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0034发布日期:2020-05-26 17:5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镀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抛丸机是将钢丸送至高速旋转的圆盘上,利用离心力的作用,使高速抛出的钢丸撞击工件表面,达到处理工件表面的作用,能使工件表面产生压应力,可提高它们的疲劳强度及抗拉应力和抗腐蚀的能力,而且不含硅粉末,对环境污染小。抛丸机一般用于电镀行业的一些微型的、不规则的工件的抛光和打磨,或对压铸件、精密铸件、精密锻件等的清理、光饰,也可加工磨砂面。抛丸机一般包括台车式、履带式、滚筒式、吊钩式等类型,以适应各种工艺的要求。

其中,履带式抛丸机是在抛丸室对工件进行抛丸处理,普遍适用于对小型工件进行抛丸作业。履带式抛丸机在零配件生产行业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现有的履带式抛丸机普遍缺乏自动上料装置,大多数情况下均是利用人工的方式将工件送入抛丸室,工作效率低,人工的劳动强度高,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该设计方案具备自动上料功能,减轻了人员工作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抛丸机普遍不具有自动上料机制,或者自动上料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包括上料箱、分路腔、转轮、喂料铲和驱动组件,上料箱为中空箱体,上料箱内腔设为分路腔,分路腔为圆形,分路腔中央固定安装有转轮,转轮外圆周焊接有转轮隔板,转轮隔板有六片且关于轴心对称装设,转轮隔板的宽度和分路腔半径相同,上料箱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向下贯穿上料箱顶部并插入分路腔内,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于转轮内,上料箱侧壁设有包括下料口、上料口和回收口,下料口、上料口和回收口相互远离,下料口、和回收口之间活动设有圆弧形的档片,档片长度大于下料口或回收口的内径,档片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在分路腔内活动,上料口连通外部储料装置,上料口和外部储料装置之间固定安装有传送带,下料口末端安装有簸箕状的喂料铲,喂料铲面对抛丸机进料入口,回收口连通外部储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其中上料箱内壁卡设有卡槽,卡槽有两个且分别和档片两侧尖端相互契合,两个卡槽分别开设于下料口和回收口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其中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和主动皮带轮,第二电机输出轴连接主动皮带轮,档片顶部两端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传动皮带轮,主动皮带轮和传动皮带轮通过传动皮带联动。

本实用新型的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其中驱动组件还包括主动锥齿轮、传动锥齿轮和传动杆,主动锥齿轮固定于第二电机和传动锥齿轮均为圆锥状且螺纹槽相互契合,喂料铲底部焊接有旋转座,喂料铲底部通过旋转座活动连接于下料口底部,传动锥齿轮和旋转座通过传动杆联动。

本实用新型的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其中喂料铲左右侧面分别活动安装有支撑伸缩杆,支撑伸缩杆末端均活动连接至下料口对应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其中下料口顶端面向前方延伸形成顶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方案通过设置分路腔和转轮,同时在分路腔内设置下料口和回收口,并以档片阻挡其一,使物料能够根据情况进入抛丸机或回到储料装置,进而使设备具备了自动上料的功能,且自动上料过程持续进行,抛丸机完成一批次的作业后无需等待上料装置补充物料,因为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2、本方案通过设置驱动组件,使档片向回收口移动且喂料铲向上翻转连通下料口,而档片向下料口移动且喂料铲向下翻转脱离下料口,对自动上料流程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装置的正常运行。

3、本方案通过设置支撑伸缩杆,一方面有助于物料通过喂料铲时,分担喂料铲受到的承重力,另一方面在喂料铲进行翻转动作时,支撑伸缩杆根据情况进行伸缩动作有助于喂料铲能够更顺畅的而进行翻转动作,保证了装置的正常运作;设置顶罩,可以有效避免物料在自下料口和喂料铲滑落时由于相互碰撞跳出喂料铲的风险,有效保证了装置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上料箱俯视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自动上料装置正视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驱动组件俯视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料口左视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料箱;2、分路腔;3、转轮;4、喂料铲;5、驱动组件;11、卡槽;12、档片;121、传动皮带轮;21、下料口;22、上料口;23、回收口;211、顶罩;221、传送带;31、转轮隔板;32、第一电机;41、旋转座;42、支撑伸缩杆;51、第二电机;52、主动皮带轮;53、主动锥齿轮;54、传动锥齿轮;55、传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参阅图1-4,抛丸机自动上料装置,包括上料箱1、分路腔2、转轮3、喂料铲4和驱动组件5,上料箱1为中空箱体,上料箱1内腔设为分路腔2,分路腔2为圆形,分路腔2中央固定安装有转轮3,转轮3外圆周焊接有转轮隔板31,转轮隔板31有六片且关于轴心对称装设,转轮隔板31的宽度和分路腔2半径相同,上料箱1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32,第一电机32的输出轴向下贯穿上料箱1顶部并插入分路腔2内,第一电机32的输出轴末端固定于转轮3内,上料箱1侧壁设有包括下料口21、上料口22和回收口23,下料口21、上料口22和回收口23相互远离,下料口21、和回收口23之间活动设有圆弧形的档片12,档片12长度大于下料口21或回收口23的内径,档片12通过驱动组件5驱动在分路腔2内活动,上料口22连通外部储料装置,上料口22和外部储料装置之间固定安装有传送带221,下料口21末端安装有簸箕状的喂料铲4,喂料铲4面对抛丸机进料入口,回收口23连通外部储料装置。本方案通过设置分路腔2和转轮3,同时在分路腔2内设置下料口21和回收口23,并以档片12阻挡其一,使物料能够根据情况进入抛丸机或回到储料装置,进而使设备具备了自动上料的功能,且自动上料过程持续进行,抛丸机完成一批次的作业后无需等待上料装置补充物料,因为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上料箱1内壁卡设有卡槽11,卡槽11有两个且分别和档片12两侧尖端相互契合,两个卡槽11分别开设于下料口21和回收口23外侧。本方案通过设置卡槽11,使档片12紧密的卡合于卡槽11内,使档片12阻挡物料通过的效果更好。

