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8128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不锈钢冶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特种钢,汽轮叶片钢的熔炼工艺极其严格,整个熔炼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冶炼环境的氧气含量,以确保金属溶液的洁净度;与此同时,特种钢熔炼过程中,由于熔炼温度大幅度升高,对熔炼设备的耐高温性及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冶炼设备由于设计缺陷,无法满足高规格汽轮机叶片钢的工艺要求,且耐高温强度有限,存在严重的作业隐患。

基于上述分析,需要对现有用于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的冶炼炉进行技术改进,有效控制冶炼过程中冶炼炉内部的气体组分,满足高规格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的工艺要求,提高冶炼炉的耐高温强度,消除冶炼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与此同时,通过设计热量循环管路,实现冶炼余热的循环利用,降低热损耗,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设计一种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有效控制冶炼过程中冶炼炉内部的气体组分,满足高规格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的工艺要求,提高冶炼炉的耐高温强度,消除冶炼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与此同时,通过设计热量循环管路,实现冶炼余热的循环利用,降低热损耗,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

一种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冶炼炉壳体、设置于冶炼炉壳体顶部的炉体上端盖(2)和设置于冶炼炉壳体底部的炉体下端盖(3);冶炼炉壳体集成有自外向内依次相接的不锈钢壳体层(1)、中空隔热层(11)、冷却水循环层(12)、保温层(13)、环形电加热层(14)和炉胆层(15);

所述炉体下端盖(3)上设置有斜面体卸料管道(4);

所述炉体上端盖(2)上连接有进料管道(5)、氩气储存罐(6)和抽真空泵(7);进料管道(5)顶部连接有供料箱(51);

所述抽真空泵(7)顶部设置有三通阀(71),三通阀(71)一端通过气体输送管道连通至供料箱(51),三通阀(71)另一端连接排气烟管(7101)。

进一步,所述炉体下端盖(3)底部设置有可调式支撑支脚(8)。

进一步,所述冷却水循环层(12)外接有风冷式冷却水塔(1201),风冷式冷却水塔(1201)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级循环泵(1202)和二级循环泵(1203),一级循环泵(1202)和二级循环泵(1203)分别连接至冷却水循环层(12)两侧端。

进一步,所述炉体上端盖(2)与氩气储存罐(6)之间的输送管道上设置有氩气输送泵(61)。

进一步,所述供料箱(51)内部位于供料箱(51)与进料管道(5)相接处设置有供料开关阀(5101),供料开关阀(5101)通过连接丝杆(5102)固定于供料箱(51)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结构包括冶炼炉壳体、设置于冶炼炉壳体顶部的炉体上端盖(2)和设置于冶炼炉壳体底部的炉体下端盖(3);冶炼炉壳体集成有自外向内依次相接的不锈钢壳体层(1)、中空隔热层(11)、冷却水循环层(12)、保温层(13)、环形电加热层(14)和炉胆层(15);冷却水循环层(12)外接有风冷式冷却水塔(1201),风冷式冷却水塔(1201)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级循环泵(1202)和二级循环泵(1203),一级循环泵(1202)和二级循环泵(1203)分别连接至冷却水循环层(12)两侧端;上述设计结构,利用相互配合的中空隔热层(11)和冷却水循环层(12)对保温层(13)进行隔离保护,避免环形电加热层(14)产生的高温穿过保温层(13)对不锈钢壳体层(1)造成破坏,从而大大提升了设计的冶炼装置的耐高温性,消除了壳体超高温作业的安全隐患。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炉体上端盖(2)上连接有进料管道(5)、氩气储存罐(6)和抽真空泵(7);进料管道(5)顶部连接有供料箱(51);所述抽真空泵(7)顶部设置有三通阀(71),三通阀(71)一端通过气体输送管道连通至供料箱(51),三通阀(71)另一端连接排气烟管(7101);上述设计,便于对设计的真空冶炼装置进行抽真空处理和氩气保护,可有效降低残余氧气对真空装置内部的高温金属液造成氧化,产生大量杂质,影响生产的汽轮机叶片钢的纯洁度,降低产品质量;与此同时,设计的三通阀(71)也有利于将抽真空泵(7)抽送的高温氩气泵送至供料箱(51),对供料箱(51)内部的物料进行预热,从而提升冶炼效率,降低热损耗,实现热量循环利用。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炉体上端盖(2)上连接有氩气储存罐(6),炉体上端盖(2)与氩气储存罐(6)之间的输送管道上设置有氩气输送泵(61),上述设计,通过氩气输送泵(61)向冶炼装置内侧输送氩气,对冶炼过程中的业态金属进行氮气保护,与此同时,通入的氩气也有利于液态金属在炉体内循环,提高冶炼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中设计的一种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冶炼炉壳体、设置于冶炼炉壳体顶部的炉体上端盖(2)和设置于冶炼炉壳体底部的炉体下端盖(3);冶炼炉壳体集成有自外向内依次相接的不锈钢壳体层(1)、中空隔热层(11)、冷却水循环层(12)、保温层(13)、环形电加热层(14)和炉胆层(15);

