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6155阅读:10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



背景技术:

在铸造过程中,为了提高铸件的内在品质,需要向液态金属中添加少量异形核物质,下文简称为辅料,用于增加结晶核心,细化晶粒,从而使铸件得到良好的金相组织,提高铸件的力学性能。

而在现有技术的浇铸过程中辅料的添加往往是采用行车带动装载有辅料的孕育斗移动至浇包上方,当浇包倾倒液态金属时翻转孕育斗实现辅料的同步添加。但是这一现有技术中,浇包的浇口位置是随着浇包的翻转倾倒而持续变化的,因此,需要不断的调整孕育斗的位置用于配合浇口位置的改变,而依靠行车或者电机控制孕育斗的持续位移,不仅对于控制器和驱动器的要求较高,而且铸造环境往往伴随着高温和含有大量金属粉尘的作业环境,因此控制器和驱动器的使用寿命较低,设备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其结构简单、设备成本低,且可以使孕育斗和浇包的浇口连动。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它包括带有浇口的浇包本体,其特征在于:浇包本体的上方设有孕育斗,孕育斗通过支架与浇包本体固定,所述孕育斗的出料口指向浇包本体外且位于浇口朝向的区域。

所述支架包括立杆、连接横杆和承重横杆,浇包本体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套管,立杆的下端插入套管内,且立杆与套管之间通过螺栓锁紧,连接横杆的一端与立杆固定,连接横杆上套设有一连接块,连接块沿连接横杆的轴向位置可调,且连接块与连接横杆之间通过螺栓锁紧,所述连接块上位于连接横杆所在位置的下方设有供承重横杆穿入的通孔,承重横杆与连接块之间通过螺栓锁紧。

所述孕育斗上设有延伸至出料口内的插槽,插槽内插入一挡片,用于改变出料口的流量。通过挡片而已调节孕育斗的流量,从而配合不同工艺需求。

所述的浇包本体的中间部分的直径小于两端部分的直径。当浇包本体为中间小两端大结构时,在浇包本体倾倒液态金属的过程中,可以防止表层液态金属滞留,从而使持续倾倒的过程中液态金属的均温性好。

所述孕育斗上设有用于覆盖孕育斗的上部开口的上端盖,上端盖上留有进料口,所述上端盖上滑动配合有一盖板,用于启闭进料口。

所述孕育斗的上方设有供料箱,供料箱的底面上设有卸料口,卸料口上覆盖有一朝外翻转的翻盖,翻盖与供料箱的底面铰接,当供料箱平放于工作平台上时翻盖限位于卸料口内且闭合卸料口,当供料箱平移至卸料口和进料口相对应时所述翻盖朝进料口内翻转,用于使卸料口与进料口连通,所述工作平台与孕育斗的外侧壁固定,工作平台的上端面与孕育斗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通过供料箱以及供料箱下端的卸料口,可以完成辅料预先配比,然后一次性供给孕育斗,操作方便,同时减少了对于孕育斗补充辅料的时间。

所述盖板的上端面上设有外凸的凸块,当供料箱朝进料口所在位置平移时供料箱与凸块相抵靠,用于带动盖板平移至打开进料口。

所述盖板的上端面上位于凸块近工作平台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有一扇形的限位块,限位块近顶点所在位置的一端与第一凹槽的内壁铰接,限位块和第一凹槽的内壁之间设有用于带动限位块朝第一凹槽外翻转的扭簧,当供料箱与凸块抵靠时供料箱的底面上位于第一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扭簧带动限位块转动至部分限位块卡入第二凹槽内,所述限位块的圆弧部分位于限位块铰接处背离工作平台的一侧。通过凸块和限位块的设计,可以使供料箱推入的过程中自动打开盖板,而完成辅料的添加后,通过抽离供料箱可以使盖板自动复位。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孕育斗可以随着浇包本体的倾斜也倾斜,二者实现联动,孕育斗的出料口始终朝向浇口,从而提高了添加的效果,其次,浇包本体成中间小两端大的腰鼓形结构,从而可以使液态金属从浇口出倾倒出去的时候,避免表层温度较低的金属溶液滞留于浇包本体内,由此使倾倒出去的液态金属均温性好,最后,通过盖板以及推动盖板打开或者复位的凸块和限位块,实现供料箱供料时盖板自动打开,供料箱移除时盖板自动复位,减少人工操作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的轴侧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的主视图。

图5为图4处于倾倒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孕育斗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的另一个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浇包本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浇包本体,1.1、浇口,2、孕育斗,2.1、出料口,3、支架,3.1、立杆,3.2、连接横杆,3.3、承重横杆,3.4、套管,3.5、连接块,4、挡片,5、上端盖,5.1、进料口,6、盖板,7、供料箱,7.1、卸料口,8、翻盖,9、工作平台,10、凸块,11、第一凹槽,12、限位块,13、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铸造用的固定式浇包,它包括带有浇口1.1的浇包本体1,其特征在于:浇包本体1的上方设有孕育斗2,孕育斗2通过支架3与浇包本体1固定,所述孕育斗2的出料口2.1指向浇包本体1外且位于浇口1.1朝向的区域。

