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加工刀具磨刀角度尺,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
在机加工领域中,常用钨钢刀对金属零件进行切削加工,钨钢刀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刀具磨损的问题,会导致很多零件加工不符合图纸要求,或者加工过切,从而导致零件报废,所以钨钢刀在使用一段时间,必须进行研磨,然而研磨刀具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师傅才能判断研磨刀具是否符合加工要求,这样会给普通的操作工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对研磨的刀具不知道是否合格,从而导致操作工人只能给老师傅判断,进而降低了生产效率,所以行业中需要一种机加工刀具磨刀角度尺,以解决行业中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加工刀具磨刀角度尺,以解决行业中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机加工刀具磨刀角度尺,所述角度尺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角度尺的上端设置有多个U型槽,所述U型槽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圆角。
所述圆角从左到右的尺寸分别为R2、R2.5、R3、R4、R5、R6,所述角度尺的右上角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的右侧设置有多个阶梯。
所述角度尺的左下角设置有左缺角,所述左缺角上设置有尺寸为R1的圆角,所述角度尺的右下角设置有右缺角,所述右缺角设置有尺寸为R0.5的圆角。
所述角度尺的正下方设置有角度为118度的三角形凹槽,所述三角形凹槽的角尖处设置有圆角。
作为优选,所述阶梯分为上阶梯和下阶梯,所述上阶梯的宽度为5mm,所述下阶梯的宽度为13mm。
作为优选,所述角度尺的厚度为5cm至8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设置多个不同直径圆角的U型槽来检测每种不同直径的刀具研磨的是否符合要求,通过设置多个阶梯来检测刀具的刀柄和刀刃是否垂直,通过三角形凹槽来检测钻头的角度是否符合要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检测简单且方便,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检测刀具的直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的检测示意图。
图3是检测刀具的刀刃是否与刀柄垂直的检测示意图。
图4是检测刀具的圆角及钻头的顶部角度是否符合要求的检测示意图。
图中:1、U型槽;2、凸台;3、阶梯;301、上阶梯;302、下阶梯;4、左缺角;5、右缺角;6、三角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根据图1所示的一种机加工刀具磨刀角度尺,所述角度尺呈矩形板状结构,所述角度尺的上端设置有多个U型槽1。
所述U型槽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圆角,所述圆角从左到右的尺寸分别为R2、R2.5、R3、R4、R5、R6,所述角度尺的右上角设置有凸台2,所述凸台2的右侧设置有多个阶梯3。
所述角度尺的左下角设置有左缺角4,所述左缺角4上设置有尺寸为R1的圆角,所述角度尺的右下角设置有右缺角5,所述右缺角5设置有尺寸为R0.5的圆角。
所述角度尺的正下方设置有角度为118度的三角形凹槽6,所述三角形凹槽6的角尖处设置有圆角。
所述阶梯3分为上阶梯301和下阶梯302,所述上阶梯301的宽度为5mm,所述下阶梯302的宽度为13mm,所述角度尺的厚度为5cm至8cm。
图2是检测刀具的直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的检测示意图,在刀具的研磨过程中,经常会需要在刀具上研磨出直径为R2、R2.5、R3、R4、R5、R6的刀头,在实际的研磨过程中,很难控制刀头的研磨直径,特别是没有经验的操作工人更是难以判断刀头直径是否符合标准,这个时候就将刀具放置到U型槽1里,看刀头的直径是否与U型槽1里的圆角吻合,这样就很容易判断出刀具研磨是否符合要求。
图3是检测刀具的刀刃是否与刀柄垂直的检测示意图,在实际刀具研磨过程中,需要将刀具平面切削刃与刀柄垂直,这时就将刀具放置到阶梯3处,将刀具的平面切削刃放置到阶梯3的宽度方向上,然后对比刀具的刀柄是否与阶梯3的高度方向平行,如果处于平行状态,那么就说明刀具的平面切削刃与刀柄是垂直的,反之是不垂直的,阶梯3分为上阶梯301和下阶梯302,当刀柄的宽度在4mm以内,就将刀具放置到阶梯301上测量,当刀柄的宽度在4mm以上,就将刀具放置到阶梯302上测量,从而能够增加测量的精度。
图4是检测刀具的圆角及钻头的顶部角度是否符合要求的检测示意图,很多时候刀具的刀头为了增加使用时间,一般会在刀头上设置有R0.5或者R1的圆角,由于R0.5和R1的尺寸太小,很难较为精确的测量出相应尺寸,这时就将刀具放置到左缺角4和右缺角5处测量即可,常规使用的钻头的角度都为118度,但钻头在研磨过程中,操作工人会不清楚研磨的钻头角度是否符合要求,这时就将磨好的钻头放置到三角形凹槽6处进行测量,从而能够快速的测量出钻头的角度。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