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轨道打磨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5409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轨道打磨流水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打磨清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轨道打磨流水线。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工件在加工过程中所形成的毛刺,一般主要是通过人工手动方式,由人工用砂纸等对金属工件进行打磨。这种人工打磨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打磨效率低,而且容易对工件造成损坏。也有通过砂带打磨的设备,砂带一般是圆环式砂带,在砂带运转打磨过程中,砂带容易在接头位置断裂,砂带接触轮调整得不好时砂带经常会出现跑偏,甚至脱落的现象,并且砂带打磨效果随着砂带的使用时间增长会越来越差,为保证砂带不跑偏砂带接触轮的中心度要调整得很准确,并且砂带要经常更换才能使打磨出来的产品效果相对平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机械化、且打磨效率较高的打磨流水线。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车轨道打磨流水线,该流水线包括床身以及设置在床身上的工作台,所述的工作台包括安装在床身上的直线导轨,且在所述的直线导轨上设置多个压紧待磨削的工件卡紧装置,所述的工作台的作业区侧边设置全自动打磨机械手,所述的机械手包括机械臂及装设于该机械臂上的打磨装置,该机械臂与外部控制箱相连接;所述的打磨装置包括打磨架,所述的打磨架上分别设置砂带进给轮、砂带回收轮及其打磨组件,砂带依次绕在砂带进给轮,打磨组件和砂带回收轮上,并通过在砂带回收轮上通过设置电机带动其砂带回收。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打磨装置与机械臂之间设置给进机构,所述的给进机构包括支架连接板,所述的支架连接板上固定设置给进气缸,所述的给进气缸的输出端设置固定块,所述的固定块上设置设置滑行板,所述的滑行板上设置滑行轨道,所述的进气缸上通过设置滑行块与滑行轨道配合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打磨组件包括左右连接杆,所述的左右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打磨架上,另一端通过设置打磨轴相连,所述的打磨轴与砂带之间设置接触块,所述的接触块与砂带的接触面为曲面设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打磨组件上设置羊毛轮。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工作台作业区两侧上分别设置全自动打磨机械手,对其压紧待磨削的工件的两侧进行打磨,且在作业区两侧上还设置定位装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定位装置包括卡紧装置的第一定位机构和工件的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的第一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的第一安装支架上设置第一推送气缸,所述的第一推送气缸的输出端设置第一推送块,所述的第一推送块上设置第一夹持块,所述的第一夹持块上设置夹持槽。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二定位机构包括具有可上下升降的第二支架,所述的第二支架上设置第二推送气缸,所述的第二推送气缸的输出端设置第二推送块,所述的第二推送块上设置第二夹持块,所述的第二夹持块的接触面为斜面设置,且在其斜面上设置多个压块。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直线导轨的工件进入端两侧分别设置工件加强夹持装置,输出末端设置检测装置,所述的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工件是否已取走。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直线导轨上还设置除尘管。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机械手的周边设置护栏。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采用全自动控制,完全取代了人工打磨的繁琐工艺,且通过对砂带间歇转动式设置解决了打磨效果不稳定、更换频繁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取除护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打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定位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汽车轨道打磨流水线,该流水线包括床身以及设置在床身上的工作台,所述的工作台包括安装在床身上的直线导轨1,且在所述的直线导轨1上设置多个压紧待磨削的工件卡紧装置2,所述的工作台的作业区侧边设置全自动打磨机械手3,所述的机械手3包括机械臂4及装设于该机械臂4上的打磨装置5,该机械臂4与外部控制箱6相连接;所述的打磨装置5包括打磨架7,所述的打磨架7上分别设置砂带进给轮8、砂带回收轮9及其打磨组件10,砂带11依次绕在砂带进给轮8,打磨组件10和砂带回收轮9上,并通过在砂带回收轮9上通过设置电机12带动其砂带回收。

所述的打磨装置与机械臂之间设置给进机构13,所述的给进机构包括支架连接板,所述的支架连接板上固定设置给进气缸,所述的给进气缸的输出端设置固定块,所述的固定块上设置设置滑行板,所述的滑行板上设置滑行轨道,所述的进气缸上通过设置滑行块与滑行轨道配合连接。

所述的打磨组件包括左右连接杆14,所述的左右连接杆14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打磨架7上,另一端通过设置打磨轴相连,所述的打磨轴与砂带之间设置接触块15,所述的接触块与砂带的接触面为曲面设置。所述的打磨组件上设置羊毛轮16。

所述的工作台作业区两侧上分别设置全自动打磨机械手,对其压紧待磨削的工件的两侧进行打磨,且在作业区两侧上还设置定位装置17。

如图5-6所示,所述的定位装置17包括卡紧装置的第一定位机构和工件的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的第一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支架18,所述的第一安装支架18上设置第一推送气缸19,所述的第一推送气缸20的输出端设置第一推送块21,所述的第一推送块21上设置第一夹持块22,所述的第一夹持块22上设置夹持槽23。

所述的第二定位机构包括具有可上下升降的第二支架24,所述的第二支架上24设置第二推送气缸25,所述的第二推送气缸25的输出端设置第二推送块26,所述的第二推送块26上设置第二夹持块27,所述的第二夹持块27的接触面为斜面设置,且在其斜面上设置多个压块28。

所述的直线导轨1的工件进入端两侧分别设置工件加强夹持装置29,输出末端设置检测装置30,所述的检测装置30用于检测工件是否已取走,所述的直线导轨上还设置除尘管31。

所述的机械手3的周边设置护栏32。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打磨清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轨道打磨流水线。该流水线包括床身以及设置在床身上的工作台,直线导轨上设置多个压紧待磨削的工件卡紧装置,工作台的作业区侧边设置全自动打磨机械手,机械手包括机械臂及装设于机械臂上的打磨装置,打磨装置包括打磨架,打磨架上分别设置砂带进给轮、砂带回收轮及其打磨组件,砂带依次绕在砂带进给轮,打磨组件和砂带回收轮上,并通过在砂带回收轮上通过设置电机带动其砂带回收。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采用全自动控制,完全取代了人工打磨的繁琐工艺,且通过对砂带间歇转动式设置解决了打磨效果不稳定、更换频繁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蔡曙春;蔡曙鹤;贺干群;全阳勋;张康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金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5.11
技术公布日:2017.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