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金压铸行业用能源分级利用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6135发布日期:2018-10-26 20:04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合金压铸行业用能源分级利用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压铸行业中,模具的温度控制是产品成型的一个至关重要参数,行业的运用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在镁合金,铝合金的制造中,不平均或不适当的模具温度会导致铸件尺寸不稳定,在生产过程中顶出铸件变形,产生热压力、黏模、表面凹陷、内缩孔及热泡等缺陷。对生产周期也产生影响,如填充时间、冷却时间及喷涂时间都产生不稳定的变数。另外,模具的寿命也会因受到过冷过热的冲击而导致昂贵的钢材产生热裂,加速其老化。当前行业中,通常采用模温机给模具调节温度,使用导热油,温度调节一般在150℃~250℃,减少工艺报废及提高生产过程的运行稳定性。

以使用模温机为例,每台压铸机需要配备1台模温机,功率18~80KW,目前市场价为6~10万左右,寿命5年,一个大型压铸公司的压铸机数量多至50台以上,对车间的电负荷压力非常大,成本高且管理维护复杂,同时,导热油的泄漏污染也是不可忽略的,更涉及到后期的污染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经济的清洁能源来替代油式模温机,统一能源控制,多级利用,节省经济成本,稳定生产过程控制的合金压铸行业用能源分级利用循环系统。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合金压铸行业用能源分级利用循环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至少两级的输出管路,以及至少两级的模具热交换系统,所述的蒸汽发生器输出端通过第一级输出管路与第一级模具热交换系统连通,所述第一级模具热交换系统通过第二级输出管路与第二级模具热交换系统连通,所述第二级模具热交换系统通过第三级输出管路与第三级模具热交换系统连通,以此类推,后续各级模具热交换系统通过下一级输出管路与下一级的模具热交换系统连通,各级的模具热交换系统分别连接有压铸模具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发生器提供温度为170℃,12 kg /cm²的过饱和蒸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级模具热交换系统消耗蒸汽后转化为温度150℃的饱和蒸汽,供给第二级模具热交换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级模具热交换系统消耗蒸汽后转化为温度120℃的饱和蒸汽,供给第三级模具热交换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级模具热交换系统、第二级模具热交换系统、第三级模具热交换系统以及之后的模具热交换系统的蒸汽温度等级逐级递减。

进一步的,末级的输出管路连接有集水器,集水器下方设有纯水回收装置。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原有单级能量交换进行系统的调整,实现能源的多级利用,分层实施循环操作实现各层目标并最终回收,使能源具有极高的利用率,节省经济成本,提高产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改进前的一设备配一模温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能源分级利用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改进前的一设备配一模温机结构示意图,压铸设备直接与模温机相连接。采用模温机给模具调节温度,使用导热油,温度调节一般在150℃~250℃。每台压铸机需要配备1台模温机,功率18~80KW,目前市场价为6~10万左右,寿命5年,一个大型压铸公司的压铸机数量多至50台以上,对车间的电负荷压力非常大,成本高且管理维护复杂,同时,导热油的泄漏污染也是不可忽略的,更涉及到后期的污染处理成本。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源分级利用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以一个压铸生产线为例,如图2所示,包括蒸汽发生器1,三级的输出管路,以及三级的模具热交换系统,所述的蒸汽发生器1输出端通过第一级输出管路2与第一级模具热交换系统6(大模具)连通,所述第一级模具热交换系统6通过第二级输出管路3与第二级模具热交换系统7(小模具)连通,所述第二级模具热交换系统7通过第三级输出管路4与第三级模具热交换系统8(清洗或浸渗)连通,所述的第三级模具热交换系统8通过第四级输出管路5连接有集水器9,所述集水器9下方设有纯水回收装置10,各级的模具热交换系统分别连接有压铸模具设备。

为了保证压铸生产线各级的蒸汽需求,对于蒸汽温度等作如下限定:

优选地,所述蒸汽发生器1提供温度为170℃,12 kg /cm²的过饱和蒸汽。

优选地,所述第一级模具热交换系统6消耗蒸汽后转化为温度150℃的饱和蒸汽,供给第二级模具热交换系统7。

优选地,所述第二级模具热交换系统7消耗蒸汽后转化为温度120℃的饱和蒸汽,供给第三级模具热交换系统8。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原有单级能量交换进行系统的调整,实现能源的多级利用,分层实施循环操作实现各层目标并最终回收,使能源具有极高的利用率,节省经济成本,提高产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