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68292发布日期:2020-08-14 19:3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



背景技术:

变速箱是车辆上非常重要的部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变速箱从最初的手动变速箱,到现在的无级变速箱,从无同步器待有同步器,其操控越来越便利。

变速箱在生产后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加工操作,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变速箱表面进行抛光倒角等打磨操作,但是,传统的倒角机固定机构在对变速箱工件进行夹持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不断的变换自己的位置来对不同方位的工件边角进行打磨操作,增大了工作量,且效率不高,费时又费力,因此,亟需一种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从而来解决上述所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具备变速箱边角倒角效率高等优点,解决了传统倒角机在将变速箱部件固定后需要操作人员不断变化位置进行倒角打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底座和垫块,所述垫块位于固定底座的正上方,所述固定底座的顶部且靠近垫块外侧的位置处沿环形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垫块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的内部,所述固定底座与垫块均为圆形结构设计,所述固定底座的顶部且靠近背面的位置处沿垂直方向固定连接有支撑主杆,所述支撑主杆的正面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支撑主杆的外表面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沿环形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板,所述支撑主杆背面的中部沿垂直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支撑主杆的外表面且靠近螺纹套板顶部的位置处沿环形开设有转动槽,所述支撑主杆的外表面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活动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底部的左右两侧且靠近固定连接有卡接块,所述支撑主杆的外表面且靠近套杆底部的位置处活动连接有夹板,所述夹板的顶部沿环形开设有凹槽,所述卡接块活动卡接于凹槽的内部,所述夹板的顶部且靠近支撑主杆背面的位置处沿垂直方向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其中夹板为长方形结构设计,所述夹板位于支撑主杆的外侧,所述夹板与支撑主杆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夹板的底部且靠近支撑主杆正面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硅胶垫,所述硅胶垫位于垫块顶部中央位置处的正上方,所述垫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滑软垫,通过硅胶垫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的对变速箱壳体进行固定操作,避免对变速箱壳体进行倒角操作时出现旋转位移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其中套杆的内部开设有螺纹,所述套杆内部所开设的螺纹与螺纹套板外表面所开设的螺纹相适配,通过套杆与螺纹套板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的使得套杆套接至螺纹套板的外部,避免在对变速箱壳体进行固定时出现松动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其中硅胶垫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磁铁子极,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磁铁母极,磁铁母极位于磁铁子极的正上方,通过磁铁子极与磁铁母极的结构设计,有效的对套杆起到了定位效果,避免了在放置变速箱壳体时需要利用手部进行搀扶的情况出现。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其中滑杆的外表面为光滑面,所述滑杆的垂直方向直径与螺纹套板到垫块顶部之间的距离相适配,通过滑杆的结构设计,使得滑杆可有效的在转动槽的内部进行旋转操作,避免在对变速箱进行固定后无法进行旋转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其中滑块的外表面为光滑面结构,所述套杆为圆柱形结构设计,所述套杆外表面均活动套接有棉垫,所述垫块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把手,通过转动把手的结构设计,使得操作人员在对变速箱进行转动起来更加方便,避免由于硅胶垫与垫块对变速箱壳体固定过紧而导致垫块不易进行旋转的情况出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套杆与螺纹套板的结构设计,使得该装置可快速的对变速箱壳体进行固定操作,通过转动槽、滑杆与第一滑槽的结构设计与配合,使得硅胶垫对变速箱壳体进行夹持时可进行旋转操作,通过滑块与第二滑槽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的对垫块进行限位操作,避免在定位进行边角倒角打磨时垫块与夹板之间出现旋转位移的现象。

2、本实用新型,通过夹板和垫块顶部的防滑软垫结构设计,有效的对变速箱壳体进行了保护效果,同时增大了变速箱与夹板和垫块之间接触的摩擦力,通过磁铁母极与磁铁子极的结构设计,使得操作人员在进行变速性壳体更换时更急方便,避免在更换变速箱壳体时需要对夹板进行手动搀扶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夹板与凹槽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套杆与卡接块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底座;2、垫块;3、凹槽;4、滑块;5、支撑主杆;6、螺纹套板;7、转动槽;8、夹板;9、硅胶垫;10、套杆;11、顶板;12、滑杆;13、第一滑槽;14、卡接块;15、第二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壳体生产用倒角机的工件快速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底座1和垫块2,垫块2位于固定底座1的正上方,固定底座1的顶部且靠近垫块2外侧的位置处沿环形开设有第二滑槽15,垫块2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4,滑块4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15的内部,固定底座1与垫块2均为圆形结构设计,固定底座1的顶部且靠近背面的位置处沿垂直方向固定连接有支撑主杆5,支撑主杆5的正面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顶板11,支撑主杆5的外表面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沿环形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板6,支撑主杆5背面的中部沿垂直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13,支撑主杆5的外表面且靠近螺纹套板6顶部的位置处沿环形开设有转动槽7,支撑主杆5的外表面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活动连接有套杆10,套杆10底部的左右两侧且靠近固定连接有卡接块14,支撑主杆5的外表面且靠近套杆10底部的位置处活动连接有夹板8,夹板8的顶部沿环形开设有凹槽3,卡接块14活动卡接于凹槽3的内部,夹板8的顶部且靠近支撑主杆5背面的位置处沿垂直方向固定连接有滑杆12,滑杆12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13的内部。

夹板8为长方形结构设计,夹板8位于支撑主杆5的外侧,夹板8与支撑主杆5之间留有间隙,夹板8的底部且靠近支撑主杆5正面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硅胶垫9,硅胶垫9位于垫块2顶部中央位置处的正上方,垫块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滑软垫,通过硅胶垫9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的对变速箱壳体进行固定操作,避免对变速箱壳体进行倒角操作时出现旋转位移的现象。

套杆10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套杆10内部所开设的螺纹与螺纹套板6外表面所开设的螺纹相适配,通过套杆10与螺纹套板6的结构设计,可有效的使得套杆10套接至螺纹套板6的外部,避免在对变速箱壳体进行固定时出现松动的现象。

硅胶垫9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磁铁子极,顶板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磁铁母极,磁铁母极位于磁铁子极的正上方,通过磁铁子极与磁铁母极的结构设计,有效的对套杆10起到了定位效果,避免了在放置变速箱壳体时需要利用手部进行搀扶的情况出现。

滑杆12的外表面为光滑面,滑杆12的垂直方向直径与螺纹套板6到垫块2顶部之间的距离相适配,通过滑杆12的结构设计,使得滑杆12可有效的在转动槽7的内部进行旋转操作,避免在对变速箱进行固定后无法进行旋转的情况发生。

滑块4的外表面为光滑面结构,套杆10为圆柱形结构设计,套杆10外表面均活动套接有棉垫,垫块2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把手,通过转动把手的结构设计,使得操作人员在对变速箱进行转动起来更加方便,避免由于硅胶垫9与垫块2对变速箱壳体固定过紧而导致垫块2不易进行旋转的情况出现。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操作人员可将变速箱壳体平放在垫块2顶部的正中央位置处,随后可利用手部抓住套杆10向下方施压,从而使得磁铁母极与磁铁子极之间分离,将套杆10向下滑动至硅胶垫9与变速箱壳体相接触,随后再将套杆10向左侧旋转,使得套杆10与螺纹套板6之间相互螺纹连接,并使得变速箱固定至硅胶垫9与垫块2之间即可,当需要进行角度调节时,操作人员可直接利用双手抓住垫块2右侧的转动把手向左右进行转动,使得滑块4在第二滑槽15的内部进行转动,待调节至合适角度后再进行变速箱倒角操作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