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9952发布日期:2019-08-16 22:58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砂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接管卡块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弧形铸件的砂型。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用卡块来连接管子,作为管子接头处的配件;在管子卡接时,用于两个管子连接处的固定。

原CL/US卡块为少用射芯机工位,砂型为叠型,即双面模,这种砂型,用砂量较大,砂比约为2.1左右,因砂型局部较厚,浇注砂型不用一溃散,加大了脱壳的难度;没有溃散的砂块给废砂回收带来了困难。

如果直接将其改为壳型砂型,则上壳和下壳安装时,需要保证一定的稳定性,仅仅是直浇道的对应设置,很难满足稳定性,尤其是当使用两个砂型组装时,两个砂型中都有型腔,此时必须保证型腔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的保证,需要上壳和下壳的紧密配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稳定、型腔对应性好的砂型,其采用弧形的砂型,便于形成对应的型腔。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砂型,用于形成接管卡块,所述接管卡块包括主体以及主体侧部延伸形成的贯入部,包括:

弧形结构的上壳,所述上壳的下表面朝向上表面凹陷,形成若干互相平行的第一型腔,若干第一型腔形成第一型腔区域;所述上壳侧部设有第一直浇道,若干所述第一型腔均与所述第一直浇道连接;

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一体成型于所述上壳的下表面,所述插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型腔区域的外周;

弧形结构的下壳,所述下壳的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若干与第一型腔匹配的第二型腔,若干的第二型腔形成第二型腔区域;所述下壳侧部与第一直浇道对应位置设有第二直浇道,且若干所述第二型腔均与所述第二直浇道连接;

插槽,所述插槽一体成型于所述下壳的上表面,所述插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型腔区域的外周;

浇注时,所述上壳盖设于下壳上,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配合形成浇注型腔,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插槽内。

进一步地,浇注时,所述插入部完全插入所述插槽内,所述插入部的高度为6mm-8mm。完全插入,进而使得上壳和下壳密封性提高,同时插入部的高度,决定了插槽的深度,插入部不宜太浅,否则型腔区域外周有缝隙,浇注液容易流出。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型腔区域为四方形结构,所述插入部设于所述四方形结构的四个顶角外侧。设置于顶角外侧,靠近型腔区域,提高密封性。

更进一步地,所述插入部与所述第一型腔区域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型腔区域内,相邻第一型腔之间的距离。相邻的第一型腔之间,距离会影响浇注,而如果插入部与第一型腔区域的距离大于这个距离,那么插入部与插入槽的定位作用,无法得到极大发挥,且浪费上壳或下壳的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部包括若干直径逐渐变小的圆柱体,若干所述圆柱体中,直径最大的圆柱体紧贴上壳的下表面;所述插槽内设有若干与所述圆柱体对应的圆柱槽。将插入部设置为一节一节的圆柱体,同时圆柱体的直径慢慢变小,一方面,便于插入凹槽,另一方面,相比于其它结构,这种结构整体为过渡缓冲式密封,密封性能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浇道一端与所述上壳的下表面相平,另一端突出于所述上壳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一直浇道突出于所述上壳的一端设有定位凸台;所述第二直浇道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台对应的定位凹槽。定位凸台以及定位凹槽实现了直浇道连接处的密封,避免浇注液溢出。

更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台的宽度为第一直浇道宽度的二分之一,且所述定位凸台靠近第一直浇道的内圆设置。定位凸台不宜过宽,否则影响整个定位,同时,定位凸台靠近内圆设置,即靠近浇注液流动位置,提高密封性。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上,与所述第一型腔垂直方向设有与第一直浇道连接的第一横浇道,每个第一型腔靠近第一直浇道一端均设有第一内浇口所述第一型腔通过第一内浇口与所述第一横浇道连通。通过第一内浇口以及第一横浇道,提高浇注液的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型腔的高度为第一型腔的高度的7-9倍;所述下壳上,与所述第二型腔垂直方向设有与第二直浇道连接的第二横浇道,每个第二型腔靠近第二直浇道一端均设有第二内浇口,所述第二型腔通过第二内浇口与所述第二横浇道连通。此时,浇注主要集中在下壳体上,而下壳体上设置于型腔垂直的横浇道以及内浇口,加快了浇注液的流动,即通过直角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浇道远离所述第二内浇口的一侧设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突出于所述第二横浇道的内壁,且加强杆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横浇道的高度相同。此时,大部分的浇注液在第二横浇道内流动,而增加加强杆,可以提高第二横浇道内的强度,提高液体流动的稳定性,进而延长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的砂型,有叠型改为壳型,将一个砂型改为2个砂型,砂型厚度减少,容易加工,容易安装拆卸;砂型厚度变小,进而浇注后,砂型容易溃散,方便回收利用废砂。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型腔区域外周增加匹配的插入部以及插槽,实现了上壳和下壳的紧密连接,避免了浇注液的外漏。