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为:驱动组件5包括第二电机51和主动皮带轮52,第二电机51输出轴连接主动皮带轮52。

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区别为:档片12顶部两端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传动皮带轮121,主动皮带轮52和传动皮带轮121通过传动皮带联动。

实施例5与实施例4的区别为:驱动组件5还包括主动锥齿轮53、传动锥齿轮54和传动杆55,主动锥齿轮53固定于第二电机51输出轴上,主动锥齿轮53和传动锥齿轮54均为圆锥状且螺纹槽相互契合。

实施例6与实施例5的区别为:喂料铲4底部焊接有旋转座41,喂料铲4底部通过旋转座41活动连接于下料口21底部,传动锥齿轮54和旋转座41通过传动杆55联动。本方案通过设置驱动组件5,使档片12向回收口23移动且喂料铲4向上翻转连通下料口21,而档片12向下料口21移动且喂料铲4向下翻转脱离下料口21,对自动上料流程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装置的正常运行。

实施例7与实施例6的区别为:喂料铲4左右侧面分别活动安装有支撑伸缩杆42,支撑伸缩杆42末端均活动连接至下料口21对应侧面。本方案通过设置支撑伸缩杆42,一方面有助于物料通过喂料铲4时,分担喂料铲4受到的承重力,另一方面在喂料铲4进行翻转动作时,支撑伸缩杆42根据情况进行伸缩动作有助于喂料铲4能够更顺畅的而进行翻转动作,保证了装置的正常运作。

实施例8与实施例7的区别为:下料口21顶端面向前方延伸形成顶罩211。本方案通过设置顶罩211,可以有效避免物料在自下料口21和喂料铲4滑落时由于相互碰撞跳出喂料铲4的风险,有效保证了装置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

将物料堆积于外部储料装置内,将传送带221一端置于外部储料装置内,传送带221另一端固定于上料口22,物料被传送带221传送至分路腔2内。启动第一电机32,第一电机32驱动转轮3旋转,转轮3带动转轮隔板31转动,将上料口22的物料推入分路腔2内并随转轮隔板31转动向下料口21处移动,此时档片12阻挡于回收口23内侧,阻碍物料从回收口23脱离而仅从下料口21滑落。物料从下料口21滑入喂料铲4内,并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抛丸机入口。

当适量的物料填满抛丸机后,启动第二电机51,第二电机51同时驱动主动皮带轮52和主动锥齿轮53,主动皮带轮52带动传动皮带轮121,主动锥齿轮53带动与之相互契合的传动锥齿轮54,传动锥齿轮54带动传动杆55转动,进而档片12从回收口23内侧滑动至下料口21内侧并阻挡住下料口21,同时传动杆55联动旋转座41,使喂料铲4向下料口21下方翻转,即喂料铲4脱离抛丸机入口。此时物料在转轮隔板31推动下,经过被阻挡的下料口21向已经打开的回收口23移动,并从回收口23滑落回到外部储料装置内。

当上批次的物料完成抛丸处理后,第二电机51反向驱动,反向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下批次的物料自动上料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外部控制设备设定第二电机51正向驱动时,档片12向回收口23移动且喂料铲4向上翻转连通下料口21;设定第二电机51反向驱动时,档片12向下料口21移动且喂料铲4向下翻转脱离下料口21。还可以通过外部控制设备根据情况调整第一电机32的旋转速率,以达到控制自动上料速率的目的。以上机械动作是现有技术可以简单实现的,通过外部控制设备控制第二电机51和第一电机32也是现有手段可以实现的,在此不予赘述。

另外,下料口21和喂料铲4两侧通过支撑伸缩杆42连接,一方面有助于物料通过喂料铲4时,分担喂料铲4受到的承重力,另一方面在喂料铲4进行翻转动作时,支撑伸缩杆42根据情况进行伸缩动作有助于喂料铲4能够更顺畅的而进行翻转动作,保证了装置的正常运作。

下料口21顶部向前延伸形成顶罩211,可以有效避免物料在自下料口21和喂料铲4滑落时由于相互碰撞跳出喂料铲4的风险,有效保证了装置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具备自动上料功能,减轻了人员工作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抛丸机普遍不具有自动上料机制,或者自动上料效率低下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