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77943发布日期:2022-10-12 09:00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模具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


背景技术:

2.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冲裁)。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状复杂,承受坯料的胀力,对结构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较高要求,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现有的模具表面光洁与否与制品表面的粗糙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度抛光的模具将制得表面光泽的制品,模具的轮廓或内腔需要是进行抛光处理的,一般的抛光方式都是将模具的腔口朝上放置,再利用抛光设备对模具的内腔进行抛光,抛光所产生的碎屑需要反复倾倒,如果不及时倾倒,碎屑会随着抛光头运动,会对抛光好的模具内腔带来损坏,操作较为不便,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解决了现有的模具抛光方式都是将模具的腔口朝上放置,再利用抛光设备对模具的内腔进行抛光,抛光所产生的碎屑需要反复倾倒,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顶部设置有抛光机构,所述工作台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顶部之间设置有辅助机构。
6.所述辅助机构包括第一立杆、第二立杆和横板,所述第一立杆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板的顶部上,所述第二立杆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板的顶部上,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顶端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外表面均套设有上弹簧和下弹簧,所述横板的顶部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外表面均与通孔的内部
相适配,所述上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顶板和横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外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横板上通过移动机构对称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贯穿开设有活动槽,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放置台,所述放置台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槽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放置台上设置有调节机构。
7.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通槽,所述通槽开设在放置台的底部,所述通槽与凹槽之间连通,所述通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贯穿通槽并延伸至放置台的外部,所述第一丝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夹板,所述夹板的两侧均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轴杆,所述轴杆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辊轮,所述辊轮与通槽之间接触,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握把,所述第一丝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上设置有皮带。
8.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的外表面与固定板的内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贯穿滑槽并延伸至横板的外部,所述第二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把。
9.优选的,所述下弹簧的顶端与横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弹簧的底端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夹板设置有两个。
10.优选的,所述滑槽开设在横板的底部,所述固定板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部相适配。
11.优选的,所述抛光机构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所述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相对的一侧均呈开口设置,所述第一收集盒的底部贯穿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收集盒的底部贯穿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之间设置有扣合机构。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槽槽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所述第二卡槽槽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
13.优选的,所述扣合机构包括卡套和l型杆,所述l型杆上固定连接有凸块,所述l型杆的外表面与卡套的内部贴合。
14.优选的,所述卡套固定连接在第一收集盒的内壁上,所述l型杆固定连接在第二收集盒的内壁上,所述卡套和l型杆均设置有两个。
15.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的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6.s1、放置模具:首先,转动摇把带动第二丝杆转动,将两个固定板调节至合适的位置,再将模具倒放在两个凹槽之间,从而上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下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之后,转动握把,从而带动第一丝杆转动,在通槽的限位作用下,进而带动两个夹板相对运动,从而将模具移动至凹槽中间位置,并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之后,开启第三气缸,进而通过压板带动压块下降,从而压块压在模具的顶部;
17.s2、固定收集盒:接着,将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套着抛光机构上转轴的两侧,利用l型杆插在卡套中,再通过凸块进行限位,从而将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固定在一起;
18.s3、高度调节:然后,开启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进而分别带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
支撑板进行高度调节,从而带动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进行高度调节,进而带动模具进行高度调节,使得模具内规则的内腔与2的抛光头接触;
19.s4、抛光:最后,开启抛光机构对模具有规则的内腔进行抛光,并利用移动模组带动抛光机构进行移动,再通过与上弹簧和下弹簧的伸缩配合,从而方便对模具内规则的内腔各处进行抛光,而抛光产生的碎屑则掉落在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中进行收集,因此,解决了现有的模具抛光方式都是将模具的腔口朝上放置,再利用抛光设备对模具的内腔进行抛光,抛光所产生的碎屑需要反复倾倒,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
20.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的第三气缸和步骤s3中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21.有益效果
2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3.(1)、该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通过在第一立杆、第一立杆、横板、顶板、上弹簧、下弹簧、通孔、底板、移动机构、固定板、活动槽、放置台、凹槽、第三气缸、压板、压块和调节机构的配合使用下,解决了现有的模具抛光方式都是将模具的腔口朝上放置,再利用抛光设备对模具的内腔进行抛光,抛光所产生的碎屑需要反复倾倒,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
24.(2)、该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通过在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的配合使用下,有利于对抛光所产生的碎屑进行收集,方便后续对碎屑集中处理。
25.(3)、该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通过在固定槽、轴杆和辊轮的配合使用下,夹板在通槽中运动的时候,可以减小摩擦力对夹板的影响。
26.(4)、该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及工艺,通过在皮带轮和皮带的配合使用下,方便两个放置台上的第一丝杆同步转动。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28.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主视图;