本实用新型中,砂型厚度减少,浇注时,提高了效率,砂比从原来的2.1降为0.85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砂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现有技术中砂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现有技术中砂型的安装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形成接管卡块的砂型的安装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管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主体;2、贯入部;3、上壳;4、第一型腔;5、第一直浇道;6、插入部;7、下壳;8、第二型腔;9、第二直浇道;10、插槽;11、定位凸台;12、定位凹槽;13、加强杆;17、第一横浇道;18、第一内浇口;19、第二横浇道;20、第二内浇口;

100、砂型;200、横浇道;300、内浇口;400、直浇道;500、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照附图4-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砂型,用于形成接管卡块,参照附图9可知,接管卡块包括主体1以及主体1侧部延伸形成的贯入部2,其中,主体1的侧部带有弧度,故浇注时,浇注腔的结构也带有弧度。其中,主体1的长度为416mm;宽度为287mm,厚度大概为111mmm;贯入部2(铸件)的长为327mm,宽为103mm,厚度为28mm。

参照附图所示,砂型具体包括上壳3以及下壳7,其中,上壳3为带有弧度的结构,形成弧形,设置时,上壳3的下表面朝向上表面凹陷,形成若干互相平行的第一型腔4,若干第一型腔4形成第一型腔区域,其中,第一型腔4用于形成主体1的远离贯入部2的少部分结构;同时,在上壳3的侧部设有第一直浇道5,若干第一型腔4均与第一直浇道5连接,比如上壳3的上部形成第一直浇道5,下部形成第一型腔区域;参照附图可知,在上壳3的下表面一体成型有插入部6,且插入部6设置于所述第一型腔区域的外周,用于插入下壳7内;

参照附图可知,本实施例中,下壳7为与上壳3结构对应的弧形结构,将下壳7的上表面向内凹陷,形成若干与第一型腔4匹配的第二型腔8,第二型腔8包括与第一型腔4结构相同的部位以及用于形成贯入部2的四方体结构,即第二型腔8的横截面与接管卡块相似,但是形成主体1部分的高度小于接管卡块,这是由于一部分主体1在第一型腔4内形成。

本实施例中,若干的第二型腔8形成第二型腔区域;同时在下壳7侧部与第一直浇道5对应位置设有第二直浇道9,且若干所述第二型腔8均与第二直浇道9连接;浇注时,第一直浇道5与第二直浇道9连接,浇注液经过第一直浇道5进入第二直浇道9以及第一型腔4内,然后通过第二直浇道9进入第二型腔8内,实现第一型腔4以及第二型腔8的浇注。

在下壳7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插槽10,插槽10与插入部6的位置对应,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型腔区域的外周;

浇注时,上壳3盖设于下壳7上,第一直浇道5与第二直浇道9连接,插入部6插入插槽10内,使得上壳3与下壳7紧密连接,然后第一型腔4与第二型腔8配合形成浇注型腔,浇注杯内的浇注液流入第一直浇道5,慢慢进入浇注型腔,浇注形成铸件。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型腔区域外周设置插入部6以及插槽10,目的在于实现型腔区域周围的密封,浇注时,浇注液会流经型腔区域内的各个型腔,进而型腔区域受力最大,稳定性相对于其他区域最差,本实施例中,在型腔区域外周增加了匹配的插入部6和插槽10,确保型腔区域周围以及上下壳的紧密连接,避免型腔区域外周受力,型腔之间连接不稳,浇注液外漏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上壳3的最大厚度为8mm-14mm,优选11mm;下壳7的最大厚度为9mm-15mm,优选12mm;本实施例中,下壳7的厚度大于上壳3的厚度,此时的砂比为0.85左右;现有技术中,砂型的最大厚度为111mm;砂比为2.1左右,与现有的叠型模具相比,本实施例中,砂型厚度得到明显降低,砂比明显变小,用砂量得到节省。

实施例2

参照附图可知,本实施例中,设置插入部6的高度为6mm-8mm;当浇注时,插入部6完全插入插槽10内,即插槽10的深度与插入部6的高度相同,且两者完全吻合,实现密封性好的连接。

参照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型腔区域为四方形结构,为了确保四方形结构四个顶角处的稳定性,插入部6设于所述四方形结构的四个顶角外侧。

本实施例中,插入部6与第一型腔区域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型腔区域内,相邻第一型腔4之间的距离。第一型腔4内均有浇注液,相邻的第一型腔4之间由于浇注液的流动,必然导致型腔内的稳定性得到影响,此时,如果插入部6设置太远,则第一型腔4内的稳定性无法得到很好地保证,故设置距离靠近第一型腔。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插入部6包括若干直径逐渐变小的圆柱体,若干所述圆柱体中,直径最大的圆柱体紧贴上壳3的下表面;所述插槽10内设有若干与所述圆柱体对应的圆柱槽。多个圆柱体相邻,形成类似于台阶状的结构,进而插入部6与插槽10接触时,每个阶段的接触面大小不同,提高了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插入部6设置为圆台结构,进而插入部6与插槽10之间实现斜面接触,接触面相比于单个的圆柱体形成的插入部6多,且加上有倾斜角,密封性更好。

