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循环控制系统及压铸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5324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流体循环控制系统及压铸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体循环控制系统及压铸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模具进行压铸过程中,需要对模具进行及时冷却,对模具的冷却采用传统的模具进回水方式,模具进回水方式通常采用最为普通的手动球阀控制,在整个冷却过程中,水流大小全凭经验控制,一般都将球阀完全打开,以免冷却不到位,无法直接观察到冷却效果,而且由于采用手动控制,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对模具冷却时采用手动球阀控制导致冷却效果差、工作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流体循环控制系统及压铸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流体循环控制系统,包括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器、第一流体循环器、第二流体循环器、总进水阀门和总回水阀门,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的总进水接口、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的总进水接口均与所述总进水阀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的总回水接口、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的总回水接口均与所述总回水阀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总回水阀门、所述总进水阀门均通过管道与同一储水源连通;

与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的总进水接口和总回水接口连接的管道上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与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的总进水接口和总回水接口连接的管道上分别设有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均用于在获取PLC控制器的开关指令时打开或关闭。

在本方案中,通过PLC控制器控制与PLC控制器连接的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以及第四电磁阀的打开或关闭,在系统需要对模具进行冷却时,PLC控制器发送开关指令打开上述电磁阀,以实现对模具的自动冷却,无需手动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较佳地,所述流体循环控制系统还包括总进水三通接头和总回水三通接头,所述总进水三通接头包括第一进水接口、第一出水接口和第二出水接口,所述总回水三通接头包括第二进水接口、第三进水接口和第三出水接口;

所述总进水三通接头的第一进水接口与所述总进水阀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接口与所述总进水三通接头的第一出水接口对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另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的总进水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接口与所述总进水三通接头的第二出水接口对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的总进水接口通过管路连接;

所述总回水三通接头的第三出水接口与所述总回水阀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一接口与所述总回水三通接头的第二进水接口对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另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的总回水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一接口与所述总回水三通接头的第三进水接口对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另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的总回水接口通过管路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和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均为组合式流体循环器,所述组合式流体循环器由若干个单体流体循环器并行连接组成。这样通过单体流体循环器的任意组合可以满足冷却需求,提高了实用性。

较佳地,所述单体流体循环器包括分进水接口和分回水接口。

较佳地,所述单体流体循环器包括回水手旋旋钮、进水手旋旋钮、温度表和流量显示区。

在本方案中,通过旋转组合式流体循环器中的回水手旋旋钮和进水手旋旋钮,可以对水量进行控制,操作者可通过观察组合式流体循环器上的流量显示区及温度表,可以实时观察组合式流体循环器上的水流量和温度,当发现温度过高时,旋转回水手旋旋钮和进水手旋旋钮,使水流量增加,当发现温度无明显变化而水流量较大时,旋转回水手旋旋钮和进水手旋旋钮以减少水流量,可以自由调节,方便实用。

一种压铸冷却装置,包括压铸机,所述压铸冷却装置还包括所述的流体循环控制系统,所述压铸机包括承载台、动模板和定模板,所述定模板固设于所述承载台上,所述动模板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在所述承载台上可移动,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设有模具室,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固设于所述动模板的侧面,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固设于所述定模板的顶部。

较佳地,所述模具室内设有模具,所述模具上设有若干进水接口和若干回水接口;

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和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均为组合式流体循环器,所述组合式流体循环器由若干个单体流体循环器并行连接组成,所述单体流体循环器包括分进水接口和分回水接口;

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的单体流体循环器的分进水接口、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的单体流体循环器的分进水接口均与所述模具的若干进水接口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的单体流体循环器的分回水接口、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的单体流体循环器的分回水接口均与所述模具的若干回水接口管道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第一流体循环器和第二流体循环器同时对模具进行冷却,提高了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流体循环控制系统制冷效果较好,制冷效率较高,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流体循环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流体循环控制系统的组合式流体循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流体循环控制系统的单体流体循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压铸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流体循环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流体循环器1、第二流体循环器2、总进水阀门3、总回水阀门4、储水源5、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第三电磁阀8、第四电磁阀9、总进水三通接头10和总回水三通接头11,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1的总进水接口、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2的总进水接口均与所述总进水阀门3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1的总回水接口、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2的总回水接口均与所述总回水阀门4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总回水阀门4、所述总进水阀门3均通过管道与同一储水源5连通。总进水三通接头10和总回水三通接头11均为三通管道连接件。

与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1的总进水接口和总回水接口连接的管道上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6和第四电磁阀9,与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2的总进水接口和总回水接口连接的管道上分别设有第二电磁阀7和第三电磁阀8,所述第一电磁阀6、所述第二电磁阀7、所述第三电磁阀8、所述第四电磁阀9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6、所述第二电磁阀7、所述第三电磁阀8、所述第四电磁阀9均用于在获取PLC控制器的开关指令时打开或关闭。

所述总进水三通接头10包括第一进水接口、第一出水接口和第二出水接口,所述总回水三通接头11包括第二进水接口、第三进水接口和第三出水接口。

所述总进水三通接头10的第一进水接口1001与所述总进水阀门3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6的一接口与所述总进水三通接头10的第一出水接口1002对接,所述第一电磁阀6的另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1的总进水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7的一接口与所述总进水三通接头10的第二出水接口1003对接,所述第二电磁阀7的另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2的总进水接口通过管路连接。

所述总回水三通接头11的第三出水接口1101与所述总回水阀门4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8的一接口与所述总回水三通接头11的第二进水接口1102对接,所述第三电磁阀8的另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2的总回水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9的一接口与所述总回水三通接头11的第三进水接口1103对接,所述第四电磁阀9的另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1的总回水接口通过管路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1和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2均为组合式流体循环器,所述组合式流体循环器由若干个单体流体循环器并行连接组成。所述单体流体循环器包括分进水接口106和分回水接口105。所述单体流体循环器包括回水手旋旋钮101、进水手旋旋钮104、温度表102和流量显示区103。

如图4所示,一种压铸冷却装置,包括压铸机,所述压铸冷却装置还包括所述的流体循环控制系统,所述压铸机包括承载台203、动模板201和定模板202,所述定模板202固设于所述承载台203上,所述动模板201设置于所述承载台203上且在所述承载台203上可移动,所述动模板201与所述定模板202之间设有模具室204,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1固设于所述动模板201的侧面,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2固设于所述定模板202的顶部。

所述模具室204内设有模具,所述模具上设有若干进水接口和若干回水接口。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1的单体流体循环器的分进水接口、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2的单体流体循环器的分进水接口均与所述模具的若干进水接口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流体循环器1的单体流体循环器的分回水接口、所述第二流体循环器2的单体流体循环器的分回水接口均与所述模具的若干回水接口管道连接。

通过第一流体循环器1和第二流体循环器2对模具进行冷却时,通过旋转组合式流体循环器中的回水手旋旋钮101和进水手旋旋钮104,可以对水量进行控制,操作者可通过观察组合式流体循环器上的流量显示区103及温度表102,当发现温度过高时,旋转回水手旋旋钮101和进水手旋旋钮104,使水流量增加,当发现温度无明显变化而水流量较大时,旋转回水手旋旋钮101和进水手旋旋钮104以减少水流量,从而实现对模具冷却的灵活控制,提高冷却效果和工作效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