所述炉体下端盖(3)上设置有斜面体卸料管道(4);

所述炉体上端盖(2)上连接有进料管道(5)、氩气储存罐(6)和抽真空泵(7);进料管道(5)顶部连接有供料箱(51);

所述抽真空泵(7)顶部设置有三通阀(71),三通阀(71)一端通过气体输送管道连通至供料箱(51),三通阀(71)另一端连接排气烟管(7101)。

作为改进,所述炉体下端盖(3)底部设置有可调式支撑支脚(8)。

作为改进,所述冷却水循环层(12)外接有风冷式冷却水塔(1201),风冷式冷却水塔(1201)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级循环泵(1202)和二级循环泵(1203),一级循环泵(1202)和二级循环泵(1203)分别连接至冷却水循环层(12)两侧端。

作为改进,所述炉体上端盖(2)与氩气储存罐(6)之间的输送管道上设置有氩气输送泵(61)。

作为改进,所述供料箱(51)内部位于供料箱(51)与进料管道(5)相接处设置有供料开关阀(5101),供料开关阀(5101)通过连接丝杆(5102)固定于供料箱(51)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结构包括冶炼炉壳体、设置于冶炼炉壳体顶部的炉体上端盖(2)和设置于冶炼炉壳体底部的炉体下端盖(3);冶炼炉壳体集成有自外向内依次相接的不锈钢壳体层(1)、中空隔热层(11)、冷却水循环层(12)、保温层(13)、环形电加热层(14)和炉胆层(15);冷却水循环层(12)外接有风冷式冷却水塔(1201),风冷式冷却水塔(1201)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级循环泵(1202)和二级循环泵(1203),一级循环泵(1202)和二级循环泵(1203)分别连接至冷却水循环层(12)两侧端;上述设计结构,利用相互配合的中空隔热层(11)和冷却水循环层(12)对保温层(13)进行隔离保护,避免环形电加热层(14)产生的高温穿过保温层(13)对不锈钢壳体层(1)造成破坏,从而大大提升了设计的冶炼装置的耐高温性,消除了壳体超高温作业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炉体上端盖(2)上连接有进料管道(5)、氩气储存罐(6)和抽真空泵(7);进料管道(5)顶部连接有供料箱(51);所述抽真空泵(7)顶部设置有三通阀(71),三通阀(71)一端通过气体输送管道连通至供料箱(51),三通阀(71)另一端连接排气烟管(7101);上述设计,便于对设计的真空冶炼装置进行抽真空处理和氩气保护,可有效降低残余氧气对真空装置内部的高温金属液造成氧化,产生大量杂质,影响生产的汽轮机叶片钢的纯洁度,降低产品质量;与此同时,设计的三通阀(71)也有利于将抽真空泵(7)抽送的高温氩气泵送至供料箱(51),对供料箱(51)内部的物料进行预热,从而提升冶炼效率,降低热损耗,实现热量循环利用。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轮机叶片钢生产用真空冶炼装置,炉体上端盖(2)上连接有氩气储存罐(6),炉体上端盖(2)与氩气储存罐(6)之间的输送管道上设置有氩气输送泵(61),上述设计,通过氩气输送泵(61)向冶炼装置内侧输送氩气,对冶炼过程中的业态金属进行氮气保护,与此同时,通入的氩气也有利于液态金属在炉体内循环,提高冶炼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待冶炼物料依次通过供料箱(51)、进料管道(5)进入炉胆层(15)内侧,在炉胆层(15)内进行高温冶炼,冶炼过程中,环形电加热层(14)对炉胆层(15)进行加热,维持高温环境,利用相互配合的中空隔热层(11)和冷却水循环层(12)对保温层(13)进行隔离保护,避免环形电加热层(14)产生的高温穿过保温层(13)对不锈钢壳体层(1)造成破坏,提升冶炼装置的耐高温性;冶炼初始极端,开启氩气输送泵(61)和抽真空泵(7),并控制三通阀(71),将三通阀(71)与排气烟管(7101)导通,快速排出炉体内残余的空气组分,尤其是氧气组分,待温度升高至炉体内金属开始熔化时,将三通阀(71)与供料箱(51)连通,利用抽真空泵(7)泵送的高温氩气对供料箱(51)内侧的物料进行预热处理,从而缩短物料在冶炼过程中的升温时间。

按照以上描述,即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