29.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立体图;
30.图4为本发明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5为本发明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6为本发明横板的主剖图;
33.图7为本发明夹板的主剖图;
34.图8为本发明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的爆炸图;
35.图9为本发明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36.图10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37.图中:1-工作台、2-抛光机构、3-第一气缸、4-第二气缸、5-第一支撑板、6-辅助机构、601-第一立杆、602-第二立杆、603-横板、604-顶板、605-上弹簧、606-下弹簧、607-通孔、608-底板、609-移动机构、6091-滑槽、6092-第二丝杆、6093-摇把、610-固定板、611-活动槽、612-放置台、613-凹槽、614-第三气缸、615-压板、616-压块、617-调节机构、6171-通
槽、6172-第一丝杆、6173-夹板、6174-固定槽、6175-轴杆、6176-辊轮、6177-握把、6178-皮带轮、6179-皮带、7-第一收集盒、8-第二收集盒、9-第一卡槽、10-第二卡槽、11-扣合机构、111-卡套、112-l型杆、113-凸块、12-第二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请参阅图1-10,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的顶部设置有抛光机构2,抛光机构2的底部安装有移动模组,工作台1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3和第二气缸4,第一气缸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5,第二气缸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12,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12的顶部之间设置有辅助机构6;辅助机构6包括第一立杆601、第二立杆602和横板603,第一立杆601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板5的顶部上,第二立杆602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板12的顶部上,第一立杆601和第二立杆602的顶端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604,第一立杆601和第二立杆602的外表面均套设有上弹簧605和下弹簧606,横板603的顶部贯穿开设有通孔607,第一立杆601和第二立杆602的外表面均与通孔607的内部相适配,上弹簧605的两端分别与顶板604和横板603之间固定连接,第一立杆601和第二立杆602的外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底板608,横板603上通过移动机构609对称设置有固定板610,固定板610的一侧贯穿开设有活动槽611,固定板6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放置台612,放置台612的顶部开设有凹槽613,凹槽613槽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固定板610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气缸614,第三气缸6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压板615,压板6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块616,放置台612上设置有调节机构617,通过在第一立杆601、第一立杆602、横板603、顶板604、上弹簧605、下弹簧606、通孔607、底板608、移动机构609、固定板610、活动槽611、放置台612、凹槽613、第三气缸614、压板615、压块616和调节机构617的配合使用下,解决了现有的模具抛光方式都是将模具的腔口朝上放置,再利用抛光设备对模具的内腔进行抛光,抛光所产生的碎屑需要反复倾倒,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调节机构617包括通槽6171,通槽6171开设在放置台612的底部,通槽6171与凹槽613之间连通,通槽617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6172,第一丝杆6172为双向丝杆,第一丝杆6172的一端贯穿通槽6171并延伸至放置台612的外部,第一丝杆617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夹板6173,夹板6173的两侧均开设有固定槽6174,固定槽617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轴杆6175,轴杆6175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辊轮6176,通过在固定槽6174、轴杆6175和辊轮6176的配合使用下,夹板6173在通槽6171中运动的时候,可以减小摩擦力对夹板6173的影响,辊轮6176与通槽6171之间接触,第一丝杆617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握把6177,第一丝杆617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皮带轮6178,皮带轮6178上设置有皮带6179,通过在皮带轮6178和皮带6179的配合使用下,方便两个放置台612上的第一丝杆6172同步转动,移动机构609包括滑槽6091,滑槽609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6092,第二丝杆6092为双向丝杆,第二丝杆6092的外表面与固定板610的内部螺纹连接,第二丝杆6092的一端贯穿滑槽6091并延伸至横板603的外部,第二丝杆609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摇把6093,下弹簧606的顶端与横板
603的底部固定连接,下弹簧606的底端与底板608的顶部固定连接,夹板6173设置有两个,滑槽6091开设在横板603的底部,固定板610的外表面与滑槽6091的内部相适配,抛光机构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通过在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的配合使用下,有利于对抛光所产生的碎屑进行收集,方便后续对碎屑集中处理,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相对的一侧均呈开口设置,第一收集盒7的底部贯穿开设有第一卡槽9,第二收集盒8的底部贯穿开设有第二卡槽10,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之间设置有扣合机构11,第一卡槽9和第二卡槽10分别卡在抛光机构2上的转轴上,第一卡槽9槽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第二卡槽10槽腔的一侧呈开口设置,扣合机构11包括卡套111和l型杆112,l型杆112上固定连接有凸块113,l型杆112的外表面与卡套111的内部贴合,卡套111固定连接在第一收集盒7的内壁上,l型杆112固定连接在第二收集盒8的内壁上,卡套111和l型杆112均设置有两个。
40.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模具制造系统的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1.s1、放置模具:首先,转动摇把6093带动第二丝杆6092转动,将两个固定板610调节至合适的位置,再将模具倒放在两个凹槽613之间,从而上弹簧605处于伸长状态,下弹簧606处于压缩状态,之后,转动握把6177,从而带动第一丝杆6172转动,在通槽6171的限位作用下,进而带动两个夹板6173相对运动,从而将模具移动至凹槽613中间位置,并对模具进行夹持固定,之后,开启第三气缸614,进而通过压板615带动压块616下降,从而压块616压在模具的顶部;
42.s2、固定收集盒:接着,将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套着抛光机构2上转轴的两侧,利用l型杆112插在卡套111中,再通过凸块113进行限位,从而将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固定在一起;
43.s3、高度调节:然后,开启第一气缸3和第二气缸4,进而分别带动第一支撑板5和第二支撑板12进行高度调节,从而带动第一立杆601和第二立杆602进行高度调节,进而带动模具进行高度调节,使得模具内规则的内腔与2的抛光头接触;
44.s4、抛光:最后,开启抛光机构2对模具有规则的内腔进行抛光,并利用移动模组带动抛光机构2进行移动,再通过与上弹簧605和下弹簧606的伸缩配合,从而方便对模具内规则的内腔各处进行抛光,而抛光产生的碎屑则掉落在第一收集盒7和第二收集盒8中进行收集,因此,解决了现有的模具抛光方式都是将模具的腔口朝上放置,再利用抛光设备对模具的内腔进行抛光,抛光所产生的碎屑需要反复倾倒,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
45.本发明中,步骤s1中的第三气缸614和步骤s3中第一气缸3和第二气缸4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46.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4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
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