所述支架3包括立杆3.1、连接横杆3.2和承重横杆3.3,浇包本体1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套管3.4,立杆3.1的下端插入套管3.4内,且立杆3.1与套管3.4之间通过螺栓锁紧,连接横杆3.2的一端与立杆3.1固定,连接横杆3.2上套设有一连接块3.5,连接块3.5沿连接横杆3.2的轴向位置可调,且连接块3.5与连接横杆3.2之间通过螺栓锁紧,所述连接块3.5上位于连接横杆3.2所在位置的下方设有供承重横杆3.3穿入的通孔,承重横杆3.3与连接块3.5之间通过螺栓锁紧。当然,如图所示立杆3.1连接横杆3.2和承重横杆3.3上均分别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锁紧孔,由此通过螺栓插接于不同位置上的锁紧孔实现孕育斗的竖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的位置可调。

所述孕育斗2上设有延伸至出料口2.1内的插槽,插槽内插入一挡片4,用于改变出料口2.1的流量。所示的挡片4为一带有不同孔径的通孔的片状结构。作为优选,所述挡片4上设有一条形的通孔,通孔的宽度沿挡片的长度方向渐变,即通孔为矩形结构。

所述的浇包本体1的中间部分的直径小于两端部分的直径。一般现有的浇包均是为筒状结构,其轴向的长度大于径向的宽度。因此,此类浇包本体1在倾倒液态金属的过程中,表层液态金属的面积是逐渐增大的,而表层的液态金属的温度低于内部的液态金属的温度,由此就造成倾倒过程中,内部的液态金属不断的从浇口位置流出,而表层的液态金属随着表面积的增大而远离浇口位置,并且由于表层温度相对较低,金属的流通性变差,在液态表面张力作用下,表层液态金属停滞于浇包本体1内直至浇包本体1完成倾倒后,此相对温度较低的表层液态金属与浇包本体1的内壁贴合,这不就造成了浇包本体1内残留大量的金属残留物,影响浇包本体1下次进料的配比,同时也改变了浇包本体1的内容积,影响下一次浇铸的工艺计算精度。另外,残留金属固化在浇包本体1的内壁上也造成了浇包本体1清理维护的困难。

所述孕育斗2上设有用于覆盖孕育斗2的上部开口的上端盖5,上端盖5上留有进料口5.1,所述上端盖5上滑动配合有一盖板6,用于启闭进料口5.1。

所述孕育斗2的上方设有供料箱7,供料箱7的底面上设有卸料口7.1,卸料口7.1上覆盖有一朝外翻转的翻盖8,翻盖8与供料箱7的底面铰接,当供料箱7平放于工作平台9上时翻盖8限位于卸料口7.1内且闭合卸料口7.1,当供料箱7平移至卸料口7.1和进料口5.1相对应时所述翻盖8朝进料口5.1内翻转,用于使卸料口7.1与进料口5.1连通,所述工作平台9与孕育斗2的外侧壁固定,工作平台9的上端面与孕育斗2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供料箱7装填辅料后,通过叉车托举供料箱7的底部,且压紧于翻盖8上,从而使供料箱7有效的放置于工作平台9上,通过水平推动供料箱7,使供料箱7移动至孕育斗上方,翻盖8脱离了工作平台的约束,在重力作用下外翻至孕育斗内,由此完成供料箱对于孕育斗的辅料补充,当供料箱复位抽离时,孕育斗的侧壁压迫翻盖8至翻盖8复位,闭合卸料口7.1,由此完成一次补充辅料的过程。

所述盖板6的上端面上设有外凸的凸块10,当供料箱7朝进料口5.1所在位置平移时供料箱7与凸块10相抵靠,用于带动盖板6打开进料口5.1。通过凸块10,可以使供料箱7在进给时实现盖板6的自动开启。

所述盖板6的上端面上位于凸块10近工作平台9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11,第一凹槽11内设有一扇形的限位块12,限位块12近顶点所在位置的一端与第一凹槽11的内壁铰接,限位块12和第一凹槽11的内壁之间设有用于带动限位块12朝第一凹槽11外翻转的扭簧,当供料箱7与凸块10抵靠时供料箱7的底面上位于第一凹槽1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13,扭簧带动限位块12转动至部分限位块12卡入第二凹槽13内,所述限位块12的圆弧部分位于限位块12铰接处背离工作平台9的一侧。通过限位块12可以在供料箱7抽离时带动盖板6闭合上端盖5上的进料口5.1,并且在盖板6完全闭合进料口5.1后,进一步拉动供料箱7,当供料箱7的拉力增大到设定值时,通过扇形结构的限位块12的圆弧面屈服限位块12的扭簧,从而使限位块12收纳于第一凹槽11内,最终供料箱7复位至工作平台9上。

以上就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