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槽型沉没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5649发布日期:2018-09-01 03:52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镀锌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槽型沉没辊。



背景技术:

沉没辊是镀锌生产线上的重要设备部件之一,其用于镀锌线锌锅内,工作温度达到600~700℃。在生产时,需要将沉没辊整体沉浸在熔化了的锌液中,并与稳定辊配合将熔化的锌液搅动粘敷到待镀锌的板材表面。沉没辊的表面结构和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板材的镀锌质量,并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沉没辊是决定镀锌生产线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工厂中所使用的沉没辊包括三类,分别是无槽型沉没辊、直槽型沉没辊和螺旋槽型沉没辊。现有的直槽型沉没辊在使用过程中,将锌液搅动粘敷到待镀锌的板材表面的同时,多余的锌液会进入在沉没辊的旋转作用下随着直槽的旋向送至辊本体的端部,避免锌液在沉没辊表面结瘤。但是,现有的直槽型沉没辊中的螺旋槽开口较宽,锌液不易存储在螺旋槽内,并且螺旋槽的底部较窄,又由于锌液的粘附力较大,因此也不利于锌液在螺旋槽内流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槽型沉没辊。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槽型沉没辊,包括一体成型的辊筒本体和两个分别安装在辊筒本体两端的支撑部件,所述辊筒本体为中空结构,每个所述支撑部件均设置在辊筒本体的端口处,所述辊筒本体的外圆周壁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直槽部和第二直槽部,所述辊筒本体的外圆周壁上且靠近辊筒端口处设有圆柱槽部,所述第一直槽部包括若干围绕着辊筒本体的轴线均匀分布的第一凹槽组,所述第二直槽部包括若干围绕着辊筒本体的轴线均匀分布的第二凹槽组,一个第二凹槽组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凹槽组之间,所述圆柱槽部包括两组对称设置在辊筒本体上的圆柱槽,一个圆柱槽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凹槽组之间,所述辊筒本体内设有若干沿着辊筒本体的轴线均匀分布的流道,每个支撑部件上均设有供若干个流道穿过的通槽。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支撑部件包括呈圆柱形结构的端盖和安装在端盖外侧壁上中心位置处的支撑柱,每个所述支撑柱与辊筒本体同轴设置,每个所述通槽均设置在端盖的边缘处。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凹槽组包括若干沿着辊筒本体轴线均匀分布的第一开口槽,相邻两个第一开口槽之间留有固定距离,每个所述第一开口槽的竖向截面均为梯型结构,靠近辊筒本体端部的第一开口槽的一端贯穿辊筒本体。

进一步的,每个第一开口槽的竖向截面的尺寸由下至上逐渐增大,每个所述第一开口槽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二凹槽组包括若干沿着辊筒本轴线均匀分布的第二开口槽,相邻两个第二开口槽之间留有固定距离,每个所述第二开口槽的竖向截面均为倒置的梯型结构,每个第二开口槽的竖向截面的尺寸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每个所述第二开口槽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流道均设置在辊筒本体的内侧壁上,每个所述流道的竖直截面为U型结构。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开口槽、第二开口槽和圆柱槽的深度均相同。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槽型沉没辊,通过设置在辊筒本体外圆周壁上交错相隔的第一直槽部和第二直槽部,能够增大整个沉没辊与呈流质状态的锌液进行充分的接触,进而能够满足对待附着锌液的产品进行均匀的锌液覆盖,也增大了锌液的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辊筒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辊筒本体1,流道1a,支撑部件2,端盖2a,支撑柱2b,第一直槽部3,第一凹槽组3a,第一开口槽3b,第二直槽部4,第二凹槽组4a,第二开口槽4b,圆柱槽部5,圆柱槽5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直槽型沉没辊,包括一体成型的辊筒本体1和两个分别安装在辊筒本体1两端的支撑部件2,所述辊筒本体1为中空结构,每个所述支撑部件2均设置在辊筒本体1的端口处,所述辊筒本体1的外圆周壁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直槽部3和第二直槽部4,所述辊筒本体1的外圆周壁上且靠近辊筒端口处设有圆柱槽部5,所述第一直槽部3包括若干围绕着辊筒本体1的轴线均匀分布的第一凹槽组3a,所述第二直槽部4包括若干围绕着辊筒本体1的轴线均匀分布的第二凹槽组4a,一个第二凹槽组4a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凹槽组3a之间,所述圆柱槽部5包括两组对称设置在辊筒本体1上的圆柱槽5a,一个圆柱槽5a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凹槽组3a之间,所述辊筒本体1内设有若干沿着辊筒本体1的轴线均匀分布的流道1a,每个支撑部件2上均设有供若干个流道1a穿过的通槽,若干第一凹槽组3a和若干第二凹槽组4a的设置,在工作状态下,能够满足将待粘敷的锌液均匀的填敷到待加工的产品上,增大了锌液与产品的接触面积。

每个所述支撑部件2包括呈圆柱形结构的端盖2a和安装在端盖2a外侧壁上中心位置处的支撑柱2b,每个所述支撑柱2b与辊筒本体1同轴设置,每个所述通槽均设置在端盖2a的边缘处,端盖2a和支撑柱2b的设置能够满足对整个辊筒本体1进行支撑作用。

每个所述第一凹槽组3a包括若干沿着辊筒本体1轴线均匀分布的第一开口槽3b,相邻两个第一开口槽3b之间留有固定距离,每个所述第一开口槽3b的竖向截面均为梯型结构,靠近辊筒本体1端部的第一开口槽3b的一端贯穿辊筒本体1,若干第一开口槽3b的设置能够满足对待粘敷锌液的产品进行上料作业。

每个第一开口槽3b的竖向截面的尺寸由下至上逐渐增大,每个所述第一开口槽3b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第一开口槽3b的设置能够满足对待附着锌液的产品进行均匀的敷料作业。

每个所述第二凹槽组4a包括若干沿着辊筒本轴线均匀分布的第二开口槽4b,相邻两个第二开口槽4b之间留有固定距离,每个所述第二开口槽4b的竖向截面均为倒置的梯型结构,每个第二开口槽4b的竖向截面的尺寸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每个所述第二开口槽4b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若干第二开口槽4b的设置能够满足对待粘敷锌液的产品进行上料作业。

每个所述流道1a均设置在辊筒本体1的内侧壁上,每个所述流道1a的竖直截面为U型结构,每个流道1a设置能够满足当辊筒本体1在装有锌液的装载盒内,实现对锌液进行导流作业。

每个所述第一开口槽3b、第二开口槽4b和圆柱槽5a的深度均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