本实施例中,上壳3的最大厚度为8mm;下壳7的最大厚度为9mm。

实施例3

参照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直浇道5具体为一端与上壳3的下表面相平,另一端突出于上壳3的下表面的结构,即从上壳3的上面看,第一直浇道5是突出上壳3的,然后在第一直浇道5突出于上壳3的一端设有定位凸台11;同时在第二直浇道9上设有与定位凸台11对应的定位凹槽12。此时,定位凸台11与定位凹槽12实现了浇注道之间的密封连接。具体地,浇注道为圆环形结构,故定位凸台11可以设置为直径逐渐变小的圆台型圆环结构,其设置于第一直浇道5上,然后第二直浇道9上设置圆台型的槽体,实现斜面接触密封。

本实施例中,定位凸台11的宽度为第一直浇道5宽度的二分之一,定位凸台11的高度为3-4mm,且所述定位凸台11靠近第一直浇道5的内圆设置。由于浇注液在直浇道内流动,故需要实现靠近直浇道内的密封,进而将其设置于靠近直浇道的内壁位置。

本实施例中,定位凸台11与定位凹槽12,适合于多组砂型组匹配时,上壳3上表面与下壳7下表面的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浇注,在上壳3上,与第一型腔4垂直方向设有与第一直浇道5连接的第一横浇道17,每个第一型腔4靠近第一直浇道5一端均设有第一内浇口18,所述第一型腔4通过第一内浇口18与第一横浇道17连通。即浇注液通过第一直浇道5进入第一横浇道17,然后进入第一内浇口8,最后进入第一型腔4内。由于横浇道17与第一型腔4垂直,进而浇注液直接进入,无需经过过多的弯路,流动速度快。

本实施例中,铸件的大部分是在第二型腔8中形成,故第二型腔8的高度为第一型腔4的高度的7-9倍;同时为了加快浇注液的流动,在下壳7上,与第二型腔8垂直方向设有与第二直浇道9连接的第二横浇道19,每个第二型腔8靠近第二直浇道9一端均设有第二内浇口20,第二型腔8通过第二内浇口20与第二横浇道(19)连通。浇注液通过横浇道以及内浇口流入,浇注速度快。

本实施例中,第一型腔区域与第二型腔区域均为弧形结构,弧度为30º-60º,浇注液流动较好,且这一弧度,满足产品要求。

由于第二型腔8承载主要浇注液,故第二横浇道9内流经的浇注液较多,为了增加其强度,避免浇注液影响其稳定性,在第二横浇道9远离第二内浇口20的一侧设有加强杆13,加强杆13突出于所述第二横浇道9的内壁,且加强杆13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横浇道9的高度相同。设置时,可以将加强杆13设置为圆柱形,受力均匀,加强效果好。加强杆13的数量为2-5个,加强杆13的厚度为4mm。

本实施例中,上壳3的最大厚度为14mm,下壳7的最大厚度为15mm。

实施例4

参照附图5-9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若干的上壳3以及若干的下壳7,具体地,上壳3的最大厚度为11mm;下壳7的最大厚度为12mm;安装时,一个上壳3与一个下壳7组成一个砂型组,上壳3与下壳7组装时,通过插入部6与插入槽10实现型腔区域周围的密封;当然,为了提高浇注速度,可以实现多个砂型组叠加,每组砂型组包括一个上壳3以及一个下壳7。

浇注时,浇注液经浇口杯进入直浇道,然后依次通过横浇道、内浇口流向型腔内,实现浇注。若干组砂型组叠加时,从上到下,第一直浇道5、第二直浇道9、第一直浇道5、第二直浇道9依次连通。

对比实施例

参照附图1-3所示,现有技术中,砂型100为双模结构,即砂型100的上下表面都有型腔500,砂型100的侧部设有直浇道400,直浇道400侧部设有横浇道200,横浇道200连接若干内浇口300,内浇口300对应有一个型腔500。

浇注时,若干的砂型100叠放,砂型100的最大厚度为111mm;即整个砂型100的总厚度为111mm,砂型100内,上下模样处最薄尺寸为16mm,中间模样处尺寸为47mm,砂型宽度为100mm;生产砂型100时用砂量较大,砂比为2.1左右,砂型局部比较厚,浇铸砂型不容易溃散,结构稳定,但是当浇注结束后,脱壳难,很多砂块不易溃散,进而废砂不易回收。

与本实用新型相比,对比实施例中,砂型100厚度较厚,浇注过程慢,整个浇注过程砂比大,用砂量大;砂型100制备时,由于砂型100较厚,还需要加热固化等,制备过程长,费电。

本实用新型的砂型,通过改为壳型结构,降低了浇注中,制备壳体需要的用砂量,且通过插入部6和插槽10,确保了型腔区域周围的密封性,提高了产品成品率;本实用新型改进后,砂比有2.1左右将为0.85左右,节省了用砂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