固定在退火炉的顶部,所述退火炉的右侧设有温度显示屏,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温度显示屏的下方,所述牵引装置固定在退火炉左侧的底端,所述牵引装置的右侧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架设置在滑动槽的右侧,所述外伸导轨设置在滑动架的中部,所述底座设置在退火炉的底部,所述密封门连接在底座的右侧,所述隔热板固定在密封门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右端设有转轴,且底座通过转轴与密封门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温度监测装置通过电线与温度显示屏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动架的右端设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高效的电缆退火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安全高效;滑动槽的设置使得滑动架更容易进出退火炉,节省了人力,更加高效;牵引装置能够对滑动架提供拉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温度监测装置和温度显示屏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直接准确的了解退火炉内的温度,使退火更加准确的进行;卷向机的设置能够更加轻松的将密封门关闭,既安全又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机;2、退火顶盖;3、退火炉;4、滑动槽;5、牵引装置;6、底座;7、温度监测装置;8、卷向机;9、温度显示屏;10、控制器;11、滑动架;12、外伸导轨;13、隔热板;14、密封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高效的电缆退火装置,包括退火顶盖2、退火炉3、牵引装置5、底座6、温度监测装置7、卷向机8、控制器10、滑动架11、外伸导轨12、隔热板13、密封门14,所述退火顶盖2设置在退火炉3的顶端,所述退火顶盖2的上方设有电机1,所述卷向机8设置在顶盖2的右侧,所述温度监测装置7固定在退火炉3的顶部,所述温度监测装置7通过电线与温度显示屏9电性连接,所述退火炉3的右侧设有温度显示屏9,所述控制器10设置在温度显示屏9的下方,所述牵引装置5固定在退火炉3左侧的底端,所述牵引装置5的右侧设有滑动槽4,所述滑动架11设置在滑动槽4的右侧,所述滑动架11的右端设有把手,所述外伸导轨12设置在滑动架11的中部,所述底座6设置在退火炉3的底部,所述底座6的右端设有转轴,且底座6通过转轴与密封门14转动连接,所述密封门14连接在底座6的右侧,所述隔热板13固定在密封门14的表面。

工作原理:该高效的电缆退火装置在工作时,将待退火的电缆放在滑动架11上,通过控制器10使牵引装置5工作,使滑动架11通过滑动槽4进入到退火炉3内,再通过控制器10使卷向机8工作将密封门14拉起,可将密封门14关闭,温度监测装置7实时监测退火炉3内的温度,并显示在温度显示屏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