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氧束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21241发布日期:2019-03-02 02:43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氧束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合金熔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氧束管。



背景技术:

在铝锭连续浇铸生产过程中,流动的高温铝合金熔液表面会因与空气接触而形成一层氧化铝层(即铝渣)。目前在铝锭产品的铸造过程中,为避免铝合金熔液在不同流槽之间切换时接触空气氧化,影响铝锭品质。现有的做法是通过一个小口径束管连接两个槽,由于高位槽内的铝合金熔液经束管流入低位槽时,在束管下端出口处产生较大的冲流,使得低位槽表面形成的氧化保护膜被破坏,特别是束管的下端出口部周围的铝合金熔液极易与空气接触氧化产生铝渣。由于束管的口径小极易被铝渣堵塞,需要定期清理;但是这种铝渣难于清理,清理时极易导致束管破裂,通常一周就需要更换一次束管,每次更换时需要将流槽内的铝合金熔液抽干;不仅影响正常的生产工序,影响生产效率及产量;且造成更多的铝合金熔液氧化,浪费量大,生产成本高;同时更换工序复杂,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氧束管,实现在无氧环境下,铝合金熔液在不同流槽之间的切换,产渣少,不会出现堵塞的现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氧束管,所述无氧束管为用于实现铝合金熔液经高位槽流向低位槽的管路通道,该无氧束管包括外束管和设置在所述外束管内的内束管;所述外束管与内束管之间在径向设有间隙,内束管的上端口与外束管的上端口之间为密封连接,内束管的下端口高于外束管的下端口,以此在无氧束管内部形成由外束管和内束管之间的区域构成的一气体保护腔;所述外束管的管身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气体保护腔连通,该进气口用于在工作状态下向气体保护腔内通入惰性气体,以使气体保护腔内形成无氧环境;在工作状态下,所述无氧束管的上端安装于高位槽的槽底,所述无氧束管的下端伸入至低位槽槽口以下指定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外束管呈上大下小的锥台形结构。

2、上述方案中,所述内束管为上端口口径大于下端口口径的漏斗状结构。

3、上述方案中,所述进气口上设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位于外束管的外侧并朝向外束管的上端口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优点为:

在工作状态下,事先将无氧束管的上端固定安装于高位槽的槽底,并保证无氧束管或外束管的下端面伸入至低位槽槽口以下指定位置;然后开始向高位槽中流入铝合金熔液,与此同时通过进气口向无氧束管内通入惰性气体,排出无氧束管内的空气,在此过程中,高位槽内的铝液不断地经无氧束管流入低位槽内,低位槽内的液面不断上升;当低位槽内的液面上升至指定高度时,即此时低位槽内的液面恰好将无氧束管的下端口淹没约5mm,并继续少量地向通气管内通入惰性气体,与此同时低位槽的输出通道被打开,并保证低位槽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相当,也就是保证低位槽内的液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铝液在高低位槽之间切换为铸造机输送铝液。因此,在这样的切换状态下,一方面,低位槽最表层的液面由于与空气接触形成一层氧化铝层,构成保护膜,隔绝液面以下铝液与空气接触;另一方面,由于无氧束管的下端口略侵入至低位槽液面以下,同时内束管的下端口高于外束管的下端口,且由于内束管的下端口口径小于该位置外束管的口径,由高位槽流入无氧束管内的铝液先经较小的口径的内束管,再经一个较大的口径的外束管流入低位槽,通过内束管的缓冲作用,使得铝液进入低位槽内的冲流量变小,同时由于无氧束管的气体保护腔内为由惰性气体构成的无氧环境,极大减少了无氧束管下端口处铝液与空气接触面积,使得无氧束管下端口处基本无铝渣产生,不会出现堵塞现象,确保了铝锭的品质,极具推广和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低位槽;2、进气口;3、通气管;4、外束管;5、气体保护腔;6、内束管;7、高位槽;8、束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无氧束管,所述无氧束管为用于实现铝合金熔液经高位槽7流向低位槽1的管路通道,该无氧束管包括外束管4和设置在所述外束管4内的内束管6,优选地,所述外束管4呈上大下小的锥台形结构,所述内束管6为上端口口径大于下端口口径的漏斗状结构;所述外束管4与内束管6之间设有间隙,内束管6的上端口与外束管4的上端口之间为密封连接,内束管6的下端口高于外束管4的下端口,以此在无氧束管内部形成由外束管4和内束管6之间的区域构成的一气体保护腔5;所述外束管4的管身设有进气口2,所述进气口2与所述气体保护腔5连通,所述进气口2上设有通气管3,所述通气管3位于外束管4的外侧并朝向外束管4的上端口倾斜设置;该通气管3用于在工作状态下向气体保护腔5内通入惰性气体,以使气体保护腔5内形成无氧环境。

在工作状态下,事先将无氧束管的上端固定安装于高位槽7的槽底,并保证无氧束管或外束管4的下端面伸入至低位槽1槽口以下指定位置;然后开始向高位槽7中流入铝合金熔液,与此同时通过进气口2向无氧束管内通入惰性气体,排出无氧束管内的空气,在此过程中,高位槽7内的铝液不断地经无氧束管流入低位槽1内,低位槽1内的液面不断上升;当低位槽1内的液面上升至指定高度时,即此时低位槽1内的液面恰好将无氧束管的下端口淹没约5mm,并继续少量地向通气管3内通入惰性气体,与此同时低位槽1的输出通道被打开,并保证低位槽1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相当,也就是保证低位槽1内的液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铝液在高低位槽之间切换为铸造机输送铝液。因此,在这样的切换状态下,一方面,低位槽1最表层的液面由于与空气接触形成一层氧化铝层,构成保护膜,隔绝液面以下铝液与空气接触;另一方面,由于无氧束管的下端口略侵入至低位槽1液面以下,同时内束管6的下端口高于外束管4的下端口,且由于内束管6的下端口口径小于该位置外束管4的口径,由高位槽7流入无氧束管内的铝液先经较小的口径的内束管6,再经一个较大的口径的外束管4流入低位槽1,通过内束管6的缓冲作用,使得铝液进入低位槽1内的冲流量变小,同时由于无氧束管的气体保护腔5内为由惰性气体构成的无氧环境,极大减少了无氧束管下端口处铝液与空气接触面积,使得无氧束管下端口处基本无铝渣产生,不会出现堵塞现象,确保了铝锭的品质,极具推广和使用价值。

针对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及可能产生的变化描述如下:

1.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外束管4呈上大下小的锥台形结构,外束管4呈上大下小的锥台形结构对本实用新型实质性内容而言不是必要结构,只是作为一种较佳的方案,但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所含盖的范围,外束管4可以是圆筒状、外侧面呈棱柱状等等,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内容而言外束管4的外形形状是不受任何限定的。

2.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内束管6为上端口口径大于下端口口径的漏斗状结构,内束管6为上端口口径大于下端口口径的漏斗状结构对本实用新型实质性内容而言不是必要结构,参阅图1,给出了一种漏斗状结构的内束管6,只是作为一种较佳方案,但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所含盖的范围,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内容而言内束管6的上下端口径之间的关系及外形形状是不受任何限定的。

3.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2上设有通气管3,所述通气管3位于外束管4的外侧并朝向外束管4的上端口倾斜设置,通气管3的结构对本实用新型实质性内容而言不是必要结构,只是作为一种较佳的方案,但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所含盖的范围。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